0 %

推薦人:Liz 高琹雯(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熱愛飲食踏上美食自媒體經營之路,曾任2024 年總統就職國宴策展人。營運《Liz的美食家自學之路》,並出版《Liz 關鍵詞》兩本書。)

就像破殼小雞把第一眼看到的生物認作母親,「圍爐」定義了我心目中酸菜白肉鍋的味道。

自然發酵的大白菜,必須切成與麵條相近的細絲,浸在小蟹、蚵仔、乾香菇的清湯裡,酸鮮溫柔;以重石壓去八成油脂的豬五花,必須切成透亮如玉的薄片,以筷子捲起入鍋,纖嫩軟腴。還有醬料,棗紅的腐乳、軍綠的韭菜醬,是一定要加的老北方滋味,裝於溫潤的青瓷盅裡,氣質出眾。

可也別忘了加點一盤酸白菜炒肉絲,夾入芝麻燒餅中,是喝湯吃肉的最佳配菜。至於為什麼推薦這間老派餐廳?從九歲吃到四十歲,夠不夠老資格?

 

 

踏入這家位於台北東區巷弄裡的火鍋老店,宛如走進瓊瑤小說中「大宅門」般的典雅氛圍。

穿過圓形如月的大門,抬頭見牆上是蒼勁書法的「圍爐」兩字。屋內繁麗的木雕門片,工筆的仕女圖,白牆、綠窗與大片落地玻璃,窗明几淨。桌上的火鍋是傳統紫銅鍋,依舊以炭火加熱,冒著蒸騰的熱氣。店內不嘈雜,卻能聽見客人聚在一起的歡笑聲。

這正是「圍爐酸菜白肉鍋」帶給人的第一印象—古典卻又不落塵埃,如在老宅裡邀宴親朋好友,不失體面。

「圍爐」的誕生,來自於一份思鄉與情誼。第二代老闆娘楊尚寧說,爺爺是東北吉林人,當年懷念家鄉的酸菜與白肉,常與同鄉們自製酸白菜、熱鬧聚餐。朋友們開玩笑地說:「大家都愛吃,你不如開家店吧!」這個提議成真,成為三十多年前「圍爐」的起點。

 

圍爐使用的湯底食材螃蟹、蝦米、鮮蚵等,皆是可單買的高品質等級。  

 

自製酸菜添入台灣海味 熬出層次豐富的秘湯

「圍爐」兩字,代表了「人們圍在火爐邊,團圓、聊天、共享美食」的溫暖想像。開店初衷並不是為了營利,而是「自己想吃」,對品質與口味的要求,自然精益求精。

「好味道就要肯花錢、肯下功夫,才能不走味。」楊尚寧笑言,圍爐店裡最著名的湯底,便是融合東北酸白菜、大骨湯、蝦米、蚵仔(ô-á,牡蠣)、螃蟹與香菇等食材的小宇宙。

中國北方的酸菜白肉鍋,原本只是大塊豬肉加白菜,且不喝湯。但楊家長輩幾次下來覺得,這樣的內容太過單調,便將台灣海味豐饒的食材放入,讓湯頭演繹出更多層次,不僅幫食材增鮮,直接喝湯頭也是一種享受。此種南北混合的料理創新,不僅大受顧客歡迎,還輾轉被其他店家學習,成為目前台灣酸菜白肉湯底的主流。

而圍爐的酸白菜,至今仍堅持自家醃製。楊尚寧透露,每個季節的酸白菜滋味不同,如果是酸白菜控,一定要夏季來品嘗。因為夏天氣溫高,更短時間就完成發酵,酸度足夠、白菜還保持脆度,比冬天醃的更加爽脆美味。

肉品除了經典的白肉薄片,也加入高級伊比利豬和日本和牛,提供客人更多選擇。酸菜白肉火鍋中必備的「川丸子」,由圍爐的師傅自製,宛如小顆獅子頭,先炸後煮,充分吸收湯汁,質地鬆爽但肉質紮實。必點的「蝦丸」,下鍋前是青白色,在鍋裡滾到膨脹後呈現美麗的櫻花粉。變色又變美味的過程, 屢屢獲得日本遊客的驚嘆。

 

 

傳統酸菜白肉鍋使用導熱快的銅鍋,上方有排氣口可調節炭火溫度。

 

傳統麵點與老派甜點 原汁原味的北方味

為了讓鍋物飽足又不單調,特別搭配了北方麵點,例如蔥油餅與小燒餅。乍聽常見又普通,但圍爐的這兩樣麵點,一點也不平凡。

圍爐的蔥油餅,採用餅身較厚、帶著濕潤層次的東北傳統作法。厚實的口感和咬勁,最適合搭配酸菜白肉湯,紮實又不膩。和台灣街頭常見用大量油煎外皮酥脆的蔥油餅,口感截然不同。

燒餅在圍爐也是獨特的吃法,師傅將原本用於火鍋中的酸白菜炒過後,降低酸度、增加香氣,夾在燒餅裡,外酥裡酸鮮,更多了爽脆層次。

傳統甜點豆沙鍋餅、棗泥鍋餅、花生打滾,都保留了北方軟糯綿密的作工。而芋泥卷與芝麻糯米酥,因為製程費時費力,更是只有夏季客人比較少一點時,師傅有餘力才會限定推出。

 

灑滿芝麻的燒餅香酥無比,夾入炒過的酸菜肉絲,滋味一絕。  

 

傳承與創新並進 賦予老店跨世代的新魅力

在台北瞬息萬變的火鍋市場裡,「圍爐」的獨特,就在於那份既復古、又時尚的雙面性。第二代經營者楊尚寧原本在美國生活,因長輩年邁而返台。她說,「我自己喜歡吃、也愛與人互動,就勇敢試試看」,結合自己的行銷想法,在保留老菜色之餘,也讓店裡有新嘗試。

圍爐便嘗試推出「小汆鍋」,主鍋之外特別設置個人小鍋,方便飲食習慣不同的顧客也能與大家同坐一桌。楊尚寧也持續思考如何推出小份套餐或個人鍋,讓食客能更自在品嘗火鍋樂趣。圍爐還與串燒店合作,研發「用酸菜入菜」的新口味;並透過海外報導、外語菜單,迎接日韓觀光客。

楊尚寧希望圍爐是能讓人一吃還想再吃的店,大骨熬湯、傳統酸菜、大門拱門與白綠配色的古典氛圍,都是「不變」的根基,顧客一進門就感到熟悉。從定期翻修、花心思維護細節,並持續現代化服務和點餐模式,都是滿足現代需求的「變」。不只是「老」,也擁抱時代變遷,圍爐將「老錢風」的古典,轉化成跨越世代的餐桌魅力。

推薦人:尤子彥(大店長Podcast 主持人、前《商周》副總主筆,2013 年創立台灣服務業第一個知識社群「大店長」。)

台北東區的「紅屋牛排」是小時候吃大餐的家庭餐廳,如今依舊是一家人慶祝美好時光的首選餐廳。來這裡就像回到自己的家,菜單上每道都是「家常菜」,尤其是那碗每日現熬的經典洋蔥湯,香氣鑽入了味蕾和記憶深處,是全家人共享的幸福滋味!

這樣一家店記錄了賓客人生歲月的改變,賓客則見證它不變卻彌新的魅力;這家店努力守護著老客人喜歡的好味道,身為老顧客衷心祝福它永遠興旺,推薦給大家最完美的老派餐廳。

 

 

車水馬龍的南京東路上,各式流行店舖與商辦林立,紅屋牛排的木紋門面與紅毯台階在騎樓裡格外顯眼。推開沉甸甸大門後迎來暖黃燈光與橘紅地毯,餐桌上放著優雅的高腳杯、粉紅蠟燭,再配上鋼琴音樂,恍若回到1980 年代舊時光。這裡是台北最老字號的西餐牛排館之一,也是年輕人口中的「老派約會聖地」。「老派」之於不同年齡層的客群而言,可能是懷舊的溫暖回憶、也可能是新潮的復古體驗,而「如故又如新」正是紅屋牛排屹立逾四十年的魔幻魅力所在。

 

紅屋牛排南京店以原木與深紅色調為設計主軸,盡顯老派西餐廳美學風華。  

 

西餐廳情懷 老派約會路線

197080 年代,拿刀叉吃排餐是多麼稀罕又浪漫的事,紅屋牛排於1981 年以一股紳士之姿在台北崛起,引領西餐風潮。紅屋牛排南京店經理郭傑武回憶,當年走進餐廳的客人,十之八九搞不清楚到底左右手該拿叉還握刀。但略顯拙態的用餐儀節並無礙這場盼望已久的約會,幾乎每桌都會上演相視而笑的甜蜜畫面。紅屋牛排可說是老一輩人相親、約會地點的代名詞,也為台灣早年社會刻下優雅經典的記憶錨點。

紅屋牛排陪伴台北人走過逾四十個年頭,郭傑武笑說:「直到現在,來紅屋相親的成功率還是很高哦!」紅屋的魅力從上個世紀末延續至今,有客人一路到九十歲都還與老伴牽著手上門。或可歸功於服務人員細膩到位的服務功力,往往一個眼神就知道顧客是否想再來塊麵包,而這也正是紅屋「HOME STEAK」的品牌理念,讓顧客擁有抵家的安心與舒適。

舊日浪漫如何細水長流,從郭傑武與客人的互動中可探知一二。今年剛滿六十歲的他已在紅屋服務三十五年,他曾是幫客人助攻求婚的「郭大哥」、也是替小客人慶生的「郭叔叔」,如今更晉級為孫輩口中的「郭叔公」。紅屋牛排靠體貼心法服務橫跨三代的食客,在顧客人生的重要時刻與場景不曾缺席。

 

 

從年輕時便在紅屋牛排南京店服務的郭經理,待客如親。

 

煉油加爆香 西餐廚房的秘密台味魂

郭傑武認為,一間餐廳要能歷久彌新,除了環境氛圍與服務品質外,終究要回歸到餐點本身的吸引力。紅屋牛排雖引進新潮的西餐文化,但卻藏有許多台灣人才懂的美味密碼,好比阿嬤灶跤(tsàu-kha,廚房)裡總有一鍋濃郁豬油,炒菜特別香,紅屋廚房也會煸牛油、煎蒜片;又如大家最熟悉熱炒爆香,紅屋長年來都以炙熱鐵板上桌,牛排下墊的洋蔥絲瞬間迸發香氣,更發出勾人食慾的滋滋聲,讓客人自動攤開餐巾、高舉胸前,形成專屬於台灣人吃牛排的用餐儀式。

翻開紅屋牛排的菜單本,角尖助眼、腓脷米濃、法式洋蔥湯……,幾乎七、八成都是開業以來就推出的經典菜色。郭傑武指出,台灣的西餐牛排品牌從屈指可數到百家爭鳴,曾有先燉煮再燒烤的牛排盛極一時,也有乾式熟成、裹粉油炸等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但紅屋總會靜下心來思考:「會讓客人再三回味的紅屋牛排是什麼?」於是幾十年來都堅守傳統作法,由師傅手起刀落精準切割、專業煎台控溫,呈現肉品原汁原味的脂香與鮮甜。

 

 

除了前菜、排餐之外,紅屋牛排的甜點提拉米蘇、飲品紅茶、咖啡,也皆是西餐廳品味的經典。

 

桌椅比客人還老 時光凝結三十年

紅屋牛排不只保留老台北人的記憶,店裡處處散發的舊物氣息更是時下年輕人想要朝聖的經典場景。郭傑武說,南京店自1998 年營業,開店多久、桌椅就用了多久,比許多客人的年紀都還大。紅屋牛排南京店的木椅,當年從英國進口,舊了還特地送回英國修護,即使修一張椅子要價近萬元也無法任意割捨,因其乘載的時代價值更加寶貴。

郭傑武也說,紅屋牛排象徵著已走遠的時空,因此他們盡可能保留痕跡,像是全體員工每周都會一起替木造牆面擦拭清潔、上油保養。且為了讓店內整體明亮一些,他們選擇翻新地毯和椅面織布、調整崁燈亮度,但牆上掛的仍是歐式庭院壁燈,細心為客人守護心中那個溫柔美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