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在日本劇作家向田邦子的小說《宛如阿修羅》,「鹽」這個字在三個場景中出現了十次。

姐妹們聚在一起,看見桌上擺著過年必備的鏡餅(年糕),綱子脫口,「這個油炸一下再撒點鹽很好吃。」一陣笑鬧後,畫面轉到廚房,卷子(二妹)負責下鍋,綱子(大姊)則是撈起來放在鐵盤上,瀧子(三妹)把炸好的年糕放在鋪了和紙的盤子上撒鹽,這是姐妹之間才有的默契。

某個冬季暖日,卷子和綱子回媽媽家醃白菜。卷子隨手在大白菜上撒了把鹽,媽媽看了細心示範:「手要拿高一點,太近的話,鹽會集中在某一個地方,離遠一點……像這樣。」一旁的綱子佩服的說:「原來訣竅在這裡。」

鹽為年糕提味,賦予大白菜鹹度與風味,更具有文化意涵,除煞驅邪。這些微小的日常,看似細微平凡,卻能讓生活、生命提鮮有味。鹽的存在,最容易被忽略,卻又不可動搖。而向田邦子的小說總能寫進我們的心裡,迴旋蕩漾,就是這些微物瑣事的層層累積。

 

創造鹽的文化情境 為生活提味

談到台灣鹽,自然得請出江湖人稱「鹽承續」的鹽職人蔡炅樵。他從2008 年開始重建復耕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回顧鹽場前世,同時也繼續創造洲南新生命,說歷史風土、談濕地保育,把一顆顆再平凡不過的海鹽,雕琢成鑽石般的藻鹽花,他說:「這是職人的技術驕傲。」

一次活動中,蔡炅樵帶著大家品鹽,端出水煮蛋搭配彰化的浦田竹鹽。在桂竹中經高溫燒製的竹鹽,帶有硫磺味,跟著水煮蛋入口,腦海瞬間有了小時候去北投地熱谷玩耍的畫面,不由自主露出感動的微笑。

鹽是料理重要的助攻選手,蔡炅樵認為,品鹽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搭配食材,去感受不同鹽質地、粗細、鹹度、礦物風味為食材帶來的變化,而不必為難自己,硬去分辨解析每種鹽的味譜特色,透過食材搭配,更容易感受到每一種鹽的風味變化。

 

徒手就可在鹵水池中撈出鹽花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貓尾崎蒸溜所位於機捷山鼻站,是一間甚少在媒體上曝光,甚至是網路上也查不到地址的神秘蒸餾廠。

不開放對外參觀的貓尾崎蒸溜所,由古華花園飯店於2022 年投資成立,同時身兼古華花園飯店執行董事與酒廠負責人的Howard 介紹:「貓尾崎之名來自蘆竹某地域的日據時代舊名,現在還保有同名的貓尾崎自然步道」。 喝酒的人總說酒和風土脫離不了關係,過去隸屬新竹州桃園郡蘆竹庄的貓尾崎,在西臨南崁溪支流、鄰近有茶園的風土滋潤下,不知道會孕育成什麼模樣?

 

辛勞與汗水釀造 威士忌大師的再一杯

古華花園飯店酒類事業部主管方雅慧Penny 說:「貓尾崎比起台灣其他酒廠,算超微型規模,年產量只有兩萬公升」。不只產量少,製作的過程很多也採人工作業,廠長Sam 比劃著手動由管線抽出酒汁、再填入的示意動作,笑容靦腆。

看似陽春實際很實在的貓尾崎下了不少苦功才走到如今,像廠內的電梯,Howard說:「為了載重,電梯需重新改建,申請獲得使用執照也花了很長時間」,道出台灣在地酒廠的不容易。但他也欣慰談到日本威士忌傳奇大師輿水精一先生來訪時的鼓勵,輿水先生認為:「貓尾崎在各種法規限制下,還能持續盡最大的努力,酒廠的熱情令人感動,而日本的酒廠沒有其他理由不更加努力。」受到大師的鼓舞,酒廠上上下下更盡心盡力。

桶邊試飲是造訪蒸餾廠的必定行程,酒桶裡汲取的波本桶、雪莉桶酒液,陳放才近兩年半,但口感圓潤得如熟成更長時間。尤其讓輿水精一先生忍不住要了第二杯的台灣在地酒莊桶陳款,梅核風格的沈穩香甜,不自覺令人聯想樸實的台灣味,是威士忌愛好者期待裝瓶出售的獨特款。

 

蒸餾器圓形的觀測窗,用於觀測漂浮翻飛的麥汁。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