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貓尾崎蒸溜所位於機捷山鼻站,是一間甚少在媒體上曝光,甚至是網路上也查不到地址的神秘蒸餾廠。

不開放對外參觀的貓尾崎蒸溜所,由古華花園飯店於2022 年投資成立,同時身兼古華花園飯店執行董事與酒廠負責人的Howard 介紹:「貓尾崎之名來自蘆竹某地域的日據時代舊名,現在還保有同名的貓尾崎自然步道」。 喝酒的人總說酒和風土脫離不了關係,過去隸屬新竹州桃園郡蘆竹庄的貓尾崎,在西臨南崁溪支流、鄰近有茶園的風土滋潤下,不知道會孕育成什麼模樣?

 

辛勞與汗水釀造 威士忌大師的再一杯

古華花園飯店酒類事業部主管方雅慧Penny 說:「貓尾崎比起台灣其他酒廠,算超微型規模,年產量只有兩萬公升」。不只產量少,製作的過程很多也採人工作業,廠長Sam 比劃著手動由管線抽出酒汁、再填入的示意動作,笑容靦腆。

看似陽春實際很實在的貓尾崎下了不少苦功才走到如今,像廠內的電梯,Howard說:「為了載重,電梯需重新改建,申請獲得使用執照也花了很長時間」,道出台灣在地酒廠的不容易。但他也欣慰談到日本威士忌傳奇大師輿水精一先生來訪時的鼓勵,輿水先生認為:「貓尾崎在各種法規限制下,還能持續盡最大的努力,酒廠的熱情令人感動,而日本的酒廠沒有其他理由不更加努力。」受到大師的鼓舞,酒廠上上下下更盡心盡力。

桶邊試飲是造訪蒸餾廠的必定行程,酒桶裡汲取的波本桶、雪莉桶酒液,陳放才近兩年半,但口感圓潤得如熟成更長時間。尤其讓輿水精一先生忍不住要了第二杯的台灣在地酒莊桶陳款,梅核風格的沈穩香甜,不自覺令人聯想樸實的台灣味,是威士忌愛好者期待裝瓶出售的獨特款。

 

蒸餾器圓形的觀測窗,用於觀測漂浮翻飛的麥汁。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旗津區北汕尾「前海軍第四造船廠單身技工宿舍」,如今為「技工舍—旗津社會開創基地」,2014 年由中山大學「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團隊進駐,持續進行社區改造、文創發展、社會設計與實踐。

 

異鄉海風吹拂的家鄉鰻魚乾

「以前這裡有小菜市場,拆除後,還是會有賣魚的阿姨打電話給媽媽兜售鰻魚,她通常會全買!」大陳後代周佩雯說,就連本省的商販都知道大陳人特別愛吃鰻魚,有漁獲便會電話通知。冬至後是曬鰻魚的最佳季節,「曬鰻魚需要寒流,較和藹的太陽,和冷風吹。」

佩雯的母親夏蘭特別說,曬鰻魚的天氣越冷越好,因天氣熱容易曬出油,鰻鯗就會有油耗味。父親周寶福負責「劈鰻鯗」,「我爸爸有一雙巧手,小時候看著祖父怎麼劈,自然而然學會了。劈鰻魚不是一般人會的,他只需要一把中華大菜刀就能完成!」多數的大陳人使用台州話,「鰻鯗」是浙江吳語裡一個古典的詞彙,鯗字讀音若「想」,晉朝人王羲之〈雜帖〉有「石首鯗食之,消瓜成水」;《浙江通志》也載有將石首魚「暴乾成鯗,蓋海味之珍」;宋代《廣韻》有「鯗,乾魚臘也」,在馬祖會稱開膛剖肚曬乾的魚貨為鯗。

 

旗津在地大陳後代周佩雯(中)致力於推廣在地的特殊移民文化,其母親夏蘭(左)向本文作者古佳峻(右)描述著曬鰻魚的流程。  

 

烹煮有頭有尾的魚料理

鰻鯗,是浙江沿海台州菜、大陳料理中重要的「鮮味」來源。炒糕、湯糕、煮湯、炕肉都需要放入鰻魚乾增鮮提味,「塊狀的鰻鯗用來煮湯燉肉,切絲的鰻鯗用來炒菜!」夏蘭大姊提到一整片的鰻鯗用兩根筷子在熱水上蒸熟是「男人們的下酒菜」,配酒特別香。佩雯說海島人珍惜食材,剔肉後的鰻魚頭尾骨還會燒煮成湯,「我們家都是男人吃魚頭,爸爸會配酒一塊吃!」

鰻鯗燒肉或小炒是佩雯家裡習慣的吃法,「朋友來吃飯,說風味與其他地方的不同,或許是因為使用老酒,而不是用料酒。」鰻鯗冬至後才開始吃,一般時日若有鰻魚會吃新鮮的,可以煮湯或酥炸,將鰻魚塊裹上地瓜粉後入湯鍋和鱈魚丸一起煮特別鮮甜,或者裹上麵漿入油鍋「炮魚」。

 

「鯗」指的是魚乾,鰻鯗即是將海鰻劈開後,以薄鹽塗抹表面,利用海風風乾的鰻魚乾。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