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台灣的傳統婚禮習俗源自中國,早期就有大量漢人移居開墾,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移民社會,婚姻觀皆承襲著原鄉閩客族群與明清兩代福建先民所流傳的生命禮俗,且經歷過不同政權統治與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台灣婚姻習俗蘊含傳統與日本、西方文化的精隨,並與時俱進、孕育出獨具地方特色的嫁娶文化。

 

結婚辦桌三部曲 文定、完聘與歸寧

現代婚禮的禮節愈趨簡化,但婚禮舉辦的方式卻更多元。宴請賓客即可選擇傳統辦桌(pān-toh,設宴)到餐廳、飯店或戶外莊園;與結婚相關的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如新娘秘書、婚禮攝影與會場布置。儘管如此,還是有家庭中意台灣傳統的婚嫁習俗,並延續漢人傳統婚嫁流程。宴請賓客是婚禮重要環節,結婚和辦桌的關係密切,而台灣婚宴的菜色也從早期簡單四道演變到十二道、十六道或十八道甚或更多。婚宴菜色道數一定是偶數,代表著成雙成對不落單。而今日的婚宴辦桌大致上仍可以分為有文定 結婚(完聘)及歸寧三種形式。

 

喜宴辦桌的每一道菜色皆搭配吉祥名稱

 

文定辦桌 南北壓桌禮大不同

在台灣的舊俗裡,男方不能從頭吃到尾,必須要提前離席。若把所有菜餚都吃光,會有「食人夠夠」(tsiah-lâng-kàu-kàu,欺人太甚)的意思,彷彿男方要吃定女方家族。以北部習俗來說,通常看到魚料理端上桌,男方親友就要默默離開,象徵給女方留一點餘(魚)地,且不能說再見,避有免節外生枝的意思。但現代對於此種禁忌看法較為寬鬆,有些男方離席後會在餐廳外面繞一圈回來,象徵性的完成婚宴禮節。

台灣有些地方還有「食姊妹桌」(tsiahtsí-muē toh)的習俗,準新娘在出嫁前幾天,邀請姐妹淘共進酒食或設宴款待,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找閨蜜辦單身派對!(作者為嘉南藥理大學餐旅管理系專技講師、《紅圓桌舊食光》作者)

 

清蒸鱘龍魚,鱘龍魚膠質多、肉質鮮甜,過去是王公貴族才能吃的魚,又稱「皇帝魚」,寓意吉祥,是婚宴上受歡迎的菜色之一。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ODA 位於柏林新克爾恩區 Neukölln),是柏林移民人口數最高的嘻皮區,很難想像這裡隱身著一間米其林二星的Fine dining 甜點餐廳。方走進門,主廚René Frank 熱情地迎接,用餐空間不大,木質的簡約裝潢中光線只聚焦在餐桌與廚房,約莫20 人的座位幕後卻是12 人的團隊!

 

昏暗的CODA 店面沒有醒目招牌,只有個性的塗鴉藝術圍繞。  

 

雙重性格 是甜點也是主餐

一般的用餐總是期待最後能有美味而不膩的甜點為整趟饗宴畫上完美句點,就如CODA 在音樂術語中為「尾聲」之意。然而CODA 卻主打15 道都是甜點的套餐,更有趣的是,整個餐廳裡沒有任何砂糖等精緻糖。主廚精巧地透過食材本身的「酸甜苦辣鮮」將風味平衡,也用不同手法轉變傳統甜點的口感,帶出套餐的起承轉合,在享用完第15 道甜點後仍不覺得甜膩。套餐包含7 杯調酒式飲品,出餐前會與客人確認飲品搭配選項,也有另外加價的單杯或sommeliers selection 紅白搭餐酒選擇。主廚設計的餐點與飲品相輔相成,同時品嘗才能呈現完整的創作。

 

似甜點是甜點 打破既有框架

是「利用料理手法轉變甜點口感」,又或是「用甜點的手法呈現一套晚宴」? RenéFrank 主廚認為沒有正確的定義。採訪時好奇主廚在榮獲許多大獎肯定後下一個最大的目標是什麼?主廚真摯地表達,希望美食、美味不要被框架定義,甜點與料理不再被區分,大家來品嘗時不再稱之為甜點餐廳。尤其身為德國人,甜點與料理中間那道牆也應該與柏林圍牆一起移除了!(作者於倫敦餐飲業工作,經營FB 粉絲專頁「Cindy’s 食宴室」)

 

heese Course 是德國Deich 起司餡(deichkäse),來自德國北邊沿海牧場,帶有海風鹹味。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