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傳統婚禮習俗源自中國,早期就有大量漢人移居開墾,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移民社會,婚姻觀皆承襲著原鄉閩客族群與明清兩代福建先民所流傳的生命禮俗,且經歷過不同政權統治與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台灣婚姻習俗蘊含傳統與日本、西方文化的精隨,並與時俱進、孕育出獨具地方特色的嫁娶文化。
結婚辦桌三部曲 文定、完聘與歸寧
現代婚禮的禮節愈趨簡化,但婚禮舉辦的方式卻更多元。宴請賓客即可選擇傳統辦桌(pān-toh,設宴)到餐廳、飯店或戶外莊園;與結婚相關的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如新娘秘書、婚禮攝影與會場布置。儘管如此,還是有家庭中意台灣傳統的婚嫁習俗,並延續漢人傳統婚嫁流程。宴請賓客是婚禮重要環節,結婚和辦桌的關係密切,而台灣婚宴的菜色也從早期簡單四道演變到十二道、十六道或十八道甚或更多。婚宴菜色道數一定是偶數,代表著成雙成對不落單。而今日的婚宴辦桌大致上仍可以分為有文定︑ 結婚(完聘)及歸寧三種形式。
喜宴辦桌的每一道菜色皆搭配吉祥名稱
文定辦桌 南北壓桌禮大不同
在台灣的舊俗裡,男方不能從頭吃到尾,必須要提前離席。若把所有菜餚都吃光,會有「食人夠夠」(tsiah-lâng-kàu-kàu,欺人太甚)的意思,彷彿男方要吃定女方家族。以北部習俗來說,通常看到魚料理端上桌,男方親友就要默默離開,象徵給女方留一點餘(魚)地,且不能說再見,避有免節外生枝的意思。但現代對於此種禁忌看法較為寬鬆,有些男方離席後會在餐廳外面繞一圈回來,象徵性的完成婚宴禮節。
台灣有些地方還有「食姊妹桌」(tsiahtsí-muē toh)的習俗,準新娘在出嫁前幾天,邀請姐妹淘共進酒食或設宴款待,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找閨蜜辦單身派對!(作者為嘉南藥理大學餐旅管理系專技講師、《紅圓桌舊食光》作者)
清蒸鱘龍魚,鱘龍魚膠質多、肉質鮮甜,過去是王公貴族才能吃的魚,又稱「皇帝魚」,寓意吉祥,是婚宴上受歡迎的菜色之一。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