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都在召喚我走遠的心靈,每種料理都是生命情境與時代的相互輝映。」

這是《往日食光》(鄭如晴,2024,遠見天下文化)作者的自我介紹,是飲食散文的最佳寫照,也是人生飲食記憶的書寫。雖說作者提到「料理」兩字,但書中所寫的都是最平常不過的食物,更是很多人一生中味蕾最常品嘗的菜餚。

作者娓娓道來兒時、青春期和成人三階段記憶最深的每一道食物,文學造詣深厚、引人入勝。作者超強的記憶力令人佩服,能將一生三部曲不同食物的滋味體驗,訴說得淋漓盡致、妙筆生花。

孩童時的作者記憶最深的是放上芫荽(iân-sui) 的魯麵、碗粿(uánn-kué)、華西街的蛇湯、髮菜雞羹湯、牽羹(khankenn)五柳枝黃魚、肉粽、十全燉雞湯、烘蛋、沙茶牛肉、當歸麵線。每道食物的記憶都伴隨著難忘的親情,其中作者對外婆做菜手藝細節的描述,在在流露了對她的思念。而她兒時能夠嘗到多樣的菜餚,也反映了複雜的家庭成員來往關係,以致作者對一些人情世故產生疑問。

作者的青春期食物回憶,包括了台中綠川市場麵食館的小籠包、酸辣湯;外省同學媽媽親手做的臘腸;住校同學偷錢去買給作者吃的鵝肉;家裡租戶家庭賣的蔴芛湯;與住在附近的同學一起去吃的陽春麵;台中安由戲院樓下的大麵羹;同學家賣的肉包;用來回憶和追念媽媽的麵線糊;姊姊與繼母爭吵理論後,拿到一天五十元伙食費而準備的姊妹共享盛宴;為想念因政治問題遠走日本的父親,而去吃的台中肉圓;大會堂的沙茶牛肉、當歸鴨、鵝肉;住校睡前宵夜吃的雞絲麵;上生理及衛生課時,詢問老師有關性教育問題,全班一片寂靜只能聞到校園餐廳的洋蔥炒蛋香味;以及與中學的初戀一起去吃的蝦丸湯和「蚵仔捻( ô-áliàm)」。

這段日子的食物記憶,是作者少女時代單純友情和與繼母冷淡關係的寫照。

成年後的食物回憶書寫反而很少,只寫到作者婚後在小公寓自己做豬皮凍,德國留學生吃後讚嘆不已。留學德國時開班教中菜,授課時所嘗試的沙茶牛肉、餛飩、春捲、北平烤鴨,與台灣留學生聚會必吃的滷味、豬腳、螞蟻上樹、金針排骨湯,以及懷念外婆而親自試作的滷肉和炒米粉等。

書中提到的食物很多、很平常,但這些食物的味道卻全都是作者一生許多親密關係的連結,也是她以食物為中心的回憶錄。

斐濟(Fiji)經歷英國殖民、十萬印度人口的遷徙定居,幸運仍保住了族人人口比例的優勢,傳統的LOVO 烹飪文化依舊存在,仍是族人在傳統節慶等重要日子的認同象徵;然而近四成的印度人口,也讓印度食文化逐漸融入斐濟生活。這些在地化的印度菜餚在斐濟形成一個有別於斐濟菜(Fijian cuisine)的菜系,稱為「斐濟印度菜」(Indo-Fijian cuisine)。

 
斐濟的在地漁獲相當豐富,是咖哩菜餚的主要食材。

印度餅與咖哩-成就「斐濟印度菜」菜系

「斐濟印度菜」是如何形成的呢?

當十萬名印度人通過契約勞動制度,在長達九十六年的英國殖民期間(1874-1970 年)陸續自印度各地來到斐濟從事農業工作, 這些印度人帶來了多樣的印度傳統與文化,從宗教到飲食,隨著時間在斐濟逐漸生根。這些印度菜餚與斐濟土著飲食融合之後,出現「斐濟印度菜」這個新名詞,而住在斐濟的印度人則被稱為斐濟印度人(Indo-Fijian;或稱Fijian-Indian)。

上一期文章曾提到知名旅遊媒體Trip101 在介紹代表斐濟的十四種特色食物中,也將印度餅(Roti)與咖哩魚(Fish curry)分別列入排名第六、第九的斐濟美食。斐濟印度菜,明顯可見,已被列入「斐濟美食」。 但這兩種菜餚跟「傳統印度菜」有何差異呢?

印度人最熟悉、喜歡的家常食物是在鐵製平底煎鍋(Iron tawa)煎製的餅-印度餅,再配上咖哩。斐濟印度人為了就近利用住家或附近的食材,開始將隨手可得的樹薯(Cassava)製成樹薯粉,用來製作印度餅;家中若有種植玉米,也利用石磨,將玉米磨成玉米粉,製成印度餅,這些利用當地食材所製成的印度餅為斐濟特有,是斐濟印度菜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

隨著歐洲和亞洲殖民者抵達斐濟,斐濟人的廚房裡出現了新的食材和烹飪技術。馬鈴薯、小麥和各種製作咖哩的香料均被帶到島上,不僅斐濟印度人食用咖哩,當地斐濟人也逐漸學習咖哩製作並應用在其他食材上。

排名第九的「咖哩魚」,其中咖哩香料除了來自印度外,也加上斐濟當地的調味,如利用Bongo 辣椒與在地種植的椰子所製成的椰奶;而魚類來源則主要來自斐濟島嶼海域,包括鮪魚、鯛魚等。但咖哩不只應用在魚料理,當地人也利用咖哩製作主食如芋頭、樹薯、馬鈴薯咖哩等;蔬菜如茄子咖哩等。當地的海鮮餐廳則是標榜加上咖哩、椰奶的斐濟名菜-龍蝦咖哩、泥蟹( Mud crab)咖哩等。

 
「斐濟印度菜」當中知名的鮪魚咖哩

從一份食譜看出「斐濟X印度」的融合

剛好在2025 年二月出版的《Gourmet Traveller》雜誌以「Fiji bound」為專題,其中特別推薦兩道斐濟印度菜:「斐濟馬鈴薯咖哩搭煎鮪魚排」與「斐濟鯛魚咖哩」。從食譜中粗略可以看出,以海鮮(魚類)為主的食材搭配印度咖哩,造就所稱的「斐濟印度菜」。

以下介紹這道「斐濟馬鈴薯咖哩搭煎鮪魚排」,強調三個斐濟的在地元素,皆為斐濟永續的在地食材:

・來自Yasawa 島嶼海域的鮪魚

・來自當地Bukama 部落的馬鈴薯

・斐濟特有的辣椒品種Bongo 辣椒

 
斐濟馬鈴薯咖哩搭煎鮪魚排食譜內容

假設與討論-關於原生「台灣菜」

看見斐濟這段飲食歷史,自己突然開始漫天想像:「如果台灣的原住民人口比例高於其他漢人族群,也許刺蔥煎蛋、馬告四神湯、龍葵葉水餃可能成為日常,而端午節…,吃的是『吉拿富』(cinavu)粽子。」

筆者曾在《飲食文化概論》的教科書中定義「台灣菜」,但文章至此,其實在台灣的閩南菜、外省菜、客家菜都已經在地化,撇開漢人觀點,是否台灣閩南菜、台灣外省菜、台灣客家菜的用詞更加適合。至於「台灣菜」一詞,對照斐濟經驗,應指的是台灣原住民以及使用的原生食材所製成的菜餚,而非現在使用的「台灣原住民菜」。只是,另外三個族群人口比例遠高於原住民的台灣漢人,恐怕不會認同。

當你有外國朋友來到台灣觀光,你會帶他們體驗什麼樣的「台灣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