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81期第81期記憶的滋味 以食物書寫回憶錄《往日食光》不只是一本飲食散文集,而是一部用食物記憶寫成的個人生命誌。透過平凡菜餚,鄭如晴細膩捕捉童年親情、青春友情與成年鄉愁,展現食物在人生旅途中扮演的情感載體與文化見證者的角色。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80期第80期21 道食物 說盡客家女性一生《秀梅》透過二十一道料理,串起一位客家女性橫跨數十年、六個灶下的人生故事。飲食不僅是日常,更是文化記憶與情感載體,展現台灣飲食文學如何以「食」書寫女性生命史與家族遷徙的深刻軌跡。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79期第79期沙茶醬的身世從沙茶醬1.0到沙茶醬3.0都經歷了明顯的食物在地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東南亞源頭「沙嗲」到了潮汕,再到台灣,再經過一兩代之後,都會在原料製作方式和口味上,經過多次改良和轉變,甚至各顯神通,製造出不同「祕方」。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78期第78期再談名人「500 盤」號稱是台灣人觀點的美食評鑑「500盤」第四屆於日前揭曉。這份美食評鑑主要不以餐廳或主廚的名聲或手藝為評審標準,而是以主辦單位邀請的五十位「名人」做為評審,以他們過去一年吃過最喜歡的最難忘的十道菜,合計最多共五百(盤)道菜為母數加以統計。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75期第75期賀飲食書院聽到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重新整修,另闢新空間,成立飲食書院,感到相當興奮。也一直想多了解這個在台灣前所未有的書院會扮演什麼角色,更期待它對台灣的飲食研究和知識體系的提升和建構,能有積極和促進更上一層樓的功能。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74期第74期政治也決定食譜台灣菜的特色既是混雜,又是獨一無二。因此說台灣菜是中國菜的一支是不正確的;應該說,中國各菜系都逐漸變成和組成台灣菜的一部分。這是社會史的觀點,更是政治史的視野。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72期第72期「米其林」的在地化米其林美食評鑑指南源自法國。想展現的是精緻飲食極致表現,現在全球都以它作為標竿。根據密探評審員的反應,台灣的摘星餐廳相當重視「產地到餐桌」的在地化風土特色,這就是台灣美食進一步推動和落實食材在地的耀眼特點。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71期第71期從肉骨茶想到台灣傳統飲食遺產馬來西亞旅遊、藝術及文化部長最後決定要以開放的思維研究將肉骨茶列為美食遺產之中。台灣的傳統飲食是不是也能被視為文化資產呢?根據文化資產研究領域的學者,幾乎沒有飲食類的民俗文化資產被登錄。 作者. 蕭新煌
好吃社會學好吃社會學第70期第70期便當學問大上班族午餐買便當、吃便當是台北市常見的飲食景觀之一。在新冠肺炎期間,便當業不但沒消沉,反而因各大飯店餐廚也紛紛推出便當,而 讓便當市場更擴大和活絡。 作者. 蕭新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