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緻義大利菜、豐盛早午餐在高雄餐飲市場打出名號的「義來藝去Eagle餐廳」,幕後推手是「雄崗建設」董事長林清吉。雄崗建設最具指標性的建案,莫過於農16特區的「雄崗花園美術館」及「雄崗信義美術館」豪宅,企圖打造高雄凹子底森林公園周遭生活圈,如台北信義商區般繁榮。

林清吉在地高雄人,從小在岡山長大,1991年創立雄崗建設,今年50歲,義來藝去的餐廳英文名稱就源自於林清吉的英文名字Eagle。笑稱自己是不小心跨足餐飲業的林清吉說,四年前因為南屏路三角窗的自有土地一時無法有效利用,就規畫開餐廳、順便養地,沒想到後來對餐飲的興趣愈來愈高,才陸續把一些三角窗的自有資產蓋成餐廳或咖啡店。

Eagle義法餐廳

Eagle義法餐廳

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極致

林清吉高中念的是食品科、當兵兩年都在廚房度過、退伍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開快餐店、很喜歡吃西餐。林清吉說,當年快餐店的生意非常好,每天都載著滿滿的一台車出去送便當,要不是後來發現對建築設計有天分、可以發揮才能,林清吉現在可能還在開快餐店。

陽光灑落的午後,走在Eagle南屏路總店的一樓中庭,前衛的裝置藝術及異國風情的戶外座位區,就像徜徉在國外度假飯店般悠閒。採訪當天,林清吉就落坐在一樓戶外區的休憩椅上,愜意地喝著咖啡。

林清吉說,創業前十年沒有時間好好坐下來吃飯、喝茶,直到公司步入軌道,將公司業務集中在高雄後,才有機會慢慢享用午餐及喝咖啡,即使現在到國外出差或參展,到酒莊試酒、品嘗體驗米其林餐廳、參觀渡假飯店都是必備行程。

林清吉認為,傳統的大老闆看到財務數字上升就會很開心,新一代的老闆則較注重生活品質,「在能力範圍內做最極致的事」是林清吉秉持的原則。能在自己喜歡的餐廳吃飯、喝咖啡、喝紅酒,或許也是林清吉跨足餐飲業的最終目的。

雄崗建設董事長林清吉

雄崗建設董事長林清吉

複合式餐飲

Eagle南屏路總店由兩棟透天建築物連接而成,A館一、二樓為咖啡館,三樓為單品咖啡及藝術中心;B館一樓則為烘焙坊、二樓改裝為甜點廚房,三樓是義法餐廳,四樓主打鳥瞰農16特區豪宅夜景的星空餐廳。

林清吉認為,迎合不同的消費族群,複合式餐飲是必然的趨勢,除非是高檔料理餐廳或知名度高的專門店,如:吳寶春麥方店,才有經營單一餐飲類別的優勢與目標客群。林清吉舉例,傳統麵包店近年幾乎都收掉了,以前有便宜的夜市麵包、現在有物美價廉的超市麵包,近來便利商店及量販店也紛紛與知名麵包店或冠軍麵包師傅合作,現在到哪都可買到想吃的麵包。

林清吉不諱言,若能把獨立專門店的生意做好,誰想開複合式餐飲?高雄著名的法式餐廳Thomas Chien近年也開設結合歐陸餐廳及烘焙坊的複合式餐飲店,足見複合式餐飲也是餐廳展店的策略之一。

搶食高雄人的胃

目前Eagle四家分店由三位料理主廚、一位麵包主廚及一位西點主廚,分工合作。除了總店三樓的義法餐廳客單價較高,其他三家分店皆以平價的複合式義式料理、早午餐、麵包、咖啡及甜點為主要營業項目。

義法餐廳的李進坤規畫菜單時,不會拘限於義式或法式,其他歐陸國家的經典菜色也會列入參考,如:西班牙的簡單料理及下酒菜等。採訪當天李進坤推薦幾道料理,其中「法式香煎鮮鴨肝美國特級菲力牛排」是林清吉很喜歡的一道菜,軟嫩多汁的菲力,搭配沾上杜蘭小麥粉煎至外酥內軟的鴨肝,呈現多層次的口感。

「奶油紫薯鮮蝦湯」則是李進坤用代表台灣的「芋頭地瓜」所創作的料理。李進坤分享,其實義式料理與台灣菜很像,台灣有九層塔,義大利有羅勒;台灣用地瓜粉、義大利用杜蘭小麥粉;台灣路邊攤賣鹹酥雞,義大利街頭賣酥炸海鮮。但台灣有紫薯地瓜,義大利卻沒有類似食材,在經典料理中做出差異化、提升精緻度,是李進坤的做菜原則。

Eagle義法餐廳除了不定期更換紙本菜單外,平時的白板菜單也會依季節兩個月換一次。如「泰式海鮮天使冷麵」就是夏季白板菜單,用魚露、檸檬汁及自熬糖水,拌入蝦子、中卷、洋蔥,與義大利天使麵混合,搭配台灣在地蔬菜玉米、青白花椰菜。另一道頗受好評的限定白板菜單「紅酒燉牛臉頰」,以煎過的牛臉頰用紅酒燉煮,搭配鬆軟的馬鈴薯,入口時有嚼勁,鬆開後又嘗到馬鈴薯的綿密感,唇齒間散發紅酒香。

林清吉說,雄崗建設的品牌精神是「安全」,實踐在餐廳就是「新鮮、健康、無毒」。除了新鮮美味的食材、物超所值的料理,舒適明亮的用餐空間及歐式風格的精品家具,也是Eagle餐廳在社群媒體中經常被tag的熱門關鍵字。

Eagle義法主廚李進坤

Eagle義法主廚李進坤

高檔餐廳就像蓋豪宅

2016年林清吉曾邀請義大利米其林餐廳主廚來台客座,喧騰一時。林清吉的經驗是,金字塔頂端客戶要吃米其林餐廳很簡單,搭飛機到香港、日本就能吃到許多物超所值的星級料理,來台客座的米其林餐反而比當地售價更貴,訂餐率普遍不高。林清吉分析,邀請米其林餐廳主廚來台客座,最大的目的是培植台灣在地廚師,也提升台灣廚師的國際觀及能見度。

近幾年米其林餐廳主廚所主持的高檔餐廳紛紛退出台灣市場,多家高檔料理餐廳也結束營業。林清吉也感嘆:「高雄近十年的大環境不好,高檔餐廳就像蓋豪宅般,既辛苦又難賺。」對於台灣的餐飲服務常被無限上綱,林清吉常告誡周遭的朋友,對於餐廳的服務不要要求過高,其實國外米其林餐廳的服務並沒有想像中的無微不至。適當的合理要求,才是對外場服務人員的尊重。

Eagle餐廳除了西餐、麵包、咖啡、酒之外,藝術品也是餐廳的主角之一。有20幾年藝術品收藏資歷的林清吉說:「藝術品、雕塑、畫作,甚至車子,都是我收藏的重點」,未來將開設更大的藝術中心。

林清吉預估,高雄的中高端消費將在五年內逐步回升,雄崗建設也將繼續耕耘在地,往下一家高檔料理餐廳邁進。

餐飲消息

超過一甲子的大成集團建構禽畜水產的垂直整合一條龍,為滿足消費需求,從農場到餐桌,積極拼搏「最後一哩」餐飲通路,近兩年多來與港商合作的檀島茶餐廳快速竄紅,而與日商合作的勝博殿已穩定獲利,也嶄新開創出熟食專賣店吉福雞舖。

大成集團1957年由韓浩然先生創辦,現已是橫跨亞洲年營業額超過700多億元的知名大廠,目前是第二代韓家四兄弟(左圖)共同經營海外內所有事業,集團董事長是韓家宇,副董事長是韓家宸,集團總裁是擔任大成食品亞洲公司主席的韓家寰,而集團副總裁是韓家寅(圖上),長年領軍餐飲商場事業開疆闢土。

大成生產飼料,也是台灣最大白肉雞供應商,「從KFC一塊炸雞看起,消費者認定的是連鎖品牌,其實70%是大成的雞,由於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90%靠進口,大宗物資受到外匯、船運、期貨行情、氣候、物流等太多因素影響,」韓家寅說,從飼料到一塊雞肉的歷程必須面對諸多全球波動的專業挑戰,大成設有戰情室綜合研判各項因素,因應不斷變動的國內外局勢。

面對海洋枯竭、全球食物資源愈趨匱乏及食品安全等重要議題,大成前瞻未來發展動物生技,開拓水產事業及蛋品事業,投資設立國家級實驗室,堅持做好衛生、健康、檢驗等重點,韓家寅表示,很多民眾並不了解什麼是好肉?什麼是好蛋?針對食的知識,將出版從農場到餐桌方面的新書,推動食育。

大成集團副總裁韓家寅

大成集團副總裁韓家寅

大成集團垂直整合  亟思耕耘消費市場

近兩年來大成集團投資的檀島茶餐廳賦予老品牌新生命,網路熱議最美茶餐廳,在一級餐飲戰區創新走紅,面對業界好友稱讚,韓家寅有感而發地說:「『同志仍須努力』,因為這是很多失敗經驗累積來的,在餐飲經營上要學習之處仍多。」由於檀島每家店投資成本高,整體拓展策略更需要靈活多元。

台灣檀島茶餐廳是大成集團與香港檀島在北京合作後,在台成立檀成餐飲,資本額2,000萬元,大成集團占55%股權,僑泰興公司有15%,港方是30%,是大成集團餐飲商場服務群第九個合作品牌。

大成集團早期從大宗物資業跨足到飼料加工,現已建立禽畜水產從育種、養殖、飼料、電宰、加工等垂直整合系統,擴展油脂及麵粉事業,延伸至餐飲及商場發展,集團有農糧、肉品、食品、餐飲商場服務、東南及亞及東亞等六大事業群,營業範疇從台灣遍及中國大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緬甸等地。

從上游到消費市場,大成沙拉油長期受市場肯定,而鐵人及長城兩大品牌是大家熟知的優質麵粉,也整合台、日及大陸等優勢發展麵粉裹粉,並投入雞肉及豬肉的加工食品,同時有眾多調理食品包括年菜及手路菜等料理,在兩岸也推動餐飲商場營運策略聯盟,積極與知名品牌合作。

大成集團最近公布2018年財報的合併營收為724.43億元,稅後淨利20.1億元,每股純益2.75元,大成集團旗下都城實業負責推展餐飲通路等事業,餐飲相關營收約占集團總營收4%,接近30億元。

吉福雞舖

吉福雞舖的熟食料理

曾有不少開店挫折  失敗經驗累積專業

大成集團長期把關食安,無疑是台灣餐飲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推手,不過,優良肉品供應商自行開店走向餐飲通路市場,20多年來仍有不少坎坷。

大成集團曾於1990年成立家城公司引進全球第二大速食品牌美國漢堡王(Burger King)來台,高峰期曾開到50多店,但營運壓力不小,2014年將家城股權賣回給美國總公司。2017年底私募基金Nexus Poin買下股權,家城公司登記為馬來西亞商。

比市場早一步看好兩岸精品咖啡市場,大成集團2007年時曾與義大利頂級illy咖啡合資成立意曼多illy精品咖啡店,先在上海開第一家店,2008年大手筆在台北101的一樓及35樓各開一店,砸下一千萬多元找義大利建築師設計室內空間,想先求好再求快,不過,發展並不如預期,到目前只保留大陸一家店。

「與不同國家知名品牌合作,很多時候是『緣份』,人家主動來談或剛好有機緣合資發展,」韓家寅不諱言經營餐飲事業遭遇不少失敗,在失敗經驗中,會了解挫敗的關鍵,但也確實吸收到各國知名品牌的優異特質。

「美國連鎖品牌系統最強,市場行銷也非常專業,但會面臨更換老闆的問題。義大利產品品質佳,文化內涵最好,設計能力又是一流,不見得看得起美國,但因太浪漫,加上系統不強,很多問題就難以控制。日本品牌最強的是技藝精神,基本功深厚,雖彈性較小,但日本不會換老闆。」跨兩岸歷練的韓家寅可以快速描繪出與不同國際品牌合作的優缺點。

大成集團從農畜業到製造業又走向服務業,韓家寅認為,大成很積極投入餐飲服務業,因為做人吃的食物比做動物飼料的製造業要求更加嚴格,也從餐廳經營學習到改良飼料生產的重要關鍵。

過去大成集團投入餐飲服務業經營發展歷程多有起伏,韓家兄弟多謙稱是不好意思與餐飲業客戶搶生意,因為大成是屬一屬二的大型供應商,不過,看到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韓家寅認為大成集團仍會努力發展餐飲服務業,致力「最後一哩」版圖的拓展,全程溯源,強化「安心」品牌與消費者溝通。

好吃仍是不二法門  優質食材競爭力強

韓家寅表示,餐飲業要成功的不二法門就是要「好吃」,再思考有何具體的附加價值,而品牌故事,雞種等肉品的食安等議題都是可以持續耕耘的,台灣土雞的品質很好,卻沒有通路,大成也希望能在這方面做出成績。目前大成集團旗下有多元品牌,韓家寅卻深覺,仍須與連鎖餐飲前輩多學習,他說:「人家一個品牌就發展出一百家以上的店,我們只能不斷虛心求教了。」

勝博殿在1996年創立於東京新宿,是日本最大的日式豬排連鎖品牌,以服務、嚴選素材及熟練的技術等聞名,2004年在台北天母開店,2005年日本Green House Foods公司與大成集團合資成立勝成餐飲公司。勝博殿目前36家店,Express系列店舖有四家,年營業額約7億多元。不僅於此,勝博殿在大陸的門市業績超乎預期,產品及服務很受歡迎。

經典食材是勝博殿建構經營優勢的主要條件,例如桐德黑豚是國內唯一的純種盤克豬種,肉質甜美是世界公認的;有來自日本廣島江田島產地直送的牡蠣;來自印尼紅樹林潮間帶粗放養殖的根島生態蝦,更是天然美味。

檀島茶餐廳第一家灣仔店開業於1940年,有79年歷史的老字號,已傳承至第二代董事長楊劭業,他認為,茶餐廳是香港文化代表,檀島銷售超過70年的192層酥皮蛋撻,檀島咖啡及奶茶,不僅是店內招牌,也是香港飲食生活的歷史。大成集團攜手檀島除了維持原有優點,可說是將品牌故事賦予更新價值,也不斷考察香港街頭道地小吃,開創更多元商品滿足市場需求。

因應直播風潮及網紅打卡風氣,檀島茶餐廳融合時下許多流行元素,門市設計復古又跨世代,讓客戶使用ipad點餐,節省人力又能快速上菜,也採取開放式廚房,蛋撻、菠蘿油、燒腊、港點與水吧都在開放式的明檔內製作,希望消費者可以看得安心、食得安心又有趣味。

檀成餐飲副總冷基祿靈活操作行銷策略,也快速搶佔據點,開展不同店型,除2017年5月首店在新光三越A11爆紅外,陸續在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及台北南西開店,並於大直美麗華商圈開出120坪劍南旗艦店,設有包廂可供應正宗港式桌菜,劍南店也將與外送平台業者Deliveroo合作,方便消費者買到人氣商品。

瞄準外帶商機及伴手禮市場,檀島也推出新型態外帶店型,進駐微風台北車站及微風南京兩據點,人潮帶動錢潮,7坪及9坪店創造高額營業績效。冷基祿表示,茶餐廳人事費用高,銷售成績不能掉,百貨店外,獨立店將會再考量早餐或宵夜的商機。

勝博殿店景

勝博殿店景

熟食雞舖整合優勢  堅持食安造就未來

為使消費者採購熟食也懂得注重美味與食安,大成集團以雞肉一條龍的整合優勢,今年開出第一家以熟食雞肉為主要料理的吉福雞舖,取集福之意。韓家寅說:「這是大成集團很重要的發展目標,從飼料源頭到烹飪,都經過完整品質控管及嚴格檢驗,提供消費者安心選購各類便利熟食的環境。」例如熱銷的玫瑰油雞,是選用本土味的紅羽仿土雞,加上大成獨特分階段飼料配方,肉質更扎實,並經各項嚴格檢測,也有港式燒肉、燒鴨,及各類下酒菜等。

由於一般民眾不知道去哪裡買大成的產品,大成集團致力產銷一條龍,在台南總部設示範店,建立「安心購」自有通路品牌,2018年北上在士林及三峽開設門市,販售400種品項,絕大多數是蛋白質類產品,一站購足,並推出廚藝教室,邀請會員參與,加深會員對食材及品牌的認識並提高回購率。

不過,考量通路訴求及定位應更明確,韓家寅說:「安心購先暫停擴展,必須思考產品如何說故事,加強食育,建立安心飲食的正確知識。」

台灣是美食王國,六成美譽靠良好食材,大成提供餐飲業最新鮮的雞肉,韓家寅謙稱「大成確實有小小的貢獻」,針對食品安全及食品美味,包括育種及保存技術等都必須持續努力。大成品檢中心具有全台首屈一指的設備,韓家寅說,從飼料到食品,該集團擁有30年的檢驗資料基礎,這是最寶貴的專業條件。

大成集團年底前將產出第一隻動物疫苗,斥資24億元新建的嘉義食品加工廠預計2020年投產。而看準消費市場對洗選蛋的需求,也由第三代韓芳豪在農糧事業群負責推展,建立完整物流配送系統。

在農畜食品業堅守食安承諾是大成集團60多年在兩岸市場發展成功的重要基石,而第二代兄友弟恭,合力分工更是推動企業成長的核心力量。餐飲服務業的品牌經營及營運方式不同於製造業,應積極強化人才培育,透過專業團隊,精實推動各品牌中長期發展策略,以助最後一哩餐飲版圖持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