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每個國家都能藉由料理呈現各式各樣的文化面貌,可能是特殊的味道、或是香料的使用,甚至是獨特的烹調方式,它們不會隨著時間消逝,而是利用廚師的手,將料理中的靈魂部分傳遞給人們。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黑人因在台灣向來是稀有族群,以致國人對他們的了解極為有限,即使對在全球黑人中享有較優勢地位的美國黑人,也不外乎是運動、搖滾樂,或饒舌樂等極具動感的特殊才華。但在美國的這些看似有自信的另類黑人,其另類的代價卻是令人難能想像。對此,我認為他們在上個世紀60年代所發起「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 的系列自覺運動,具有極深遠的關聯性;其中,同此時期發展成形的靈魂食物 (soulfood),更值得觀察。靈魂與食物到底有何交集,確實耐人尋味。

  既然是靈魂與食物的複合概念,靈魂食物定指涉有黑人的深刻心靈創傷經歷,與他們如何由食物獲得精神慰藉。對此議題,以下探討先從當今靈魂食物的字義解釋開始,再由三個重要影響層面,依序由較大尺度的社會壓迫史,繼而觸及個人家庭與家族的心靈受創與飲食療癒,再由此擴及到社區、族群的正當化集體飲食行動。接著則以當代「飲食叛逆」議題,來看待此集體行動後,被同質化的飲食同流合污現象,與後續再覺醒的「新靈魂食物」行動。不過,探討之前,請先參酌下圖一的概念全景,俾助理解。

何謂「靈魂食物」

  2靈魂食物其實是種民族融合菜,係源自非洲黑人的秋葵、核果、種子、豆類等原生種食物,夾雜了歐洲殖民者自美洲新大陸帶至非洲的玉米、花生、辣椒、番茄等外來種食物,最後在美國本土黑人社區中發展出以玉米、豬肉為主的飲食內容,最重要的象徵食物是:玉米粉、燻豬肉、糖蜜 (即所謂 3Ms [三項食物字首為 M])。其他尚有:玉米類,如玉米粥、玉米餅、玉米麵包;豬肉類,如豬腸子 (chitterling)、豬腳、豬背膘;葉菜類,如芥菜葉;豆類,如黑眼豆;及野莓類。如此的飲食內容,係經以下三影響層面的洗禮過程而成。

歷史/社會層面 ─ 黑色的離散、再離散

  當今在美國黑人的存在事實,其實是一連串歷史作弄的無奈結果。美國黑人祖先最早來自西部非洲部落,因時處15世紀興盛的殖民主義,於是在西班牙為主的歐洲列強奴隸制度下,受迫轉賣至新大陸的中、南美洲一帶,黑奴宿命從此展開。此時此地,歐洲白人、非洲黑人,與美洲印地安人,開始有了混血過程,生產出一代又一代操混雜口音、非正統語言的克里歐人 (creole)。這些克里歐人之後又隨新進非洲黑奴,由現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及路易斯安娜州紐奧爾良兩路進入北美洲。獨立建國後的美國,這些不同來路、不同血統的黑奴主要分布在南部各州,從事農業生產工作。1860年代起,黑奴制度雖經正式解放,南方黑人卻仍受隔離政策 (Jim Crow Laws) 歧視所苦,於是紛紛轉往北方以紐約、芝加哥為主的工業大城,尋找生存機會。美國黑人經這齣現稱作大遷徙 (Great Migration) 的行動劇後,原本南方簡單平凡的日常飲食,在大都會反而得以懷鄉食物之姿,在黑人社區自營的小餐館中獲得再現機會,只是此時的餐食內容形式已不同於南方原有的樸實風貌 (參圖1)。然而,持續的種族歧視沉疴,並不因北方黑人人口急遽增加而獲得正視,這也因此激發出1960年代後以喚醒黑人價值為訴求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 (Harlem Renaissance;或叫「新黑人文藝復興」)。「黑色力量」(Black Power) 與「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 就是當下的時代口號。只是,外在嘎響的呼喊口號,主要動力其實是來自黑人的家庭廚房中。

秋葵拌番茄

秋葵拌番茄

家庭/家族層面創傷心靈的慰藉地方

黑人家庭的女性與其調理的食物,是黑人在外遭受凌辱後獲得精神慰藉的主要來源。在廚房中,黑人女性特有的廚藝特質 ─ 無情宿命與心靈感應 (vibration) 的雜揉產物,始得作出的食物,充滿感情、別具風味。當然,弱勢地位的經濟條件也迫使他們需有另項能耐 ─ 將就湊合 (make-do),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廚房所有食物物料的可食部分,特別是具有來自南方懷鄉味的3Ms及其他豆類、蔬菜物料 (按:其實,將就湊合並無關技巧,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華人19世紀初至美國西岸當鐵路工人時的社區、家居廚房中,「雜碎」[chop suey] 算是當時華人的無奈產物)。就在北方經濟漸獲改善的黑人家庭中,玉米粥、玉米粉烘烤製品,及豬腸子、豬腳、豬背膘 (作調味醬汁、高湯用) 等豬雜,漸成平日餐桌常見食物。而黑人女性烹調食物所挹注的特殊情感與韻律,也漸影響、造就出開始成氣候的男性專業廚師;只是,種族歧視環境下,大多數受顧於白人餐廳的黑人廚師,還是得受到諸多衛生觀感不佳的無謂歧視、排斥。雖然如此,弱勢黑人還是在都會的競爭餐飲市場中,暗自學會餐廳經營的秘訣,於是終有1962年紐約 Sylvia’s Restaurant 黑人餐廳的誕生。

香辣豬腸

香辣豬腸

社區/族群層面靈魂食物的誕生

這家由有黑人女性 Sylvia Woods 所經營的黑人標竿餐廳,顧客來源不光靠黑人社區,白人也是重要的愛好者、支持者。而白人不持有色眼光的開放接受態度,可能得歸功於1881年出版的第一本由黑人女性執筆的What Mrs. Fisher Knows about Old Southern Cooking食譜集一書,及其後衍生的系列食譜專書出版;其中,又以白人食譜作家Minnie C. Fox在1904年出版的The Blue Grass Cookbook最具代表。在Fox的食譜書寫中,她表白了美國社會虧欠黑人廚師的自責立場。「黑色」餐飲經營、食譜出版的成長影響下,讓流行於當時社會的「黑色力量」運動更具正當性,具有伊斯蘭教教士身份的黑人人權領袖Malcolm X在1963年所倡議的「靈魂食物」(soul food),因之特別響亮,並獲得普遍認同;Sylvia Woods也因此獲得「靈魂食物皇后」(Queen of Soulfood) 的美譽。X的靈魂食物宣稱,係以前述黑人居家、餐廳的代表食物為精神象徵,力圖彰顯出黑人人格特有的精神、樸實 (spirituality and earthiness) 內涵。於是,由黑人組成樂團 (chitlin circuit) 融入福音音樂 (按:至今紐約Sylvia’s Restaurant尚有「星期天福音」演奏的安排)、爵士樂、夜總會氣氛的黑人餐廳中,黑人食物特有的靈魂味,於焉形成。這股味道,在現在的黑人解放紀念日 (Juneteenth Day;每年的6月19日) 及寬札節 (Kwanzaa;紀念豐收節慶) 中,更易令人嗅出其獨特感情來。

黑眼豆

黑眼豆

當代議題  ─ 飲食叛逆 vs. 新靈魂食物

傳統靈魂食物為黑人傳達的克服逆境與自尊精神,之後更在1997年電影「靈魂食物」(Soul Food) 的發行放映中,獲得廣大共鳴。類此推廣活動,在隨後的電視系列影集播放中,也有極大迴響,最後甚至還促成「國定靈魂食物月」(National Soulfood Month;每年6月) 的產生。但是,猶如一刀有兩刃的雙重利弊影響,特別是在美國工業食物的同質化影響下,高鹽、高油、高糖化的靈魂食物也不免遭受「飲食叛逆」 (Food Rebel) 汙名的指摘,而漸失立場。受此衝擊,Sylvia Woods的孫子Lindsey Williams於是在2006年藉由Neo Soul (新靈魂) 一書的出版,及Lindsey Catering 125 Neo-Soul公司的成立,以健康概念 (如以橄欖油替代豬膘油) 為「新靈魂食物」 (nouvelle soulfood) 的再出發訴求,企圖力挽頹勢。

至今,新靈魂食物運動的推動成效如何,仍有待後續觀察。只是,美國黑人靈魂食物所蘊含豐富的靈魂味 ─ 宗教慰藉、心靈韻律與自然樸實的元素組合,或可帶給國人些許的啟示,一來是藉此培養對周遭非主流族群飲食的同理心、欣賞態度,二來,此態度勢將有助本土廚藝在精神層次上的發揮創作。

至於如何品味靈魂味,確屬是一言難盡的命題。不妨暫作如此比喻:猶如看信,寫信者如果是自己認識、了解的對象,看起信來便如對話、交談般的自然,聽得到、理解得出對方的音調與潛在意念。此中,前提關鍵仍在彼此間的認識、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