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汎偉出生於台北市,生長在一個小康家庭中,因為父親從事烘焙業的關係,所以高中畢業之後在父親的影響之下踏入烘焙業。曾任職於台北喜來登大飯店點心房領班及Black As Chocolate主廚,在烘焙路上很感謝父親一路走來的提攜與指導,也漸漸的啟發了我對烘焙的熱誠與執著,雖然工作佔去了我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對我而言,努力工作、不斷的學習及把新的元素融入產品裡,創造出更好吃的甜點正是夢想的延續。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黃汎偉出生於台北市,生長在一個小康家庭中,因為父親從事烘焙業的關係,所以高中畢業之後在父親的影響之下踏入烘焙業。曾任職於台北喜來登大飯店點心房領班及Black As Chocolate主廚,在烘焙路上很感謝父親一路走來的提攜與指導,也漸漸的啟發了我對烘焙的熱誠與執著,雖然工作佔去了我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對我而言,努力工作、不斷的學習及把新的元素融入產品裡,創造出更好吃的甜點正是夢想的延續。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2001年盧彥勳轉入職業網球賽,從此展開了遠赴他鄉、征戰世界各地的網球生涯。在過去十幾年的旅行中,除了有形的球拍、網球以及相關器具之外,伴隨他的還有家人的支持與國人的祝福。不過,每當彥勳獨自一人旅外比賽時,與他最親近的莫過於自己的心靈與身體。心靈伴隨著他思考如何戰勝場場難打的比賽,身體則扮演著支持他繼續征戰各地的最佳力量!彥勳在百忙之中,特別抽空與筆者對談,希望和球迷們分享他喜歡的飲食,如何透過這項的菜單做到飲食均衡與健康維持,讓他在比賽時有最佳的表現。
就飲食習慣而言,從小在台灣長大的彥勳自然最喜歡「亞洲式」的飲食,熱愛、米飯、麵食與醬油為調味的菜餚。然而,有鑑於大部分球賽均在國外舉辦,他必須學習接受西方飲食。的確,剛開始的幾年,彥勳對西方飲食較不適應,但在媽媽與大哥的貼心照顧下,他逐漸地摸索出一套管理自己飲食健康的菜單。
在日常三餐中,早餐比較沒有問題。彥勳很習慣吃西式早餐,比賽時大會提供的早餐內容都很豐富,主要是西方的大陸式早餐 (Continental breakfast),包含:麵包、麥片、蛋、鬆餅、優格、水果,牛奶和咖啡等,歐洲的早餐與北美又有些不同。彥勳說:在歐洲可以吃到各地風味不同的麵包,因為歐洲國家歷史悠久,各自發展出不同的食材與料理法。特別是麵包,彥勳吃過最好吃的麵包是德國的手工全麥麵包。根據彥勳同門大師兄舒特勒 (Rainer Schuettler) 說:「德國製造麵包的歷史很悠久,全麥麵包是由高級全裸麥粉、加上高筋麵粉,以及好幾種穀類製成,因此吃起來口感紮實!這種裸麥麵包如果再搭配牛油吃,味道更佳!」彥勳說,每年球季結束後他都會飛到德國進行體能訓練,此時他一定會好好享受德國的裸麥麵包!當然,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不錯的麵包,譬如法國長棍麵包(baguette)也不錯,尤其每年五月中旬到巴黎準備法國網球公開賽時(French Open)時。彥勳提到,法國朋友告訴他,其實法國長棍麵包製作並不困難,主要材料是麵粉、水、酵母與少量的鹽,但法國人就是這麼厲害,可以將它做成名聞世界的法國麵包。此外,這幾年在法網比賽時,彥勳的太太有時候會陪伴他到巴加油,待球賽完畢後,小兩口會一起在巴黎,看看巴黎鐵塔、羅浮宮與凡爾賽宮,累了就在塞納河兩旁的餐廳休息。彥勳特別喜歡花神咖啡廳(Café de Flore),他提到:這家位咖啡廳相當著名,早在十九世紀晚期就開始營業,二十世紀四、五零年代更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與伴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駐足寫作與思考的場所。彥勳笑著提到:我沒有那種哲學細胞啦!但坐在這裡總能讓我心靈平靜,整理上半年比賽的思緒,讓自己儲蓄能量,重新出發!彥勳把話題拉回西式早餐,繼續說道:其實自己有機會在國外吃到一些特別食物,也很想讓學小叮噹有一個任意門,將媽媽和大哥一起拉來吃吃看!
相較於歐洲早餐豐富的麵包,北美賽事提供的早餐較無特色。雖然同屬於大陸式早餐 (Continental breakfast),但內容大致上千篇一律,主要是一般麵包、吐司、鬆餅、水煮蛋、蘋果和香蕉等。不過在北美賽事中,紐約的貝果 (Bagel) 甚具特色,是彥勳相當喜愛的早餐之一。貝果是猶太人的神奇食物,它從東歐慢慢傳到北美,在紐約被發揚光大,因為紐約是猶太人在北美的大本營,所以街角三步五步就有販售貝果的小店鋪,而且種類繁多,例如everything bagel (綜合貝果), onion bagel (洋蔥貝果), sesame bagel (芝麻貝果)、blueberry bagel (藍莓貝果) 和plain bagel (純貝果)等。一般的吃法是烤熱後再塗上白濃濃的cream cheese (奶油乳酪)。不過也有一些店家會搭配煎蛋、培根或香腸,味道也不錯!如果再搭配一杯美式咖啡,那就是一頓豐盛的早餐囉!彥勳每年八月中旬會來到紐約,為美國網球公開賽(U.S. Open) 暖身。過去幾年美網大會旅館位在曼哈頓時,彥勳晨起後會自己在附近街巷走走,之後吃上一個Bagel 套餐,欣賞曼哈頓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附近熱鬧熙嚷的街景,然後再前往法拉盛 (Flushing Meadow) 球場練球。
西式早餐的麵包雖然營養好吃,但每每彥勳回到台灣時,還是喜歡和哥哥盧威儒一起到附近的中式傳統早餐店,品嚐許久未吃的鹹豆漿、甜豆漿、飯糰和燒餅油條。彥勳俏皮地說:回到台灣就是要放鬆,偶爾吃油膩點應該也沒有關係吧!
筆者繼續問:那你在國外的午餐與晚餐怎麼打理呢?彥勳笑著說:如果沒有賽事,只有訓練課程時,有時會和一起訓練的德國大師兄 (Rainer Schuettler),以及塞爾維亞的眼鏡哥提普賽列維奇 (Janko Tipsarevic) 一起去吃西式自助餐,主要是選擇多,大家各取所好。我自己主要是吃生菜沙拉、牛排、羊排、義大利麵和壽司。如果有比賽時,我會特別注意飲食,因為賽前的飲食安排非常重要,選手們都會針對自己身體需求來調整,若是飲食不當,即便只是輕微狀況,均可能影響到賽事表現,不可不慎!彥勳說:賽前儘量避免油炸、油膩與調味太重的食物,例如日式料理中的炸物、中式的炒飯和過於油膩的菜餚(例如糖醋排骨或宮保雞丁這類經常出現在西方國家的中式菜餚)與美式的漢堡或薯條,就是盡量讓自己身體處於健康輕盈的狀態下。另外,比賽前的身體狀況會受到環境與氣候等因素影響,如果安排在正午比賽,我會多補充一些水果或水分較多的食物;如果賽程安排在晚餐時間,我會先以輕食裹腹,避免身體飢餓,但也不能過於飽足。
網球賽事短則一、兩個小時,長則四、五個小時,尤其是五盤三勝制的大滿貫,比賽時間可能拖得更長。因此,比賽中的營養補給也很重要。彥勳和大部分球員一樣,會準備香蕉、水、Vitalyte之類的運動飲料,或是power bar果凍補充賽程進行中隨時流失的體力。比賽結束後,除了隨身防護員進行全身肌肉按摩復健外,彥勳也會多攝取含有高蛋白與碳水化合物之類的食物,例如肉類、雞蛋、牛奶、豆類食品等。
聽到彥勳分享他的飲食安排,我們可以體會到一位傑出的職業網球員不僅要有過人的球技與體力,且要隨時藉由飲食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況,增一公斤或少一公斤都可能影響到比賽的結果。我好奇問彥勳:從轉入職業網壇到現在,體重有無明顯變化?彥勳笑著說:身高是一八0啦,一直沒變!體重從職業初期的七十一公斤到目前的七十五公斤,現在都維持在七十五公斤左右。
筆者繼續問道:在一整年冗長的賽事中,你是如何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呢?彥勳笑著說:「剛開始我對職業網球運動員的飲食知識也是一知半解,在國外期間,我會自己上網尋找這方面的資訊,有時候和其他球員交換訊息,久而久之也逐漸摸索出一套身體健康與飲食管理的知識。一般來說,西方運動員很重視運動和飲食模式的建立,不少球員均有自己的營養師與廚師,替球員安排日常性與比賽期間的飲食。在缺乏經費情況下,我無法聘請營養師與廚師與我隨行征戰各地,所以我只能邊看邊學其他球員如何安排他們的飲食,有時候就偷學幾招吧!時間久了,我對自己的飲食管理也有一些概念,例如:三餐保持七分飽、餐後走路三十分鐘、少量多餐、多吃綠色食物以及避免油炸食物等。」
對經常在國外旅行的彥勳而言,除了正規賽事外,彥勳也有機會品嚐到世界各地不同的食物,並瞭解當地飲食文化,那麼彥勳有哪些特殊難忘的飲食經驗呢?他說有幾次經驗很難忘:記得剛轉入職網不久,有一次在義大利羅馬紅土球場的比賽結束,媽媽與我就在羅馬街頭一個不起眼的巷口,嚐到味道極佳的義大利麵(彥勳喜歡spaghetti,因為味道與形狀與台灣麵條相似)。老實說,我那時對義大利麵瞭解很少,當時只覺得那麵條處理軟硬適中,醬料味道香醇,至今懷念不已!另外,在紐約曼哈頓也嚐過不少異國料理,例如下城東村 (East Village)的日本料理,這裡日本料理不輸日本當地!尤其東村有不少年輕人駐足,氣氛相當輕鬆。吃完晚餐後,我會逛到哈德遜河(Hudson River)附近散步,看看這座偉大的城市!此外,同屬紐約市的皇后區阿斯托利亞 (Astoria) 以希臘與義大利移民著名。2006年大哥威儒與我就住在紐約台灣基督教會(Taiwan Union Church),這裡雖然沒有曼哈頓熱鬧有趣,卻可以體會一般紐約客居住的社區氣氛,例如有北非社區,哪裡有許多摩洛哥、葉門與阿拉伯的移民,一邊抽水煙一邊吃充滿調味消料的北非菜餚。此外,紐約最大的華人移民社區(也可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中國城)法拉盛 (Flushing) ,也相當有特色。這裡有味道絕佳的的湖南菜,真正老廣經營的飲茶餐廳,當然也有台灣小吃,例如牛肉麵和滷肉飯,是我想吃故鄉食物的好去處。特別的是,這裡的台僑長輩相當熱情,每當美網尚未開始前,他們就詢問我何時到紐約,要幫我辦募款餐會,替我洗塵加油,這些熱情讓我銘記在心!紐約市幅源遼闊,2006年也到布魯克林 (Brooklyn)著名的Peter Lugers 吃過碳烤牛排,這家餐廳取牛的前腰脊、牛胸脊、肋眼與丁骨等部位製成牛排,並以乾式(dry aging)處理,讓肉質味道更鮮美!其中彥勳也喜歡的是俗稱「紐約客牛排」(strip steak) 的牛前腰脊肉(strip loin),吃起來相當有嚼勁!當然,北美還有許多餐廳與菜餚頗具特色,讓我無法忘懷!
此外,彥勳也常到亞洲城市進行比賽,例如北京、上海、東京、釜山、與新加坡。有趣的是,彥勳在這些國家比賽均有好成績,我問他說:是不是這裡的食物比較合你胃口,打起球來也勢如破竹呢?彥勳笑笑地說:我在亞洲比賽確實比較得開,習慣這裡的氣候,也喜歡這些城市的食物,例如崇尚自然風的日本料理、韓國的海鮮與人蔘雞、新加坡牛車水(Chinatown) 混合閩南移民與當地的食物均是我喜歡的菜餚!彥勳自己承認:雖然征戰海外多年,但自己還是習慣吃亞洲食物,主食中盡量要有米飯、麵食以及醬油的味道!
彥勳長期征戰世界各地,一整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國外旅行比賽,雖然有較多機會嚐到美味且特殊的菜餚,但但真正令他牽腸掛肚的還是台灣故鄉的庶民味道。彥勳說:回到台灣機門打開時,那股躁熱潮濕的味道馬上提醒我要嚐嚐許久未吃的台灣食物,例如陽春麵、滷肉飯、海產快炒、割包、四神湯等。當海外賽程告一段落,彥勳準備回家休息之際,大哥威儒就開始動起腦筋,想想哪裡食物新鮮美味,再帶彥勳家人一起大啖寶島美食,慰勞他比賽的辛苦!當然,回到台灣的彥勳也會向媽媽撒嬌,嚷嚷要吃點媽媽特別的手路菜。此時盧媽媽親自上傳統市場買新鮮豬肉、牛肉、土雞與海魚等,自己下廚做些家常菜,幫彥勳補補身體身子,也分享他各地比賽的趣味心得。的確,在家人的細心照料與自己對飲食觀念的堅持下,盧彥勳又拾起球袋,準備迎接下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