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聲勢甚大的七期,豪宅、摩鐵、餐飲、大路,一座朝富發展的大都會,台中不可捉觸、亦不曾叫人失望的晴朗陽光,倒曬在西屯區朝富路上,一排路樹併立的綠屏間。視線穿越,緩步經過植滿綠意的小庭園,推開「好好」西屯店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溫暖的淺木色,乾淨的氛圍,一張延伸的長桌擺滿了生活商品與點綴的綠盆植栽,略帶日式的衣帽人往來服務,開放式的廚房正傳來爐火間的微微振動聲。

從森林走向城市,「薰衣草森林」的紫色夢想種子,最初在台中新社種下,經過14年的累積,如今開枝散葉,有了七個品牌。「好好」是2013年開展的一株枝葉,矢志將山林的美好生活帶進城市,創造都市叢林裡的一畝綠洲。

「好好」,就是「好好生活」。望名生義,落實生活──好好吃一頓飯、好好閱讀一本書、好好照顧植物、好好煮一餐,一整天的生活,恁地都要好好過。為了展示這樣的可能,「好好」西屯店在空間設定了三個象限:藝空間、微食堂、好生活,期許日常的美好提案,都可以在這個店鋪發生,發光。

好好的店員笑容可掬

好好的店員笑容可掬

藝文與綠意的共構-藝空間

從門口的小庭院,店鋪內的木製老家具、小盆栽,到溫室般的後花園,「好好」西屯店被森林的元素所包裹。這裡彷彿正是「薰衣草森林」的延續,將山林的美好氛圍帶進城市。

店內的家具擺設,更邀請曾擔任「好樣本事」創意總監的毛家駿先生操刀規劃。來好好用餐的客人,可以一屁股坐進一張超過三十年的法國舒適老沙發。若臨時想再多邀一二閒人,將隱藏在桌子裡的桌板往兩側一展,獨享的午餐,立馬續攤成三五好友的午茶時光。

而牆面上的展覽,則是提供藝術家將提煉生活、呈現觀點的作品展示,每次溝通一個觀點、一種視野。當期的人物攝影展,是以八八風災後的小林村民,與「好好」夥伴群像相呼應,讓山上與城市,同樣認真努力完成自己工作的人一起被看見。

每個人都可以好好吃一頓飯-微食堂

卻坐餐前,展讀書報,也許正是許多人腦內的美好早晨印象公播版。「好好」菜單的尺寸形式,正像一份生活週報。展讀菜單,一份定食內含的食材履歷一一詳列:霧峰香米、彰化陽光豬、大肚無毒地瓜、柴燒豆腐…以此揭示店家選用安心、友善食材的心意,用生產者的故事,拉近人與食材、人與土地的距離。

好好的菜色也展現活用在地食材的企圖。例如,「台中風味綠沙沙慢燉鱸魚」便以台中地方特產的「麻薏」為醬汁,淋覆鱸魚而成一道在地意象料理,台中人每到夏天的共同食物記憶,在「好好」的料理台上有了新的味覺操演。

問起選用「開放式廚房」的設計概念,品牌經理人May表示,以透明化的展演方式,開放式的微食堂,就是好好生活的行動展覽場,示範演繹著食材從產地而來,通過烹煮,到送上餐桌的過程。而插畫家良根的大型畫作,也正以趣味的構圖示現這樣的飲食理念,在開放式廚房對向的壁面上與其動靜共構,遙相呼應。

微食堂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大膽操作「素人料理」,廚房夥伴皆與餐飲科班訓練非親非故,旨在表彰選用新鮮食材,通過簡單烹調料理,人人都可以好好煮一頓餐,好好享用一頓飯,這也是在都市生活的節奏上,「好好」欲傳遞的理想居家生活樣貌。

台中風味綠沙沙慢燉鱸魚

台中風味綠沙沙慢燉鱸魚

台灣選物,共好平台-好生活

建立微食堂,展示美好飲食生活的「好好」,並不將自己定型成「餐飲業」,而從食衣住行各方面,期許自己成為台灣好物的「選品店」。透過共好選物平台、好書閱讀、策展、課程與活動體驗的方式,推廣生活風格與品味。

共好平台上所展售的選物,皆是與台灣職人、藝術家、小農合作的自信產品。例如:為妻子而打造的台灣鑄鐵鍋「大古鐵器」、因家人健康而栽種的草屯紅薏仁生產合作社、兩位媽媽堅持親手製好油的「細粒籽工坊」等等…。品牌經理人May表示,「好好」選物的原則與和生產者的合作方式,總是先透過溝通,確認彼此的理念契合,找到擁有共同想法,支持共同理念的職人或廠商,才進一步談產品的生產契售。

從設計到選品,「好好」完整的品牌形象與商品企劃大部分源自幕後的美感設計部與企劃部團隊。然而,品牌經理人May表示,人人都可以是、也應該是「市場觀察者」,培養眼光,落實美感生活。「好好」期許每個夥伴都成為「風格美學家」 ,特別為內部員工設計了「生活風格達人」養成步驟。透過「習、觀、行、言」四階段,訓練夥伴從觀察、執行,進階到能自主提案的風格達人。

品牌經理人 李秀美(May)

品牌經理人 李秀美(May)

三間系統店,實踐美好、共好的生活態度與利他哲學

繼西屯店後,「好好」又有高雄甲仙店與台南友愛店。如同「薰衣草森林」當初帶動因九二一而沒落的新社,與西屯店同期開幕的甲仙店,要翻轉八八風災後,這座一度沒落被遺忘的小鎮。

甲仙青年的一句「最不幸福的地方」,加上薰衣草森林創辦人亭妃的遺願,讓執行長決定嘗試將美好生活的新立與在地提案,編織進這座不該悲情的小鎮。

在作家洪震宇的穿針引線,與紀錄片「拔一條河」的因緣際會下,「好好」於2013年進駐甲仙,結合民宿與餐飲,轉化在地食材為產品,發掘小鎮故事與心願,舉辦小旅行,人進物出,讓甲仙的在地特色重新發散出微光。此一行動也因此讓薰衣草森林獲得天下雜誌「2015天下CSR企業公民獎」。

因過去洋式商行在台南開啟的歷史脈絡,友愛店則使用歐式元素,以餐酒館形式,結合另一個旗下品牌「緩慢文旅」,以提供房客早餐為主要經營型態。 餐飲表現上一樣選用在地食材如關廟鳳梨、虱目魚等台南特色入料理。

三間系統店,各有緣起,自擁特色,卻不脫「美好」與「共好利他」的核心理念。帶著如此小確幸美夢與社會企業理想的「好好」,如何在文創市場中穩健生存?品牌經理人May表示,「好好」不願被價格、市場的考量完全主宰,而堅持選擇好物,一而再、再而三的傳達理念,簡單踏實地做。好好生活,人人嚮往,持續展示各種不同的生活提案,創造令人想要的生活型態,讓消費者找到自己受用的風格,形成口碑,是「好好」堅信的幸福經濟。

餐飲消息

知名祕魯主廚Gastón Acurio在2014年受訪時表示,廚師擔任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橋樑,他指導底下的師傅在船上直接與漁夫討論食材後再設計菜單,利用當令的食材製作菜餚,漁民透過直接販售能獲取較多的利潤,消費者則是能吃到新鮮美味的料理,一舉兩得。拉回台灣,現在許多餐廳經營者或主廚也漸漸選擇直接與小農接觸、採購,食材直接從產地送到餐廳,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

使用「好食材」將利潤還給農民

福來許餐廳位在台灣保留文化資產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店名「福來許」三字台味十足卻是來自德文「肉(Fleisch)」的意思,德國人做事精準確實的民族性,正符合福來許團隊的創業精神,以「肉」為名則是因為迪化街的永樂市場有著全台灣最大的肉攤,有著「新鮮現宰」的意象。

使用「好食材」是福來許的初衷,店長蔡明諺表示,透過經銷商品質較不穩定,來源難以查證,相反地選擇使用小農食材,餐廳能直接督促生產者,品質好才會買單,也可將利潤直接給予農民,不受經銷商剝削,產生了互利共生的關係。

談起與小農們認識的過程,當初是透過中間人介紹,認識了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他們近年來執行農委會「溯源餐廳」運動,製作「溯源餐廳」APP將使用產銷履歷食材的餐廳資料系統化,並會定時舉辦小農與業者的交流活動,在一次提供福來許作為活動場地的機會下,蔡店長接觸了不少擁有生產履歷的小農,在實地探訪後開始與他們合作,也帶起了大稻埕的其他店家一起使用小農食材。

對許多廚師來說,由於忙碌的生活無法親自到田野、海港,不易與小農實際接觸,只能透過經銷商購買食材,加上小農沒有自己的物流系統,只能每趟送貨就酌收一次運費,對許多餐廳而言是個沉重的負擔。蔡店長舉例,從西螺運送至台北,一顆菜就貴了四成,很難在市場上競爭。不同於一般餐廳,福來許同時有簡餐店、私廚兩種經營模式,其中私廚使用小農食材的比例較高,為預約式的點餐,僅供應中餐與晚餐,客人須在一周前就訂位,並與主廚溝通菜色,如此在訂購食材上就精準,不浪費成本,運費自然就不會成為負擔。

使用產銷履歷食材 烹調安心料理

福來許目前至少與八家小農合作,每道菜都有小農的蹤影。低溫烹調的雞胸肉來自萬金畜牧場,主人陳建福因曾是音樂人而有「搖滾雞王」的綽號。萬金畜牧場引進德國技術能將雞隻與排泄物分離,生長環境較乾淨,小雞與成雞也分開飼養,避免交叉傳染,是第一家有生產履歷的雞肉。根據農委會統計,103年即使國內生產了542,696公噸的雞肉,但仍需進口156,868公噸,蔡店長表示,進口的雞肉可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拼貼肉,來源並不清楚,雖然萬金畜牧場的雞肉大小不一致,但能知道雞隻投藥、宰殺的時間,資料較透明,用起來較安心。

彰化縣溪湖大員美果菜生產合作社,是中部地區最早使用產銷履歷的合作社,其中之一的生產者王建竣精心搭製棚架,讓蔬果享受充足日曬,色澤較飽滿,只要是藤蔓型作物,像是搭配雞胸肉的南瓜、鱸魚一夜干中的炒絲瓜、海鮮醬汁含的番茄都是出於他的用心栽培。而櫻桃蘿蔔、馬鈴薯等則是選用經由蘇主廚介紹、位在花蓮縣的「伍佰戶有機農場」,他們使用有機農法種植,不用化學肥料、農藥,避免農業殘留及破壞生態。蔡店長說道:「他們生產的馬鈴薯造型雖小巧,但甜度很高,有機農產一直是福來許使用食材的一個考量,但台灣有機農場其實不算少,選擇伍佰戶的原因就在於品質不錯。」

而蝦子、鱸魚一夜干、蛤蜊、石斑等常用海鮮則是來自「台江漁人」顏榮宏,蔡店長強調說:「他的草蝦吃優格」,因此蝦子大尾又甜美。顏榮宏擁有自己的漁塭,並成立藥草產銷班,以草本飼料餵養草蝦,魚群吃得健康自然就不需要用到抗生素。

從料理感受生產者的用心

福來許私廚目前有六位廚師,每天輪番上陣,蘇慧娟主廚就是其中一位,擅長西式料理的她,由於在花蓮的田地間長大,面對農友一點都不陌生,常常在家鄉尋找當地的食材。對一般廚師來說,每天都要變更菜單是一件難事,但對蘇主廚而言是一種樂趣,她表示,常與農友交流,可以讓農友知道辛苦栽培的作物如何被料理後端上桌,而她也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到有關食材的種種知識,在應用食材上更得心應手,例如植物那些部位可以食用、或是植物適合採收的季節為何,以花椰菜來說,如果天氣炎熱,就需快點採收,否則會開花接著老掉。

店長蔡明諺(左)與主廚蘇慧娟(右)

店長蔡明諺(左)與主廚蘇慧娟(右)

蘇主廚表示,日本人習慣依循季節而吃,這也是台灣古早常民的生活方式,現在輸入台灣的進口食材,有些不合時宜,像是冬天才有的蒜苔、大蔥,即使在其他季節看到也不一定適合。通常小農種植的面積並不大,採收完即向隅,這限制反而激勵福來許的師傅們依照採收時節,使用現有食材自由設計菜單。

一道菜的製作過程從備料到上桌頂多一兩天,但農夫卻須在田中辛苦至少三個月至半年,為了感謝農夫的辛勞,蘇主廚會把食材盡其用,例如南瓜不僅能吃果肉,將皮烤後能煮高湯,即使是花也可以做成一道美味的料理。當消費者無法親眼看見農夫的辛勞,廚師就扮演著中介的角色,福來許的師傅們會告訴客人食材的來源、如何種植、從播種到收成需花多久時間,當客人靜靜傾聽,自然會將品嚐的速度放慢,更細心咀嚼料理的味道。

福來許提供了一個廚師能盡情揮灑創意、消費者能吃得安心的空間,雖是私廚但不拘束,蔡店長與蘇師傅笑著說:「就像在自己家用餐一樣,穿著短褲跟拖鞋就可以來。」輕鬆的氣圍吸引了不少食客前來。除了使用小農食材,福來許還會加入迪化街的南北貨,例如白葡萄乾等,希望藉由料理呈現舊有文化外,還能向大眾推廣好食材。

在雞肉內包白葡萄乾,搭配雞高湯製成的醬汁。

在雞肉內包白葡萄乾,搭配雞高湯製成的醬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