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蓬萊餐廳,一甲子前起源於北投酒家菜館,現在則是老口味沒失傳的台菜餐廳代表。

北投中和街的蓬萊餐廳是創始老店,第一代總鋪師陳良枝,充滿台灣人做吃的氣魄:「做菜要給人呷呼飽!還有呷呼剩打包回家!」

這種想法傳給第二代經營者也是如此,第三代接手更大氣:「要呷呼爽!好呷甲滿意!」現在家族分別經營的三家餐廳,雖然菜單大半相同,但各有品牌、各有經營方式。相同的是,彼此要做得更好,顯示出的魄力,不輸第一代掌門人。

從麵店起家,開店拿手主菜有佛跳牆、魷魚螺肉蒜、排骨酥、麻油雙腰、五柳枝糖醋魚等。當年老闆不但要做菜,還要送菜到飯店和酒家給客人享用。北投溫泉、酒家、那卡西走唱的日子,是老一輩長者緬懷的;時光流逝,北投少了風花雪月,只剩下溫泉和美味的排骨酥。

1997年冬天,要寫一個北投温泉的題目,剛好葉榮嘉建築師北投房子是溫泉出水口,他親自帶我去看日本時代老房子,屋內溫泉池大得可以遊泳。戶外溫泉出水口更提供許多業者營業用。採訪完,這位老饕帶我去蓬萊餐廳吃飯,簡單樸實的店家,我卻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的酥炸排骨,一個禮拜後帶了家人再來品嘗。

金字招牌的排骨酥,外酥內軟,鬆脆多汁,令人愛不釋口。澎湃的台菜也是從這裡開始接觸,軟玉豆腐、佛跳牆、炸芋條都是酷愛的菜色。「好呷的口味」令人難以忘懷。使得過年節時也會去買些菜與家人共享,配著紅酒、烈酒,是寒冬圍爐時的最愛。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HOK-House of Kuo」招牌點心「一遊味盡」,從中式的綠豆糕、蛋黃酥,到法式的馬卡龍,25種甜鹹糕餅一口氣呈現在你眼前,相當有氣勢。這間餐廳不是稚嫩的新興文創店家,而是由150年底蘊的台灣糕餅老鋪郭元益所開。

在台灣,談到喜餅就不能不提郭元益;它創始於1867年,是台灣長壽品牌的代表。但面對西式喜餅流行,不婚族、頂客族日增,郭元益興起危機意識。但老店不逃避,選擇站穩腳步勇敢面對。 

郭元益第五代,副總經理郭建偉在日本留學時,看到京都和菓子老店「虎屋」屹立不搖五百年,至今仍是京都糕餅業翹楚,開始反思同樣是老店的郭元益,如何像「虎屋」般永續經營。

 

加入餐飲市場 收服年輕族群

於是郭元益逐步將觸角伸向新領域,多元發展,從最初的喜餅、伴手禮到木村屋麵包店、婚禮品牌K.L. WEDDING,2011年成立糕餅博物館,藉著展覽與遊戲,讓台灣人認識傳統糕餅文化。2015年更挑戰開餐廳,籌備近兩年,成立「HOK-House of Kuo」,將自家糕餅帶入餐廳。 

郭元益副理張淑萱表示,來參觀糕餅博物館的大多是小學生,「但當他們畢業、成年,我們不希望他們忘了郭元益。」因此,如何彌補中間的「時間斷層」,是郭元益這幾年一直在思考以及努力的方向。

「喜餅或是伴手禮,可能一生只消費一次,但外出用餐已是年輕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藉由餐廳更能貼近他們。」郭元益公關經理李坤聰談到「HOK-House of Kuo」成立的想法。所以餐廳瞄準25到45歲愛嘗試新事物的女性消費者。

東方人個性含蓄,常靠送禮來表達心意。以喜餅來說,就是對參與人生大事並獻上祝福的賓客一種感謝,並藉此傳遞幸褔,將人與人的情感連結在一起。郭元益期許將「HOK-House of Kuo」打造成一個符合品牌精神、傳遞情感的場域。

從發跡地士林向外開展,在創始店附近找到這間已有八十年歷史,位於台北文林路上的老房子,懷舊的感覺宛如踏進「光陰的故事」場景。進門前就可以看到台灣二、三十年前鄉下傳統藍格窗,腳下踩的是特別去找的復古紅色六角磚,又稱長壽磚;店內有古早時代廚房常見的玫瑰花盤、傳統洗衣板,以及宜蘭傳統菜市場找到的冷水壺,這一切都代表著家庭核心人物–母親,精心打造溫馨的空間,讓消費者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符合店名「郭元益的家」。

對三、四年級生來說,這裡是可以勾起過去回憶的地方,與他們的青春時代產生共鳴,張淑萱說,曾有一位年近八十歲的老奶奶,每天來點一杯黑咖啡。也常有許多年輕人帶著阿公、阿嬤來用餐;不同世代的族群在HOK-House of Kuo回憶、交流,人與人間無形中就會連結在一起。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