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打開手機搜尋「番茄炒蛋」,只需幾秒就能得到上百則做法。當影片與社群圖文占據了料理學習的主流,我們還需要一本紙本食譜嗎?對料理人王培仁與《培仁家:簡單的生活,自然的食材,自由的料理》(以下簡稱《培仁家》)的編輯吳偉民來說,答案不只是肯定的,更是一段他們共同梳理生活與味覺記憶的過程。
書寫來自記憶的料理
不同於炫技式的料理食譜,《培仁家》收錄的全是生活中真正出現過的菜。王培仁笑說:「我就是想寫一本真的有人會煮、會吃的菜。」日常,是最難也最值得被記下的味道,書裡的每一道菜,都來自王培仁熟悉的餐桌,也是來自母親那些深刻在記憶中的味道,於是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就收錄了五十道家常料理,構築出這本書的核心,一本讓人願意打開書、照著做,然後真心覺得自己做得到的料理書。
回溯王培仁心中最印象深刻的一道菜,是媽媽常常做的「白花椰菜炒番茄」。這道看似簡單的料理,其實藏著火候與水分控制的微妙平衡,也承載著童年的記憶與家人的笑聲,「那陣子媽媽學了這道菜,一連煮了五天,我們從超愛吃到開始哀嚎……但那個味道,我一直記得。」
她笑說這些菜沒有浮誇的名字,也沒有華麗繁瑣的工序,有的是最真切的家常精髓。對王培仁來說,把它們寫進書裡,是為了保留這些日常的片段,也是一種傳遞的方式。對於偉民來說亦然,「紙本書」可以說是時間的標記與信任的開始。「網路資訊是快速、有效率的,但書是可以反覆陪伴的東西。」偉民坦言自己也會看影片、滑食譜和IG,但真正能讓人學會一道菜的,往往是那些可以慢慢讀、畫記號、寫註解的書。
食譜 教的不只是步驟
「所以在內容上我們不只想記錄下食譜步驟,也請培仁老師為每一道菜留下她與這道料理的故事。」對兩人來說,紙本料理書有一種「不可逆的記錄性」。不只記錄當下的飲食文化,也承載著料理人當下的心情與生活步調。
「一本書放在架上十年後再翻開,它還是那個味道,而不是被平台演算法沖刷過的記憶。」以編輯的角度出發,《培仁家》不只是為了好用,也像是一本生活筆記,隨著老師為每一道菜落下的註解與專欄文字,在廚房裡陪著人慢慢長大、熟練,然後再傳給下一個人。
為了能從讀者的角度,設計每一道可以真實做得出來的菜式,兩人不約而同表示並不容易。「像是分量不能只寫『適量』,不能只說『炒香』。」王培仁說,一本好的食譜應該是「教你料理邏輯」,而不是只是列出步驟,偉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如何從全然的新手角度出發,來回斟酌用字與寫法。此外,全書裡的照片都是由偉民親自拍攝,完整呈現每一道菜起鍋後的真實樣貌,「如果成品外觀不如我們預期,老師就會重複調整材料比例,直到找到最完美的成品樣貌。」
一再的重複調整,不只是一種堅持,更是一份責任感,王培仁希望讀者翻開書時,看到的不是美化過的夢幻成品,而是能夠真實再現的料理現場。偉民也進一步提到,身為編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問自己:「我這樣看得懂嗎?」「我這樣會想試做嗎?」站在初學者的位置,調整文字語氣與流程順序,在讀者與料理人之間來回跑,確保每個細節都有被看見、被理解。
做一本能慢慢被讀懂的書
在這個強調快、效率與聲量的時代,兩人更想做一本可以慢慢被讀懂的書。不為了追上潮流,只為保留住每一道菜的時光與溫度。從採訪、寫稿、試菜、拍攝到排版,這本書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出一本食譜,其實是把生活重新整理一次。」王培仁說。
對兩人來說,這不只是一場編輯與料理人的合作,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對話、一段共享的生活場景,每一道菜都留有著彼此討論、辯證與修正的痕跡。於是,書不再只是專屬於料理人的作品,更是一份包裹著眾人心力,送給讀者的禮物。
「你如果願意花時間寫下一道菜,那道菜就不會消失。」或許這正是料理書存在的意義-在資訊瞬間即逝的世界裡,仍有一些味道值得被細細記下、被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