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田良平鄭重地捧著炭爐進來,上面架著提梁壺,爐裡還散發著炭火的微溫。看他雙手肌肉的使力狀態,這捧燒著熱水的爐與壺,顯然不輕。

稗田良平是祥雲龍吟的料理長,但我這次來找他聊茶。原因無他,稗田良平研發一期新菜,大約花兩個星期,但他還會多花一星期來思考用什麼茶搭配研發出的新菜。

「如果不了解台灣茶,就不算了解台灣的飲食文化。」來台三年,稗田良平上山下海探訪台灣在地食材,也探訪台灣茶。

「飲‧食」單元曾介紹過以茶佐餐,祥雲龍吟無疑是認真實踐的餐廳。

 

以茶佐餐 源自一分體貼

以茶佐餐是龍吟的傳統,無論在東京還是在台北。稗田良平說,在日本的高級餐廳,如果不喝酒而想喝茶,大概就只有一種選擇:三得利的瓶裝烏龍茶。東京龍吟行政主廚山本征治有鑑於不喝酒的客人選擇如此之少,就想到以茶佐餐的方式,讓不喝酒的客人也可以享受飲品佐餐的樂趣。

這種對客人的體貼一個很具體的例子,就是氣泡茶「白泡」:在東方美人茶中打入二氧化碳,盛在香檳杯中,金黃色的液體、微酸的口感,加上氣泡;不喝酒的客人,在大家都舉起香檳杯敬祝的同時,擎著盛有「白泡」的玻璃杯,毫無違和感。

祥雲龍吟選擇東方美人這種發酵偏重的台灣茶作為氣泡茶,是經多方嘗試後的結果。他們嘗試過在輕發酵的茶中打入二氧化碳氣泡,但是茶的原味容易被蓋掉,凸顯不出特色;且氣泡為飲品帶來的暢快感,口感過柔的茶也帶不上來。

三年前,稗田良平來台主持祥雲龍吟,承襲以茶佐餐的傳統,並廣泛採用台灣在地茶。他說,用台灣茶也算是介紹台灣食材,討論茶的產地、特色,容易引起客人話題,「也可藉此讓人瞭解台灣食材的豐富、土地的優沃,以及自然界的恩澤」。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若有機會,可隨著農人透早出巡鳳梨田時,學著現採、現削、現吃,一嘗帶有冷冽晨露滋味的鳳梨香。

嗊哩(kām-lì),明鄭時期曾是當今台南關廟新光社區所在的一處聚落,由新港社西拉雅人及漢人組成。語源上,嗊哩在西拉雅語中是「充滿蚯蚓的肥沃土地」之意。

而「關廟三寶」:鳳梨、竹筍、關廟麵,在新光社區依季節、依品種,這些在地食材就可變化出十多道豐盛的古早味菜色,十足一幅美好的「慢食」風景。

新光社區雖因人口外移而漸趨老化,卻也因家屋彩繪運動而博得「彩繪村」的美譽。同時,社區推動的生態保育運動,各界佳評如潮,因此獲頒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及環保署清淨家園獎。位處偏鄉的新光社區,她的再度美麗,幕後推手是一群「囝仔」。

 

囝仔人組成社區發展協會

說是囝仔,其實他們都已是四、五十歲的中古年紀了。「在這個社區,跟大部分七、八十歲長輩比起來,我們真的只是囝仔。」人稱「寶哥」的新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吳宗寶,細數新光的歷史轉變時,仍不忘自我解嘲。

為因應大批外來訪客,位處社區心臟地帶的活動中心,不僅成了接待用的客廳,更成為不折不扣的食堂。只見接近中午時分,一群五、六人組成的團隊在活動中心與隔壁的廚房間,忙進忙出遞送美味佳餚。吳宗寶說,食堂不僅因風味餐而聞名,它還兼具社區共食功能:定期提供午餐給不便炊事的社區長輩們。

以「關廟三寶」變化出十多道豐盛的古早味風味餐,甚至可接受預約,利用關廟早期盛產的竹製品做餐飾搭配,升級成有復古創意風的「長竹宴」。「新光食堂」能有此驚人能耐,背後的這群團隊,其實都不是專業廚師,而是踏實的農人。他們自己種的鳳梨、竹筍等食材,就是食堂餐桌菜餚的來源。

 

領略嗊哩味的方式

在新光社區,在地、當季的慢食美學畫面不絕於目。在其對外宣稱的十道風味菜中,較常見者如鳳梨炒木耳、關廟炒麵、鮮筍炒鮮菇、筍乾焢肉、醬筍吳郭魚及鳳梨水果盤等,雖不外當地的鳳梨、竹筍,但因產季不同,光是鳳梨,就有土種、金鑽、蜜寶、甜蜜蜜等不同品種,就連生長期較長的竹筍,也有綠竹筍、麻竹筍之分。

而深度領略「嗊哩味」的最佳方式,除餐桌上用吃的美食佳餚,還可造訪社區周邊許多「看得到、摸得到」的鳳梨園、竹筍園。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