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里的菜園最漂亮的不是菜,而是人。

現在都市人多去市場或超市買菜,但台北市松山區三民里的里民很幸福,不用大費周章採購、不用煩惱農藥與來源問題,因為他們的里民中心屋頂就是一片安心菜園。

都市中的一片綠地得來不易,如有一塊田更難能可貴。三民里的空中菜園是里長謝翠鈴積極爭取而來。她看見三民里人口密集、高樓林立,卻沒有自己的公園,只有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民生圓環一半。

「但我們多的是屋頂。」謝翠鈴想到利用里民中心閒置的屋頂來打造可食地景。她說,國外很早就盛行在屋頂種菜,「這才是環保的概念。」在爭取的過程中請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會勘,同時帶起了「屋頂示範菜園計畫」,還延伸到其他社區。

三民里菜園

站在菜園可看到101

我們缺公園 但屋頂很多

坐電梯到11樓,再爬60層階梯,就是台北市第一個屋頂菜園,從這裡可以眺望台北101大樓,一覽台北市區;但更令人讚嘆的是,有兩百多個種菜箱井然有序地排列,上面貼著認養里民的名字,綠油油一片、生機盎然。謝翠鈴驕傲地說:「市府在宣傳時都是拿我們菜園的照片。」

但能有今日的規模其實得來不易。

「排水是最大的問題」,謝翠鈴說,原本就是荒廢的屋頂,加上大樓老舊,遇到下雨,水根本排不出去,還會漏水。民國104年開始施工,要將所有東西從一樓搬到13樓樓頂,是浩大工程。北市產發局最初的設計圖還未達要求,整個從頭再來,整地、接水、排水,一步一步完成謝翠鈴心中的夢田。105年3月正式開園,為了鼓勵里民參與,謝翠鈴特地招開說明會,第一場就獲得極大的迴響與支持。

從都市人到專業農夫

空中菜園分為甲區、乙區,甲區為里民認養,以家庭為單位共44戶、一戶有5個種菜箱,另外4個給團體,以抽籤的方式決定種菜箱那一年的主人。茄子、玉米、無花果、小黃瓜,你能想到的蔬菜在這裡都找得到,這些都是里民的心血結晶,但大家都是都市人,對種菜知識都是一張白紙,如何從零開始變成現在個個是專業的農夫?

謝翠鈴說,自己原本看到蟲會怕,但開始種菜什麼都從頭學。她每個月也固定請講師幫里民上課,包括認識植物、病蟲害防治、製作有機肥等。里民自發成立Line群組,自己上網查資料、交流育苗等知識。

大家都恪守著規定,不使用農藥,沒經過發酵的廚餘不帶到屋頂,避免長蟲、發臭;有蟲就用手抓,利用有機種植概念,使用咖啡渣、落葉製作堆肥,回收再利用。栽種的品項會隨季節變換,有櫛瓜,也有大多種在溫室的冰花葉。

里民自種自吃,將產地與餐桌縮至最短距離。黃種品很幸運,已連續三年都抽到種菜箱,自己種嫩薑、小黃瓜、福山萵苣等,對他而言,參與屋頂種菜可以交朋友、敦親睦鄰,還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此次請黃種品的夫人林渝潔利用屋頂的菜幫我們示範了墨魚捲、菜脯蛋等料理。有一道生菜沙拉讓黃種品很驕傲:「除了水果,其它都是自己種的。」

三民里里民

三民里里民合照

柯P來也直接吃

從甲區走過一個木梯就是種滿各式香草的乙區,每一格都是謝翠鈴的精心傑作。乙區因為風大,且位在水的末端,用水不便,於是決定放棄種菜改種生命力強韌的香草。有迷迭香、白鶴靈芝、巴西利、青蒿、明日葉、馬鞭草等近50種。

謝翠鈴對香草如數家珍,彷彿腦中有一部香草植物百科,「琉璃苣吃起來有小黃瓜的味道」、「明日葉可以拿來做精力湯」、「青蒿可消暑治瘧疾。」如果一種香草有不同品種,謝翠鈴喜歡都種看看,像是迷迭香就有三種,其中一個「藍小孩」她種了兩年才成功。

現在香草區在食物教育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謝翠鈴說,蔬菜時間到了就要收成,但香草不用,利用多年生的特性寓教於樂,開放給小朋友參觀、教大家用香草入菜。為了讓大家透過味覺認識多樣的香草,謝翠鈴都會鼓勵訪客直接拔起來吃看看。她說:「柯文哲市長來也都直接這樣吃!」她特別向我們推薦甜菊,吃起來意外香甜,咀嚼後嘴內充斥橘子香氣。

再現台灣濃厚人情味

在屋頂上種菜是挑戰,栽植箱的土與一般有地下水的土質不同,需要每天澆水,加上會隨著採收流失,要常常扛肥料、泥土挑戰60層階梯。此外,夏天酷熱、冬天風大,但里民就如農人要看老天爺吃飯,即使遇到颱風、焚風,謝翠鈴與里民都泰然自若面對。她回憶,有一年颱風來,不管是蔬菜區還是香草區幾乎都毀了,只能復原再重來。

「我們三民里的菜園,最漂亮的不是菜,而是人。」讓不熟識的社區住戶變成樂於分享的農友,是謝翠鈴成立空中菜園的目地之一。

他們固定安排值日生負責地板清潔、檢查水龍頭是否關緊,還會彼此交換蔬菜。黃種品也特別提到,曾有人因懷孕無法爬階梯,大家主動幫忙澆水照顧。透過空中菜園再現台灣過去美好年代的濃厚人情味,都市人不再冷漠。

三民里菜園

三民里菜園的香草

屋頂示範菜園計畫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為推廣屋頂菜園,訂定「公有建物屋頂示範菜園計畫」,並設立的示範區,以社區營造方式結合市民建置及經營;從公有建物開始,增進民眾對屋頂菜園的認識,帶動周邊社區民眾加入活化屋頂。目前台北市共有12個屋頂菜園。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田園銀行網路平台

餐飲消息

夏日炎炎,踏在台南炙熱高溫的土地上,簡直步步生火,這時不來上一碗冰怎能消暑呢?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四果冰,如今在許多老冰店裡還能吃得到四果冰,它甚至是許多店家自開業以來就有的品項,是橫跨數十年的長青款,然而配料卻隨著時間逐漸改變。吃一口四果冰,就能窺見時空變遷樣貌。

漳州原公園後門的四果湯

漳州原公園後門的四果湯

在台南市新營的日日新冰城裡,我吃到了以香蕉冰為基底的四果冰。香蕉冰是一種以香蕉油、奶粉製成的乳白色冰品,細緻度介於雪花冰與冰沙之間,一些老冰店會主打香蕉冰,如白河的竹門鈺雪冰枝店、後壁的和興冰果部、後壁的溱老冰店等。

日日新冰城的四果冰用了葡萄乾、蜜餞李(李仔鹹)、軟糖(當地人稱為燕菜角)、涼糕(當地人稱為麻糬)四樣配料。這家至少有六、七十年的老冰店,確切開業年代連店家都不清楚,身為第四代的吳先生告訴我,四果冰一直以來都只放四樣配料,都是跟人批貨,從前會放木瓜籤、番薯糖等,但隨著製作傳統蜜餞的老師傅凋零,貨源也就跟著中斷,於是開始不斷更替配料。如今配料都加入人工添加物,成了可久放不壞的配料。

讓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四果冰,超過八十年歷史的新化老冰店共益冰果室,配料圍繞著蜜餞為主,紅李、蜜餞李(李仔鹹)、木瓜籤、楊桃乾,再應景加上當季糖漬鳳梨,同樣具有延長保存期限的功能。

位於麻豆中央市場的百年龍泉冰店,店內的四果冰有紅豆、鳳梨、洋菜(菜燕)、大紅豆、小紅豆、綠豆;至於隱藏版的楊桃蜜餞,如今是只有老客人指定才會放的配料。朱淑美是店家第三代媳婦,她告訴我,約在1970年代,先鹽後糖醃漬的土楊桃很受歡迎,不過這款原生種楊桃又小又酸,農民便逐漸改良品種,使其變得又大又甜。

大楊桃生吃雖好,醃漬過後卻無法帶出土楊桃才有的香氣與酸度;加上人們喜愛鳳梨勝過楊桃,農民開始改種鳳梨,楊桃少、楊桃蜜餞也就愈來愈少了,如今用量不到當年的十分之一。

四果冰源自於福建漳州一帶,雖名為四「果」冰,不過漳州老一輩人回憶,因為漳州以農為主,四果冰配料多以穀豆類為主,如綠豆、薏仁、大紅豆、仙草等,且不限四種配料;古人很有智慧,多數配料都具有涼補功效。

附帶一提,在漳州或馬來西亞太平一帶寫的是四果「湯」,到台灣幾乎都寫成了四果「冰」,還有些店家會望文生義,把四果冰解讀成四種水果或四種醃漬水果的冰品,已經脫離配料以穀豆類為主的起源。

大馬太平四果湯

大馬太平四果湯

台灣四果冰配料的變化與時代變遷有關,位於鄉間的老冰店,在少子化、城鄉人口大量外移與便利飲料的充斥下,面臨不小的挑戰;在價格難以調漲的情況下,四果冰使用久放不壞的配料,似乎成了說明面對困境而無奈的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