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土地象徵財富,如果再加上高經濟農作物,其社會價值更不可言喻,葡萄酒莊即是ㄧ例。歷史學者Didier Nourrisson在《十九世紀的酒饕》(Le Buveur du XIX siècle)書中提到:「想要表現富貴的人應該要有自己的葡萄酒莊,不然至少要有座酒窖。」豈料如今最迷信這句話的,竟然是遙遠的亞洲國家。
當外國人涉及國家命脈
酒莊,專責葡萄種植與採收,以及釀酒和儲藏事務,在葡萄酒文化發展中是重要的一環。經營酒莊須相當程度的資本及人力,連資深行家恐怕都不得其門而入。然而過去5年來,中國富豪卻在法國購得不下百座葡萄酒莊(法文稱domaine),而不只是一般人較熟悉的「城堡」(château,僅指代表性的建築物)。這使得業界一片嘩然,引發像是:外國人入侵、地方資產不保、釀酒文化變質等非常悲觀的感受。
今年6月底,更爆出大連海昌集團旗下的波爾多酒莊涉及逃稅與洗錢醜聞,神秘的法國酒莊瞬間變成社會新聞。記者Laurence Lemaire在其著作《葡萄酒,紅色,中國》(Le Vin, le Rouge, La Chine)中指出,直到2018年9月,中國人在法國擁有159座酒莊,其中147座在波爾多、兩座在干邑,剩餘10座在其他產區。根據FranceAgriMer法國農漁業處統計,葡萄酒占外銷商品第二位,2017年營業額達114億歐元(約新台幣4100億元),領先香水化妝業106億元,僅次航太業174億元。
法國本土除了西北地區,各地皆產葡萄酒,大片的葡萄酒莊是國家的農業和經濟命脈。外國人入主法國酒莊的趨勢為何?
外資的蹤跡與動機
葡萄酒莊的交易向來低調不公開,法國房地產公司Vinea Transaction 在2015年罕見地公開一份名為《法國葡萄莊園裡的外國投資客》(Les investisseurs étrangers dans le vignoble français) 的研究報告,裡面提到來自30個不同國家的資金在波爾多、普羅旺斯、朗克多克魯希雍(Languedoc-Roussillon)、隆河、羅亞爾河、西南部(Sud-Quest)、布根地及薄酒萊等產區出沒的蹤跡和動機。
波爾多是全球葡萄酒期貨交易重鎮,普羅旺斯靠近避暑勝地蔚藍海岸,而且酒莊腹地普遍廣大,可達30公頃。外資在這兩地最受歡迎,有超過5%的面積。朗克多克魯希雍雖然有「法定產區」(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protégée ) 的高級酒莊不多,但是分布深山、峽谷、高地,或臨地中海的莊園,是外資嚮往實驗新風土與品種的場域。
也有三個產區顯得保守,外資平均不及1%:羅亞爾河,因國際知名度不高;勃根地,因地價昂貴;西南部,因為酒莊周邊用途多樣,像是觀光果園、旅館、花園,經營並不容易。
在法國,外國人經營的葡萄酒莊總計466座、11890公傾,不到全國總面積2%,且市場以鄰國外資為主,依擁有比率排序,分別是英國22%、中國21%、比利時17%、瑞士9%,德國、荷蘭人和美國各6%等七大國。中國人稱霸波爾多,英國人則在其他地方領先。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