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餐廳背景音樂是鄧麗君唱的「償還」、「蘇州河畔」。
台北民生社區餐廳「食憶」的創辦人陳映璇(Cherry)踩著黑底繡花鞋走進來,招呼慰問中秋團圓夜還來做菜的三位「阿姨主廚」。
「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實在很難在下班後準備全家人的晚餐。」在食憶吧台前,我邊摩挲著手中一支上面鐫有「回家吃頓飯吧!」字樣的鑰匙,邊與今晚三位「阿姨主廚」閒聊。
已經差不多備置完成芋香排骨以及蛤蜊絲瓜的彭阿姨明顯不贊同我的觀點。
「當年我們還在上班的時候,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趕快去市場買菜;一下班就衝回家燒菜,全家人才有晚飯吃。」彭阿姨覺得現代人比較幸福也比較享受,「路上太多東西可以吃」,「甚至北一女每到中午,校門前都排滿了餐飲外送平台的機車。」
彭阿姨很關注近期台灣的餐飲趨勢,但她對現在年輕人的口味不敢恭維:「現在年輕人根本沒吃過好吃的,東西只要熟的就好!」
彭阿姨已經退休,在食憶的拿手菜澄清雞湯豆腐丸子,是她湖北的家鄉菜。她的豆腐丸子一顆顆親自捏製,供應一個餐期,從備料開始要準備三天。而她的滷肉飯,食憶以很誇張地以「鴉片」來形容「一吃就上癮」,陳映璇說,有客人第二次來吃,甚至帶鍋子來裝。
保存關於食物的記憶
食憶,如同其店名字面上所呈現,希望保存關於食物的記憶。每個餐期有三位長輩「素人主廚」,聯手端出他們拿手的家常私房菜,讓二十幾位到最多曾經53位客人享用。主要客群為30出頭歲,可能平時忙於工作不常回家吃飯,卻又渴望吃到家常口味,父母退休在家,頓時面臨沒有工作可忙的世代。
陳映璇自己也是這個族群的一員,沒有每天回家吃飯,並且希望父母退休後能再找到另一個生活重心。她想:「何不將『希望吃到溫暖家常菜的年輕人』與『很會做菜的長輩』這兩群人媒合起來?」
陳映璇以自身經驗觀察,當下六十、七十歲這個世代,十個人裡面約有七到八位長者會做菜;到了三十、四十歲世代,會做菜的可能只有兩到三人,「許多充滿記憶與溫度的傳統家常菜,都快要失傳了。」
自稱「愛吃,肚子很容易餓」的陳映璇有一位菜燒得極好的外婆。她回憶,滷肉、獅子頭、豬油拌飯乃至於排骨湯這些外婆的拿手家常菜,都是她自兒時至今難忘的美味。
因此她希望透過食物為引,串起世代間的交流。
她2017年底有了這個念頭,2018年初招募志同道合的長輩主廚,年中開始試營運。目前食憶約有二十多位長輩主廚依自己有空的時間排班,每人手底下的拿手菜約有十道;但座位時常供不應求。陳映璇希望能增加到五十位,讓長輩排班更有餘裕,也能讓更多客人體驗這種透過吃的「世代對話感」。
透過吃的世代對話
長輩主廚畢竟不是專業餐飲出身,因此食憶找了幾位有專業餐飲底子的年輕人協助;在食憶,世代間觀念的差異,時常就呈現在廚房裡。但是在廚房裡的世代觀念差異,並沒有引發激烈衝突、彼此駁斥,更多的是理解與對話,陳映璇認為,可能是因為透過「食物」作為世代溝通的平台、串起世代交流,大家比較可以心平氣和,「每個人喜歡吃的東西都不同,但不會因此而吵架,不是嗎?」
陳映璇希望長輩來這邊展現手藝,是覺得好玩、分享,而且獲得成就感;來吃飯的年輕人則能感到好吃、體會其中意義,而且覺得開心。
這頓中秋節的晚餐,陳媽在食憶炒了米粉、做了醉雞,還煮了一鍋西米露。「這是每年中秋節兒子帶朋友來家裡玩必吃的菜,常常帶來要烤肉的肉都沒動。」隔著吧台,我向正專注炒米粉的陳媽讚了一聲「好香!」她微微抬頭,眼神透過架在鼻梁上的眼鏡對我報以一絲微笑,彷彿在傳遞「算你小子識貨!」的訊息。
稍後陳媽「下班」,老公會來食憶接她回家;家人對她能夠展現手藝讓更多人嘗到家裡的美味應該也是相當自豪。陳媽來到食憶的機緣,是有一次陳映璇在分享食憶理念的演講時,陳媽的兒子是台下聽眾,聽完,就鼓勵母親嘗試看看。
當天的第三位主廚吳阿姨,原本是食憶的座上客。吃完後她問:「我要怎麼才能來做菜?」陳映璇笑著形容:「吳阿姨根本是來踢館的!」
吳阿姨為了中秋節,特地準備了爐烤果香雞肉串,也算是有台灣中秋烤肉的氣氛。
銀髮議題不只談照護
「誰說高齡就是弱勢?誰說銀髮族就只能談照護?」陳映璇認為,現代人平均年齡達80歲,退休後還有相當長的時間,「讓長輩發揮本來就擅長的東西,讓他們從中找到成就感,她認為,讓長輩「有被需要的感覺」,是讓他們開心、正向生活的關鍵,而這也是食憶成立的初衷之一。
陳映璇透露,食憶在試營運時,她正在思考是否要走下去;此時,這些長輩主廚在通訊群組裡,互傳自己試做的新菜的照片,讓她更篤定了為長輩做些事的信念,「他們真的很會做,也很愛做。」
除了讓長輩燒菜,將家常口味得以傳承,陳映璇正在思考食憶的下一步,可能是開設料理課程,讓長輩手把手將手藝傳給年輕人;也有可能製作食譜、拍攝料理影片。
「我們不是懷抱多偉大的夢想,只是想讓世界有一點點不一樣。」陳映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