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法式甜點店中,CJSJ充滿原創性的精品法式甜點以其「味道密碼」,成功擄獲資深甜點迷的心。

香料應用於甜點製作,我們最熟悉的是以磅蛋糕呈現的香料蛋糕;而在法國,用香料妝點法式甜點滋味,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為香料能讓甜點在香氣層面有更多發展空間。

曾任職法國米其林餐廳多年的法籍主廚Joaquin Soriano說,甜點的主要材料不外乎糖、蛋、奶油和麵粉,甜點師的工作是透過攪拌、烘焙等處理,組合成美味的甜味點心,只要技術純熟就能複製食譜上的甜點。而應用香料,則能讓法式甜點更到「味」。

黑豆蔻 秘密武器

CJSJ並沒有在所有甜點中添加香料,而是強調「要傳達什麼訊息給客人」,才就甜點的個性去思考可以搭配的食材。Soriano常在香料的世界找尋味道靈感。有著深沉可可滋味的SJ Bean是以烘焙可可發想。有些甜點師習慣在使用烘焙可可前,再進行一次烘焙作業,強化烘焙味,而Soriano的「秘密武器」是黑豆蔻。因為香料乾燥的方式,黑豆蔻帶有煙燻氣息,黑豆蔻與可可豆搭配做成慕斯,藉由不同質地和口感的甜點元素,讓整體烘焙質感變得獨特且有層次。

大量閱讀讓Soriano發現,某些香料頻繁出現在不同人的食譜,提醒他透過試做去研究特定香料的特性。不一定會馬上變成一道新甜點,但這些都是他日後研發的靈感來源。他也因此歸納出一套使用香料的心法:如果要讓甜點有較強烈的風味,從香料下手,而要使甜點有清爽的感覺,例如有柑橘水果元素,可以找一些香草讓甜點風味更具特色。

CJSJ的經典甜點Pink Apple Tart,也會隨著Soriano大腦創新的運作而呈現不同的風味特色,最新版本的蘋果塔,增添覆盆子和迷迭香的元素,因為Soriano很喜歡迷迭香的清新氣味,蘋果捲浸漬迷迭香糖漿,能讓蘋果塔吃起來更清爽,覆盆子果泥中拌入了新鮮蘋果丁,讓蘋果塔在味道和口感上更立體,卻不失平衡。

讓甜點成生活必需

Soriano與妻子Chuang Ju在台灣經營甜點店鋪,生活和工作愈來愈融合,Chuang Ju說:「開店的初心一直沒變,我們一直在努力讓甜點成為一些人的日常必需品」,就像以前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但現代人卻天天人手一杯。

為了養成客人將甜點放入生活的習慣,CJSJ探索法式甜點更多可能性。Chuang Ju舉例,光是在CJSJ使用的糖就有十種以上,其中的菊糖,價格是砂糖的十倍。因為不同的糖特性不同,混合使用可以讓整體甜度下降,並且支撐食材間的作用。不只使用其他醣類替代砂糖,CJSJ嘗試減糖或者減少使用吉利丁,他們希望甜點可以美味且健康無負擔。CJSJ也跟著歐盟規定的體制走,例如減少白色色粉的使用,「因為有一天,台灣甜點圈也得面對與歐盟體制同步的規範。」

在台灣生活多年,Soriano發覺,「環境清潔」似乎不是一個普遍的習慣。他特別提醒,尤其是在食品產業工作,清潔比基本功更基本,「會清潔再來練功吧!」

Joaquin Soriano

現職:CJSJ主廚

經歷:巴黎Le Meurice餐廳、Alléno Yannick、Alain Ducasse、坎城Grand Hôtel - Park 45、Relais Dessert Pastry Shop "Luc Guillet"

得獎經歷:2012 Championnat de France du dessert 馬卡龍項目冠軍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餐飲消息

談到台灣最具代表的牛排館,很多人心目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教父牛排」。「牛排教父」鄧有癸去年11月在台北開設的新品牌MUCHOYAKI,同樣是頂級爐烤牛排,卻顛覆許多人長久以來對於「教父牛排」那種正式高端、低調奢華印象。最大的改變,就是打破用餐環境的區隔。

門口是炫目的時尚酒吧,走進餐廳,迎面兩扇大玻璃櫥中,右邊是鮮嫩青翠的當日蔬果,左邊則是澎湃豐腴的熟成牛肉。再轉個彎,坐落在餐廳中央的開放式廚房,光線從落地窗灑落,廚師流暢地在不同餐台上料理生鮮、準備牛肉。後方頂級烤爐中,美妙的烤肉香氣緩緩散發。

你可以坐在座位上眺望這片忙碌又充滿節奏感的現場演出,或是坐在吧台,一面期待眼前食材等一下就要變成桌上佳餚,一面與廚師討教料理秘訣。少了阻隔,食物一樣美味,但卻充滿輕鬆自在的悠閒氣氛。

「身為廚師,我想把最好的呈獻給客人,過去只能透過食物上桌的那一刻,但現在透過開放式廚房,互動,就能創造更多的瞭解!」鄧有癸解釋為何要把第六家店打造成開放式廚房,讓廚師從後台走向前台,成為與客人互動的第一線主角。

鄧有癸

牛排教父鄧有癸

打破廚師的自以為是

「我本來就是鐵板燒體系出身,MUCHOYAKI就是回到板前料理的初衷。」鄧有癸說,把廚房對客人開放,不只是打掉牆壁,更大的改變來自廚師本身的作業與心態調整,「一開始可能會有衝擊,但這對餐廳和廚師來說,長遠來看都是正向的改變。」

首先,當廚師直接面對客人的回應,挑戰的是廚師「怎麼樣才是好」的認知。隨著旅遊頻繁、美食風潮,很多客人不只吃遍台灣各頂級牛排館,甚至是飛到海外去米其林餐廳追星,眼界和口味都愈來愈高,不再是廚師說什麼就是什麼。

鄧有癸回憶,自己曾因為出餐的牛排在部位、熟度上不符合客人需求,對方最後直接把牛排甩在他眼前大罵:「你自己吃!」一開始他也不能接受主廚專業如此遭挑戰,但後來漸漸同理,每個人對於食物好的標準,多少有差異,有些人追求嫩度、有些人追求口感飽滿。

「以前身為廚師,只想把我認為『這樣就是最好』給客人,但這種好,其實是單方向的。」當開始直接與客人互動,有機會瞭解不同客人的需求,也就打破過去對於好的單一思考,「這絕對不是降低對於好牛排的標準,而是容許在好之中,有更多細膩的變化。」

鄧有癸進一步解釋,「好」的牛排一定有一個眾人認知的最大公約數,例如嫩度、熟度、油花、調味等,都必需符合某種標準。但在此之外,一定也還有量身訂做的微調空間,讓食物成為符合客人口味的「最好」。

而開放式廚房,就是讓廚師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聲音,走出過往的自以為是,去瞭解「好」的不同可能性,「有時候甚至是客人告訴廚師,他在國外吃到怎樣的料理,回頭提升廚師的品味與視野。」

美國頂級乾式帶骨牛排

美國頂級乾式帶骨牛排

自尊自愛帶來更好管理

其次,當廚師從內場變成外場的一部分,「站上舞台」也帶來了廚師對自己更高標準的要求,甚至改變原本的工作文化。鄧有癸指出最明顯的兩點,一是「衛生管理」、二是「EQ提升」。

廚房環境容易髒亂,常是趕著出餐時一時偷懶,想說等忙完再來收拾就好,「一旦沒有養成每次做完馬上隨手收拾的習慣,久了就容易出問題。」鄧有癸說,開放式廚房讓這些「小偷懶」在客人眼前無所遁形,「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沒有人想在別人眼中顯得不專業」,這種外部壓力也讓整個廚房每個人的衛生管理自發性地變好;甚至休息時間還會走到客人座位,檢視如何讓環境變得更乾淨美觀。

例如MUCHOYAKI所使用的各種調味料,由於每家廠商瓶罐的形狀大小不同,就算仔細收納在廚房一角的鐵架上,看起來還是有點亂。採訪當天,廚師就在討論未來是否要訂做統一的瓶罐和標籤,讓調味料有一致性的存放管理,讓使用和視覺上都更方便、整齊。

在時間與流程壓力下,有些主廚脾氣控管不佳,對於出錯的同仁動輒三字經出口。過去學徒比較逆來順受,但現在年輕一輩往往無法接受這種管理風格,不是起衝突就是留不住人。但在開放式廚房,廚師必需更懂得自我約束,不能在客人面前大小聲,「這對於廚房管理、團隊合作,都帶來正面改變。」

此外,廚房工作設計包含許多動線,例如前置工作、冷食、熱食、主菜、配菜、甜點、盤飾等,每條線都有不同的作業時間與配置。當變成開放式廚房,所有人的工作都呈現在客人面前,如何讓每條動線不打架,尖峰時刻也能保持流程順暢,而不會亂成一團在客人面前丟臉,同樣考驗主廚的規畫與安排。

鄧有癸說,這些問題過去也不是不想改善,但由於缺乏外部刺激,推動起來難免有所阻礙;一旦原本隱藏在後台的細節,都變成客人可見的開放場景,也就激起廚師自尊與自愛的無形壓力。

從氣味開始吸引年輕人

開放式廚房帶來的改變,不只是服務細節、內場管理,還有整間餐廳的用餐氛圍。MUCHOYAKI是目前教父牛排體系中顧客年齡層最年輕、用餐氣氛最輕鬆的一家。原因之一就是開放式廚房帶來「秀」的氣氛。

過去,教父牛排在很多人的心中,是「正式宴客」的高級場所,為了私密性和正式感,不只有比較多的包廂設計,也採用稍暗的室內光。

但在MUCHOYAKI,開放式廚房成為用餐時的重要一景,廚師與客人間的親切互動、料理過程的大開眼界、食物上桌前後的驚艷感,都讓用餐變成「大家一起的新奇體驗」,少了正襟危坐的拘束,多了歡愉的娛樂氣氛。

鄧有癸說,開放式廚房在排氣系統上特別設計成負壓循環,不只避免用餐空間煙味瀰漫,還特別仔細計算過排氣量,保留適當的空氣暫存,讓烤肉香氣可以均勻擴散在餐廳中,結合視覺、聽覺、嗅覺,客人等待上餐時就對美食充滿期待感。

「餐廳不只是品嘗食物的地方,更應該是一個平台,讓各種情境可以交流。」鄧有癸說,除了客人彼此互動,當客人與工作人員、內場與外場、廚房團隊之間,都可以藉由打破牆壁隔閡,有機會創造更多新奇感受、知識分享,帶來彼此成長,「餐飲的好不會一成不變,用空間創造一起進步的動力,是開放式廚房最大的魅力。」

教父牛排廚房後台

教父牛排開放式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