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今年9月23日,法國世界報等各大媒體及米其林指南網站都公布了高齡92歲的三星名廚皮耶·妥格侯(Pierre Troisgros 1928-2020)在家中過世的消息。他與1983年驟世的哥哥尚恩·妥格侯(Jean Troisgros 1926-1983)是1970年代「新料理」的發起人之一,1996年退休後將家族餐廳兼旅館「妥格侯之家」(La Maison Troisgros)交由其子米榭爾(Michel Troisgros)掌理,兩位孫子也成為主廚。雖然他已退隱多年,在法國疫情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媒體仍然有不少報導,回顧其一生對廚藝的重要貢獻。

妥格侯家族的餐旅事業從皮耶的父親尚恩-巴提斯特(Jean-Baptiste Troisgros)開始,1930年他與太太從布根地搬去法國中部紡織重鎮羅安納(Roanne),在火車站對面買下一間旅館,改名為「摩登旅館」(Hôtel Moderne,宣傳每層樓都可供應熱水,在當時算罕見)。一樓經營餐廳,由太太掌廚,供應美味的傳統家常菜餚如紅酒燉牛肉。尚恩-巴提斯特能言善道,對於布根地葡萄酒極有研究,負責餐廳外場服務,顧客主要是出差者、工廠業務或中停休息的觀光客(通往南部觀光勝地的七號公路正好貫穿羅安納)。

 

與包庫斯的一生友誼

皮耶與尚恩兩兄弟從小在生意繁忙的餐廳長大,二戰結束後先到巴黎高級餐廳實習,也在當時極著名的金字塔餐廳(La Pyramide)工作過,當時他們和2018年過世的名廚包庫斯(Paul Bocuse,見《料理‧台灣》47期專欄)都是助手,三人建立了持續一生的堅定友誼。

1957年父親將他們召回家鄉,根據皮耶在《大廚回憶錄》(Mémoires de chefs)書中所述,當年他自認已是巴黎人,不想回家。但新婚不久,成家需立業,只好先回家中餐廳幫忙。餐廳掛名「妥格侯兄弟」(Les Frères Troisgros),他和哥哥負責廚房工作,父親負責管理及佐餐酒,兩人的太太負責外場服務,母親則坐在收銀檯主掌財務,一家人合作無間。他提到父親的觀念對他們有深遠影響,比如當年法國廚師的外表形象不太好,由於廚房燒煤,身上總是沾滿黑油汙漬,不宜出現在外場,但父親已意識到廚師是餐廳的要角,常要他特別換上整潔衣服出來問候重要客人。

此外,由於父親不是廚師,反而在很多情況能做出正確判斷,是日後提升餐廳等級的推手。剛回家時他與哥哥構思菜單,受到之前在巴黎高級餐廳工作經驗的影響,他們合做了一道十九世紀的傳統名菜「歐羅夫小牛肉」(Selle de veau Orloff),將烤過的小牛脊肉切片,夾入洋蔥醬後再淋奶油白醬,請父親試吃。父親嘗後毫不留情批評:「這道菜完全不能用。」兩兄弟很不服氣,這可是赫赫有名的精緻費工大菜哪!但父親解釋,這道菜口味過於厚重,已不合時代潮流,若在餐廳提供,從廚房端出後會冷得很快,影響口感。他特別指出,若父親是廚師出身,可能會捨不得放棄那些過時大菜,而忽略顧客的喜好已逐漸轉向較簡約清淡的菜餚。

 

經典菜 酸模鮭魚

1956餐廳獲得一星,1962年兩兄弟推出一道大受歡迎、被仿作無數次的菜餚「酸模鮭魚」(Escalope de saumon à l’oseille),先把鮭魚排擀薄,用液態鮮奶油、白酒、紅蔥頭及魚高湯等熬煮醬汁,之後再投入酸模葉,用不沾平底鍋不放油快煎鮭魚,在盤中先上一層酸模奶油醬汁再放上魚排,酸度正好將鮭魚及奶油的肥膩感轉化成濃醇順口。

這道菜剛好趕上法國當時追求飲食健康化的風潮,開啟了日後一連串「新料理」創新運動。此外由於麵包消費量減少,過去美味醬汁可用麵包沾取享用,他們為此還開發了可兼當魚刀使用的平形醬汁匙,讓不想吃太多麵包的顧客也能直接品嘗醬汁。

皮耶的父親同時也意識到媒體宣傳的重要。除了菜餚美味外,美食記者的報導更具有深遠影響。餐廳在1965、1968年獲得米其林二、三星,高勒米歐(Gault & Millau)指南更在1972年讚譽妥格侯家是「全世界最佳餐廳」,同年皮耶也創立了美食聯盟Relais Gourmands,日後再與旅館聯盟結合為羅萊夏朵聯盟(Relais & Châteaux)。兄弟兩人也是最早一批赴日本發展的法國大廚,正如所有去過日本的主廚,他們也對其飲食文化驚嘆不已,合作關係延續至今。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豔陽高照的午後, 走進「Lab. Man Mano慢慢弄‧乳酪坊」位於迪化商圈的起司吧,店內的長桌及玻璃窗外的高腳椅已坐滿了品嘗新鮮起司的客人,創辦人陳淑惠(Isabella)身穿工作服,正聚精會神地在玻璃窗內拉整起司,直到下午四點,Isabella才從內場緩緩走出來。

餐飲業常有人力短缺的問題,慢慢弄也遇到同樣的問題。Isabella說,「這幾年都在處理人的問題」,目前慢慢弄內場有三位正職,起司吧有廚師及店長,曾經錄用兩位國立大學畜牧系的畢業生,但一位做一天就落跑,另一位做三個月還是不敵單調重複的工作提出辭呈。

Isabella解釋:「可能之前台灣還沒有乳酪師這個職業」,大家在媒體看到的大多是光鮮亮麗的一面,殊不知製作乳酪與釀造清酒一樣,對衛生的要求都很高,80%的工作是清洗器具及鍋碗瓢盆,不斷地重複清洗、消毒及製作,才是這工作的日常。

 

背著起司慢慢前進的蝸牛

北一女數理資優生、清大資工系畢業的Isabella,高中時期就對語文有興趣,2005年接觸義大利文後,就對美食有興趣。40歲從電視媒體轉戰餐飲,Isabella也曾想過賣牛肚包,但發現料理創作需要更多想像力,反而是按部就班、注重工序的乳酪製作更適合有理工背景的自己。

慢慢弄的logo設計以蝸牛為主視覺,除了認同義大利慢食運動的宗旨,蝸牛背上的三塊起司,也象徵著慢食最重要的三個精神「好吃、乾淨、公平」。

Isabella給想進乳酪產業的人建議─不能太被動。目前慢慢弄的菌種皆自行從義大利進口,不會受制於進口商一次訂單十萬元的下限。Isabella說,「新鮮起司的有效期很短,身為小型的食材生產者,無法大量採購菌種」。慢慢弄配合的義大利原料商在當地也是規模較小的職人工作坊,是Isabella上網一家家搜尋、以義大利文聯繫,再親自到義大利洽談下單,後續以email聯絡。

為了縮短乳源運送時間,慢慢弄配合的牧場皆在北部,都是曾經獲得神農獎或五梅獎的常勝軍,在農委會的乳質評鑑也排行前段班。Isabella分享,牧場合作前要先實地參觀、評估所有細節,如動物福利、飼養方式、環境衛生等,最重要的是乳脂肪及蛋白質的品質。若牧場願意合作,慢慢弄會不定期製作新鮮起司給牧場主人試吃,取得信任並爭取認同感。

 

米其林、紅蝦評鑑餐廳主廚的肯定

早在慢慢弄2016年正式落腳台北之前,Isabella就先在台南成立個人工作室,第一筆訂單是內湖的「安德睿食代義廊」。Isabella還記得當時從台南運送起司到內湖的忐忑心情,主廚當天說的那句肯定:「妳學得很好。」到現在她都銘記在心。

2017年透過COOKMANIA活動,Isabella認識了許多知名主廚,也獲得多家米其林及紅蝦評鑑餐廳的肯定,如:RAW、Taïrroir態芮、祥雲龍吟、BENCOTTO等。Isabella當初選擇從餐廳經營B2B,除了初期人力不足外,餐廳主廚不須費時說明起司的用法也是原因之一。

慢慢弄的起司吧就像一個推廣教育的點,常有客人反應,想買起司回家卻不會料理,Isabella會建議從家裡現有的食材開始搭配,如麵包、水果、生菜等,或先在起司吧試菜,客人的回購率及黏著度都很高,有些人還會帶家人來吃。目前來起司吧用餐的客人,年齡層較高、以女性居多,近年家庭客、親子客也不少,也有一些從國外工作或留學回台的年輕人。

Isabella會挑選理念與客層較接近的通路合作,如五方食藏、PEKOE食品雜貨鋪、愛飯糰、美食家的口袋名單等,有時候也會幫通路進行內部訓練。目前慢慢弄的銷售以餐廳六成、零售四成為主,偶有波動,餐廳銷售比例最高曾到八成。疫情期間因餐廳生意受影響,零售客人較多,但整體銷售還是餐廳比零售高。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