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華人消費豬肉已有千年歷史,「兩頭烏」是著名豬種,「金華火腿」更是桌上佳餚。豬肉是台灣最大宗肉品,可製作出美味多元的各種菜餚。在台灣歷史上,黑豬曾經是相當重要的豬種,後來因為混種的關係而逐漸消失,近來李榮春先生投入找尋黑豬DNA並且養殖黑豬,其特殊性再度受到重視。

 

科技業轉向黑豬養殖 都市俗的畜牧人生

李榮春成長於高雄大寮,原本從事科技業,2008年發生世界金融風暴,科技業深受影響,台灣社會實施無薪假,政府也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希望振興地方經濟的同時,也為個人另闢事業。李榮春認為「危機就是轉機」,恰好妻子是屏東萬丹人,因緣際會來到農業大縣屏東觀察各項農業發展,發現地方農業甚具潛力,原本想要投入蔬菜培植,後來發現台灣黑豬的研發更具前景,毅然決然投入黑豬產業。李榮春笑著說,家族之中無人從事農畜業,大家聽到我這個「都市俗」要去養豬,初始時大家都持反對意見。

在科技業工作多年的訓練,培養了李榮春「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證精神。當他初踏黑豬產業時,發現豬種來源相當混亂,因為黑豬是台灣特有種,曾經歷過繁複的混雜階段,導致黑豬養殖與生育不穩定。相對於此,白豬的豬種來源較有系統,種豬多由國外進口,也有成熟的育種制度。

為了重建台灣原生種黑豬的DNA,李榮春與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的王佩華教授合作,歷經十餘年的嘗試與培育,一步步地將台灣黑豬的基因序建立回來。

平埔黑豬飼養環境

瀕臨絕種黑豬的身世 與平埔族大有關係

相較於傳統養豬業以「經驗」取勝,李榮春則透過「大數據」進行豬隻的管理與研發,在追尋純種黑豬DNA的過程中,李榮春發現黑豬與台灣平埔族有緊密關係,平埔族喜歡用黑豬作為祭祀與慶典的肉類,再加上平埔族與黑豬兩者都在台灣歷史上逐漸消逝。基於此,李榮春將「台灣黑豬」命名為「平埔黑豬」,進行育種與繁殖。

對於台灣黑豬的飼養情形,李榮春分析幾個特點:首先,就數量與養殖規模來說,雲林與屏東互為一二,雙方時有領先。由於黑豬的混種情況複雜,可能混到山豬、野豬或其他豬種,若以飼料養殖成本較高,因此多以廚餘餵養。當黑豬成長至20公斤左右,屏東和雲林的黑豬被運送到桃竹苗和大台北地區,繼續養成「肉豬」,因為北部地區廚餘數量較多,也就是業者們常說的「南豬北運」現象。

其次,黑豬具有高抗病性,免疫力較強,1997年台灣發生「口蹄疫事件」,許多白豬受到病毒感染發病,但黑豬相對較少。此外,黑豬的生產量也比白豬多,平均來說白豬一胎可生10隻幼豬,黑豬一胎則可生14隻幼豬。李榮春表示,黑豬是台灣原生種,具有許多先天優點,待復育成功後可全面使用飼料餵養,讓豬隻品質與衛生環境更加提升。

位於職人町的黑豬食堂

科技環保的春發成養殖場  改善動物福利做起

科技人出身的李榮春認為,「風土」與「科技」應相互支援與融合。以天然風土來說,屏東生產的可可豆,作為餵養黑豬的飼料成分,可提升豬隻肉質。另一方面,養殖場也需要導入新式科技,改善養殖與管理方式。

李榮春共有三個豬隻養殖場,我們走訪位於屏東鹽埔鄉的「春發成養殖場」,這是最新且尚在建構中的科技導向養殖場。首先來到幼豬養殖場,這裡採密閉式養殖,由於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天氣潮濕且蚊蟲多,畜牧場導入全自動化的溫度與濕度調節,並有空氣循環扇保持通風,讓豬隻在健康衛生的環境下成長,與傳統養豬場污臭環境有天壤之別。

其次,科技出身的李榮春以「循環使用」原則處理污水,養豬廢水經過處理後產生沼氣,再利用沼氣發展成地熱系統,可用於幼豬保溫,相較於傳統養豬場使用「電燈」保溫更加省電節能,保溫效果也更好。第三,李榮春重視「動物權」,他參考歐洲養殖場的設計,改良為適合台灣風土的設備。傳統養殖場的母豬生產前後都只能待在狹小的區域內,非常不舒適,養殖場特別導入移動式柵欄,讓母豬生產完之後有較寬廣的空間,一方面可以活動,同時也能跟幼豬互動。

 

建立台灣豬品牌進軍國際舞台

李榮春致力於生產優質的平埔黑豬,希望國人吃到健康又美味的黑豬肉,他在屏東市新地標「職人町」開設「黑豬食堂」,提供以黑豬肉烹飪的滷肉飯、肉燥麵等常民飲食,也販售冷凍豬肉商品。

在科學畜養環境下的平埔黑豬,不僅受到國內消費者的喜愛,從2018年開始,平埔黑豬外銷至香港、菲律賓與南非等國家,李榮春自豪地說,「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外銷活體黑豬!」

對於台灣豬的未來發展,李榮春認為,當我們提到高級豬肉,都會聯想到西班牙「伊比利」,因為這個品牌已經成功建立,代表了品質和品味。反觀台灣,傳統養豬業多給人污穢髒亂的印象,這也是家人當初反對他投入這個行業的原因。

如今台灣已邁向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我們追求的不再是「吃飽」,而是吃得健康。當大家日益重視食材來源與品質,畜產業者也應該勇於改變,以乾淨、健康、環保並重視動物權的方式來養殖。李榮春笑者說:「這當然不容易,需要不斷的學習與大量的資金!因此,政府應多關注農畜產業的創新,讓業者有更多的資源來改變,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如西班牙伊比利生火腿那樣,在國際上打響我們台灣自己的品牌。」

台灣人對於牛肉料理絕不陌生,大街小巷多有牛肉麵的招牌,不少老饕喜愛古早味沙茶牛肉爐,還有台南遠近馳名的溫體牛肉湯,年輕人則偏愛日式和牛燒肉的時尚,當然還有各式高級牛排。從歷史發展來看,台灣從早期甚少吃牛肉的農耕社會,轉變成當今種類繁多的牛肉菜餚,其變化確實相當有趣。

 

引進肥嫩溫帶牛 1970 年代的荷斯登牛

張志名畢業於成功大學機械系,原本從事科技業,會返鄉養牛是因為擔任地方農會總幹事的父親,時常為了滯銷的農產品困擾不已。雲林是農漁業大縣,生產的農作物包括馬鈴薯、紅蘿蔔、金瓜、花生、蘆筍、番薯等,父親不忍大量農產品因為賣相不佳或是不符合市場需求而丟棄,於是鼓勵兒子回鄉養牛,利用不符合市場規格,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俗稱「格外品」)做成飼料來餵養牛隻。在父親的鼓勵以及本身熱愛美食情況下,張志名決定投入畜產業,在雲林開設「芸彰牧場」。

從科技業轉行為養牛職人,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辛苦,十年歷練下來,讓張志名成為牛肉達人。對於牛隻種類,張志名說明,世界牛隻主要分成「溫帶牛」與「熱帶牛」兩種類型,溫帶牛是養殖在溫帶國家,包括「安格斯牛」(Augus Cattle)與「日本和牛」(Wagyu Cattle),肉質較軟嫩;熱帶牛則飼養在熱帶地區,例如黃牛與水牛,肉質較硬且油脂較少。

「從台灣牛隻的發展歷程來看,台灣氣候炎熱多濕,其實先天環境並不適合養牛。」清代與日治時期的牛隻多為黃牛和水牛,主要還是作為農作與運輸等勞動力使用。二次戰後,台灣想推動「乳用」與「肉用」牛隻的培育,經過一番努力與試驗後,最後在1970年代引進源自荷蘭的「荷斯登牛」(Holstein Cattle、荷蘭乳牛),成為台灣乳牛業大宗。

張志名笑著說,台灣的養牛環境雖然比不上歐美,但台灣的養殖技術精進,我們也讓牛隻的生長環境變得更乾淨與衛生,飼料也更為營養,因此牛隻肉質也變得更好。此外,我們的牛隻除了吃草之外,也針對營養配方進行調整,在飼料中納入蛋白質、纖維質、維他命與礦物質等,增進營養。

以紅蘿蔔「格外品」餵食牛隻,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格外品餵養牛隻 濃縮獨特在地味道

芸彰牧場的牛隻多是「荷斯登乳公牛」,這種牛種屬於「乳肉兼用」。張志名解釋,荷斯登母牛經過人工受精後,如果產下小母牛,就養育成「乳牛」;如果產下小公牛,則培育成「肉牛」。荷斯登乳公牛的飼料換肉率並不高,照料上也不容易,但乳肉兼用的特性加上肉質軟嫩鮮美,因而成為芸彰牧場牛種的大宗。另外,也從澳洲引進的「安格斯黑牛」,其特色是換肉率高,且肉質油花多。

張志名認為芸彰牧場的特色是善於利用各種資源,產生最大效益,符合「循環經濟」和「永續發展」的理念。在飼料方面,除了使用「格外品」之外,農作物在加工或是發酵過程中的副產品,也可經過處理後成為牛隻飼料。例如:米、麥、高粱等釀酒後剩餘的殘渣,俗稱「酒粕」或「酒糟」,還有甘蔗榨汁後的「蔗渣」以及水果外皮等,皆能透過再利用而成為牛隻營養的成分來源。

為了瞭解各式農產品作為飼料的優缺點,張志名發揮科技人的實驗精神,做過許多嘗試並開創新的可能性。舉例來說,芸彰牧場與「嘉義大學」生物農業科技學系合作,將體積較小或者形狀不佳的番薯給牛吃。但是,番薯含有「胰膽蛋白酵素」,會抑制牛隻成長且導致腹瀉,因此透過產官學的合作模式,請教專家如何解決問題,最後是將番薯加入益生菌發酵後,再餵養牛隻,成功克服了番薯餵牛的困難。同時,牧場也以太空包方式處理番薯,可供牛全年食用。

由於番薯營養好,又可代替進口飼料,成效甚佳,因此芸彰牧場與台灣知名番薯業者「瓜瓜園」合作,一方面節省農作物的耗材成本,同時也能增進牛隻營養。張志名笑著說:「我們甚至成立了一個『番薯牛』的品牌,進軍消費市場,讓大家品嘗以番薯餵養出來的牛滋味」。

張志名與芸彰牧場的牛群

從牧場跨足餐館零售  獨特甜味的在地牛肉

張志名用心經營芸彰牧場,培育肉質優異的肉牛,但銷售出路又成為一個問題。為此,張志名決定跨足餐飲業,除了在雲林虎尾開設牛肉餐廳外,也陸續在台灣各地開設分店。換言之,從牛隻育種、飼料搭配、屠宰分切到餐廳消費,通通一手包辦,張志名笑著說:「從產地到餐桌,全部交給我把關!」

對於自家的牛肉菜餚,張志名相當有自信,餐廳除了提供傳統的牛肉菜餚,如牛肉爐與各式炒牛肉菜餚等,也與在台開業的義大利與法國餐廳主廚合作,開發具有義法風情的西式牛排菜餚為主。張志名也發現台灣與歐美牛肉消費習慣的差異,例如歐洲注重牛排的風味與熟成時間,肉質不講求過多油花;另一方面,台灣的消費者喜歡溫體牛,講究生鮮且油花均勻漂亮,這種肉質較適合用於涮燙火鍋、牛肉湯與熱炒。

芸彰牧場的成功經驗顯示,從風土來說,溫帶牛種的「荷斯登牛」或是「安格斯黑牛」原本並不適合臺灣的氣候環境,但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包括育種的試驗、環境的調整、科技的導入以及飼料配方的研發,不論是荷斯登牛或是安格斯黑牛已成為「土生土長」的台灣在地牛,提供我們健康、衛生又美味的牛肉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