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產業經歷了第一波咖啡普及化的時期(透過超市、連鎖店販售的即溶咖啡或調味咖啡)。還有第二波風味開始受到重視的時期,咖啡由專業的咖啡師製作,並強調兼具快速與品質的商業化咖啡。在第三波咖啡潮流的帶動之下具體的發揚光大,在強調精緻的咖啡品質和風味價值之下,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第三波咖啡空間 咖啡廳引起的空間設計革命

第三波咖啡廳的空間特色從草創期的品牌像是 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Four Barrel、Sightglass 等的工業風格就已經相當具有特色。到後來規模化、企業化發展的 Blue Bottle Coffee、% Arabica,各店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這些品牌透過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高品質的照片和內容來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咖啡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的關注,進而吸引更多顧客前來品嘗咖啡。

也因此,第三波咖啡潮流也帶動了城市觀光產業發展,許多知名的第三波咖啡店成為了觀光勝地,例如 % Arabica 在京都嵐山的店鋪,就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品嚐咖啡和欣賞美景。Blue Bottle Coffee、星巴克(Starbucks)等知名品牌也在不斷地擴張其店鋪,為城市觀光產業帶來更多商機。最近,來自日本的品牌 ONIBUS COFFEE在台灣的分店開幕,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長久以來,連鎖品牌的規劃與設計,像是飲料店或是火鍋店,可能還是侷限在標準化的設計,透過SOP與大量的標準化,用單一風格去面對不同的區域和客群。但是強勢的現代精品咖啡品牌,在不同的區域不只有不同的風格,還具不同空間內容設定、商品設計、甚至服務的修正,綜合歸納這些品牌的店內設計,可以發現第三波咖啡創造了第三空間(Third Space)的美學革命,第三空間指的是介於家庭和工作場所之間,旨在促進社交和社群互動的空間。現代精品咖啡的興起,帶動了空間設計的革命,並且在設計上打破標準化的桎梏。

在地特色的店內設計 獨有的開店空間體驗策略

咖啡店的風格容易受到地區文化的影響,第三波咖啡也不例外。像是 Portland 的 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San Francisco 的 Four Barrel 和 Sightglass 等早期第三波咖啡品牌,都利用金屬鐵件、木材和水泥等原始材質呈現自然粗獷的工業風格。

在日本,Schemata Architects負責設計了 Blue Bottle Coffee 的獨特特色。他們的設計理念根植於現代和極簡主義美學,注重創造一個增強咖啡享受體驗的空間。使用木材和混凝土等天然材料,結合充足的自然光線,營造了一個溫馨而誘人的氛圍,與高品質的咖啡產品相得益彰。此外,空間布局經過精心考慮,以促進員工和客戶的高效移動和流動為重點。

連鎖咖啡廳的展店體驗是有系統、有策略的設計典範。以 Blue Bottle Coffee 為例,他們會先在當地開設一家有烘豆場的大型店,最後再在城市的其他地方開設分店。星巴克(STARBUCKS)則會根據不同的地區與客人型態調整店面的內容規劃。例如具有烘豆廠體驗的大型景點型的 Roastery 店型,提供多種沖煮方式的R系列店型(Reserve Stores),或是一般提供義式咖啡飲品的普通店(Full size cafe)。

% Arabica 則偏好開設小型店面。在各地開設的店鋪雖然不大,但都具有獨特特色,例如在京都藤井大丸百貨內,雖是百貨櫃位,「%Arabica」依舊根據品牌調性,於館內構築出了專屬於「%Arabica」的風格特色。必備的簡約設計加上顯著的 % LOGO,拍攝打卡照的效果依舊十分強烈。

第三波咖啡文化注重咖啡豆的品質和風味,並且追求完美的沖泡工藝。這種文化不僅僅關注咖啡的味道和質量,還通過專業的設備和科學化的技術來為顧客提供最優質的咖啡體驗,創造了頂級的創新體驗。

咖啡愛好者可以在店內獲得更多的咖啡知識,體驗到更多的咖啡風味。舉例來說,在東京的星巴克旗艦店(Starbucks Reserve Roastery),品牌加大了對軟體和硬體的投入。你可以看到一整排的咖啡器材,如手沖咖啡台、虹吸式機器等專業設備整齊陳列在檯面上,咖啡師經過專業培訓和認證的,他們對咖啡知識和製作工藝有深入的了解。顧客可以與咖啡師互動,提供更具個性化、多元且獨特的咖啡體驗(例如提供客製化咖啡、推廣特色口味等),吸引更多人前來品嘗咖啡。第三波咖啡文化的興起,不僅是一種咖啡消費新趨勢,更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體現。

Schemata Architects所設計的東京Blue Bottle Aoyama分店
(取自網址 http://schemata.jp/blue-bottle-coffee-aoyama-cafe/

科技與人文結合 展望未來咖啡廳的空間規劃

隨著工作的型態越來越多元,現今咖啡廳的型態也有許多改變。例如,數位遊牧族群(註一)的興起,變對咖啡廳帶來了新的需求和挑戰。很多客人仍需要長時間待在咖啡廳,對咖啡廳的咖啡品質、餐點和環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在交通樞紐或人潮聚集處,咖啡廳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和設備,例如日本星巴克的 Smart Lounge 就是一個轉運站型的咖啡廳,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功能,包括快速網路、插座、獨立工作區等,讓客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工作或休息。未來的咖啡廳很可能會融合以下功能,做為咖啡廳的一部分:藝術展覽、文化活動、小型音樂會、書籍販售、工作坊等。

未來第四波咖啡潮流尚未有精確的定義。但咖啡廳勢必要加入智能化設備,例如自動點餐機或 QR Code 點餐、多媒體化的文化與產品解說等等,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同時,咖啡廳也需要專業的服務與人的溫度。相信下一代空間體驗的標竿,很快也會在未來的咖啡廳出現。

註一:數位遊牧族群(Digital Nomad)是指能夠透過數位工具和網路,從事具有地理彈性的工作,並以自由職業或自主經營的方式為生的人。
 

餐飲消息

現今政府實行口罩規定放寬政策,店家營業額逐漸恢復如以往,但受疫情影響深遠的店家其實還是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做出一點改變結果就會不盡相同。因此這次要講解的是,如何簡單做出海報。

製作海報的五個重點

製作吸引人的廣告海報是有技巧的,首先,第一個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內文重點不可過多。請將要傳達的資訊控制在三個以內。例如,將文字分成三行,讓顧客簡單明瞭地知道重點就是這三行。因為只要超過三行,就會讓看到海報的人難以理解其重點。第二點,想要運用海報文字讓顧客一目了然,那就要將重點文字放大,如此一來,閱讀的人不用看完全文,也可以簡單理解這個海報要傳達的內容。第三點,就是根據閱讀方向來編排海報內容,例如橫式海報文字的閱讀方向就是由左上開始由上往下閱讀。第四個重點,就是海報中不放入過多的顏色,將顏色運用控制在二到三種顏色即可完成海報設計。最後一個重點,就是在設計海報的同時,除了寫上傳達的內容外,也要留下空白處,空白處要大約30%左右。

如果不知道要寫什麼呢?不用擔心,餐飲店的海報是有固定模式的。無論是誰,想要快速想出宣傳海報要寫什麼,都無法立即達成。但不用擔心,餐飲店的海報內容是有固定題材的。只要參考這些題材,多少也會有一兩個想法出現。

海報的特色,就是使用簡短文字讓「閱讀」減少,增加「觀看」的一種訊息傳遞方式。讓讀者們可以不用精讀文章也能簡單理解內容,為了能讓各位餐飲店經營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想出海報的設計內容,我用簡短文字統整了30個題材重點,如此便能簡易的想出要用什麼產品以什麼素材為發想來製作海報:

01. 推薦產品:店內必點!

02.人氣產品:適合搭酒的人氣餐點

03.愛用者:連店員都會自掏腰包外帶回家

04.安心與安全:無添加防腐劑

05.店鋪活動:X月X日為雞翅買一送一!

06.熱銷排行:披薩賣太好,窯爐的柴火不間斷!

07.相關產品:買咖啡可用加價價購買自家製甜點

08.限定產品:製作程序繁瑣,一天限量一個的月亮起司烤培根披薩

09.活動預告:萬眾期待的蔬食生麵回歸!

10.得獎經歷:2023年再度拿下披薩比賽冠軍!

11.產品開發:主廚新研發出的中西文化融合餐點

12.新產品:下週推出新產品!

13.顧客回饋:常客分享「布丁苦苦連小孩都喜歡」

14.品牌故事:第一代老闆的招牌商品重磅回歸!

15.員工回饋:我喜歡店內的香草雞翅,因為⋯⋯

16.生產者:品牌和在地小農合作

17.猜謎:你能猜到這道料理的美味秘方有什麼嗎?

18.製作方法:從食材進貨到清洗、醃製,到進烤箱烘烤…美味烤豬切片上桌!

19.食材:加入杜蘭小麥的店內自製生義大利麵

20.專家推薦:日本顧問推薦的道地瑪格莉特披薩

21.品味方法:先嘗試原味再和佐料一同品嘗,最後淋上沾醬

22.品飲教室:先品其甘甜度再品其酸度,而後搭餐

23.名稱由來:BANCO是義大利文中「長板凳」的意思

24.味道口感:吃起來鹹香帶甜的進口生火腿

25.媒體介紹:媒體報章等介紹

26.使用人數:年來客數來到十萬!

27.排行:來店一定會先點的餐點前三名

28.品味畫面:拿起披薩起司牽絲的樣子令人心動!

29.優惠活動:兩人來店就點雙人套餐,絕對划算!

30.店鋪趣事:叫貨數量不小心太多,進到10箱可樂…

參考上述的內文素材,將海報分出重點區塊或增加對話框,讓讀者更容易停留在重點上,也可以善用改變文字大小或增加插圖讓海報更有說服力,讓重點一目了然,如果有任何海報想法浮現,請一定要試著做出來。如果還是沒有的話,請試看看做出餐點排行榜。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用手繪的方式。如果有餐點照片更好,黏貼上相片增加不同效果,但如果要馬上使用海報即便只有文字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