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影集《烹》分為〈火〉、〈水〉、〈氣〉與〈土〉四集。與同名改編書本最大的差異在於,影集前往全球尺度下的南方國家拍攝,如澳洲、印度、摩洛哥與秘魯,將至今仍用傳統方式烹飪的南方,對比大幅受到食品加工業宰制的北方。影集在尋找傳統烹飪方法的同時,也提供邀請觀眾重新思考現代人可以如何重新思索慢食與風土味。

菲律賓杜馬蓋地傳統早餐蒸米糕與熱可可

菲律賓杜馬蓋地傳統早餐蒸米糕與熱可可

烘焙 讓空氣賦予慢食的風味

時間彷彿在馬拉喀什放緩了腳步。舊城區裡,摩洛哥婦女正搖晃手裡的篩網。麵粉與粗粒小麥粉隨著律動飄落陶製缽盤。她酌量一小把鹽,撒入過篩的粉末裡,倒入溫水,用手拌和水與麵粉,然後使勁揉搓麵糰。她的孩子靜靜坐在一旁觀看,等待母親將揉好塑形的麵團交給他,送到公共烤爐請烘焙師傅烤成香氣四溢的麵包。

鏡頭隨農人的腳步來到塢莉卡河谷。農人取彎刀在澄黃的麥田割下一把把麥穀,隨後騎驢將小麥載往傳統磨坊。谷地流水潺潺,樹梢隨風擺搖,磨坊的窗隙結滿了厚霜般的蜘蛛網。流水推動磨坊的石臼將粒狀的麥穀磨成細密的麵粉。

《烹》的第三集〈氣〉以摩洛哥作為南方料理的落腳點,從家庭手作麵包回溯自耕麥穀,一幅幅田園畫般的影像,重現摩洛哥人順應自然環境形成的慢食文化。慢食,不單是作物慢慢生長、食物慢慢成熟,以及食客慢慢品嘗。慢食,也隱含人與人藉由食物慢慢建立的情感,比方公共烤爐凝聚社區幾代人的社群情感。慢食,亦蘊含人與非人透過食物建立互利永續的共生關係,比如磨坊主人仰賴風與水運轉石臼碾壓麥粒成麵粉,或者人們仰賴微生物製造麵種裡的酵母菌與乳酸菌。

農業工業化之後,慢食涵蓋的生態系產生難以逆轉的改變。為解決人口遽增與饑荒問題,人們著手改良小麥品種,縮短麥莖與生產季節以提高每畝產量,並從有剩餘產量的國家進口麥穀,形成複雜的全球小麥經濟。此外,工業化也使麥穀與麵粉變得更精緻,但是健康問題也隨之接踵而來。

飲食作家麥可‧波倫舉美國食品工業為例:輥磨機在十九世紀中葉發明後,白麵粉變得便宜普及且容易保存,商業酵母更加速烘培工序。食品工業開始廣泛運用白麵粉生產各式白麵包、糕點與餅乾,並透過電視廣告讓人誤信加工食品方便又營養。然而,層出不窮的慢性疾病卻越來越多,許多專家將矛頭指向小麥製品,甚至將問題歸咎於麩質,忽略它其實含有蛋白質與膳食纖維。麵包彷彿背負非戰之罪,而且又掀起另一波無麩質的食品加工潮。

在效率至上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尋找慢食?麥可‧波倫選擇身體力行,他依照《Tartine Bread舊金山無招牌名店的秘密》的塔庭鄉村麵包食譜,投入時間培養酵種、製作酵頭、揉製麵糰等待發酵,然後將翻折好的麵團送進烤箱,享受空氣裡瀰漫著酸種麵包的香氣,品嚐麵包裡空氣所構築的蓬鬆質地。在大西洋的另一端,麵包師傅羅蘭‧費揚(Roland Feuillas)則在法國南部的屈屈尼昂(Cucugnan)實踐從土地到餐桌的概念。他自行耕種傳統單粒小麥及研磨麵粉,並在自己開設的磨坊師傅麵包坊(Les maîtres de mon moulin)揉製與烘焙麵包販售。

傳統小麥與酸種麵包都經歷很長時間的考驗,是文化演變的產物,也象徵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精神。北漂的我,無法自己種麥磨粉做麵包,只好每每去電影院之前,到Purebread Bakery、璞家工作室或味覺の感動尋找酸種麵包,享受麵種在味蕾上釋放的果香。

發酵,以微生物製造風土味

《烹》的最後一集〈土〉來到南美洲秘魯的亞馬遜地區拍攝。查族塔(Chazuta)的男子將砍收好的樹薯帶回家削皮、煮熟並搗碎,家中女子則忙著將搗碎的樹薯放進口中咀嚼後吐出,加水攪拌,靜置等待唾液裡的酶將樹薯的澱粉分解成糖,發酵成可口的飲品瑪莎多(Masato)。

用口水製作發酵飲,不少人看到應該驚嚇多於驚嘆。其實,世界上其他文明也有相似的傳統。古代的日本會由巫女在神事時製作口嚼酒,那也是新海誠在2016年的動畫長片《妳的名字》裡透過一場祭儀所呈現的故事橋段。18世紀時,臺灣原住民也有以口嚼小米製酒的文獻記載。《諸羅縣誌》卷八寫道:「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為曲,調粉以釀,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味微酸。」意思是,將小米搗碎後,由原住民女子咀嚼,吐出靜置,隔夜發酵成麴。將麴加入搗碎的小米中,用水調和,呈白色狀,名叫姑待酒,略帶點酸味。

在現代衛生觀念的考量下,秘魯人也用樹薯糖水取代唾液,臺灣原民則以植物混米製作天然酒麴。無論用什麼取代,微生物在發酵食裡製造的,是人們渴望、想念的味道,也成為一種創造文化認同的方式。如影集〈土〉舉的例子,乳酪、泡菜、巧克力、啤酒等,皆透過微生物轉化,將一個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殊滋味織合成專屬的風土味。微生物隨著人的貿易、遷徙或戰爭,與作物及食物一起來到另一方土地落腳、演化,然後融合為在地的飲食文化。

14世紀中南美洲阿茲特克時期的人們大抵沒想過,可可豆竟會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隨著西班牙探險家進入歐洲,再輾轉來到亞洲的菲律賓,在21世紀成為杜馬蓋地的傳統早餐:蒸米糕與熱可可。(作者為自由文字與文化工作者)

《Tartine Bread舊金山無招牌名店的秘密》

《Tartine Bread舊金山無招牌名店的秘密》

餐飲消息

位於曼谷的Sorn,以精緻泰南料理打破對泰國菜的既定印象。

奇蹟般的一餐 曼谷困難預約餐廳

2018年在曼谷開幕的Sorn,出身泰國南部的主廚Supaksorn “Ice” Jongsiri採用了來自南部十四省的食材來做菜,希望將泰南料理發揚光大。事實證明他做到了,Sorn在開幕同年拿到米其林一星,隔年摘下第二顆星,並在2022年亞洲五十大餐廳排名第二,是曼谷最難預約的餐廳。

隨著疫情緩解,邊境開放,全球的foodie開始飛往世界各地覓食,或許是收到太多詢問,Sorn公佈了國外旅客的訂位方針,這也是我看過最特別的訂位方式。想要預約Sorn的食客,必須提供電子機票、旅館訂房證明和個人社群平台的連結,在規定的時間內email給餐廳,餐廳保有審核權利,只有被挑中的客人才會得到回覆;順利進到下一關的客人會收到一份問卷,填畢送出後會再收到付款連結,付款完成才算是訂位成功。

預約困難與好吃從來不是正相關,但不可否認,嚴峻的訂位流程,勢必會把期待值拉到最高點。因為訂位不容易,要在總是塞車的曼谷移動也不容易,為了能夠準時出席選擇搭乘當地特有的摩托計程車,一路在車陣中鑽縫前進,一下機車直接面對餐廳門口整排的迎賓工作人員,他們無視這組賓客被風吹得狼狽樣子,還是笑瞇瞇的接待,並在下一刻送上了一杯冰透的香蘭葉茶。

似乎還沒踏進Sorn,就喜歡上這裡了。

泰國米其林二星 Sorn主廚Ice抱著一只玻璃盅出現,盅內裝著的是螳螂蝦(Mantis prawn)

主廚Ice抱著一只玻璃盅出現,盅內裝著的是螳螂蝦(Mantis prawn)。

餐廳裡的泰南生態課 帶領食客旅行去

才剛入座沒多久,主廚Ice突然出現抱著一只玻璃盅,盅內裝著一隻張牙舞爪、從未見過的生物。「這是螳螂蝦(Mantis prawn)。」主廚一邊舉起雙手模仿著螳螂蝦揮舞的前腳、一邊介紹著當季的螳螂蝦十分強壯,一不小心手指就會被牠斬斷,而這種蝦子必須在死後即刻被烹調;主廚也親自傳遞了Sorn的理念跟做法,他們在泰南十四省蒐集了各式各樣生鮮食材,再北送到曼谷Sorn餐廳,這天我們吃到的活生生、來自普吉府(Phuket)的螳螂蝦就是其一。蝦子先用中國老酒浸泡,不加任何調味,連鹽巴都沒有,只稍微炙烤,並要求客人在對的溫度下盡快享用,不在菜單上的first bite,吃的是螳螂蝦本身的鮮甜。

七彩龍蝦一被端上桌,忍不住再次驚呼,雖然只保有龍蝦頭部做展示,但尺寸非常巨大,蝦殼色澤極美;龍蝦肉直接生食,搭配芒果醬汁,咬下去的瞬間,似乎可以想像到、這七彩龍蝦生前在普吉海域游得多麼激烈,肉質勁彈的誇張;長盤子上還擺了兩片的海螺肉、穿插放置了醃漬過的蓮霧和紅心芭樂,這道菜必須要由左至右品嚐,感受不同口感的食材,依序在嘴裡齒間彈跳的驚喜。

接著上桌的是Sorn的招牌名菜Gems on crab stick,菜如其名,橘黃色澤如同寶石般閃閃發亮。母蟹的蟹黃融合黃辣椒醬,包覆住肉質肥碩的藍泳蟹腳,一口就可以吃到螃蟹最精華的兩種部位,理所當然是好吃,但舌尖一嘗到黃辣椒醬,有層次有深度的辣度瞬間綻放,完全了解這道經典菜為何雋永。

Sorn的南泰料理,用了許多看過、以及沒看過的食材,透過26道料理,彷彿一睹南泰地區的豐富風土生態,卻絲毫沒有上地理課或生物課的不適感;毫無疑問道道好吃,但更驚訝每道菜的高技巧呈現。菜單上的食材,幾乎都是以蝦蟹貝類為主,這跟三面臨海的泰南地區地形有關,不光只是盛產海鮮而已,這晚在餐桌上,也出現了許多見過與沒見過的植物。

新鮮的紅毛丹入菜是第一次吃到,完全沒有見過的火炬薑做成了用來清口的sorbet;最特別的是一整盤搭配主菜送上的各式泰國香草,薑黃、巴西胡椒木、腰果樹葉、還有一堆認不出來的葉子。依照餐廳的建議,分別搭配不同口味及辣度的咖喱一起食用,每口都是不同的體驗,複雜且有趣。在Sorn吃了一頓飯,同時也上了一堂泰南生態課。

泰國米其林二星 Sorn主廚Ice來自普吉島的七彩龍蝦,生食最可品嘗食材之新鮮。

來自普吉島的七彩龍蝦,生食最可品嘗食材之新鮮。

細膩待客之道 吃進心裡的一餐

美食之外,對Sorn細膩的待客之道留下深刻印象。當天負責我們那桌的外場服務人員,說菜極為流暢且生動,百分百傳遞了主廚的心意,帶領食客更加了解泰南料理;服務到位且細心,在訂位問卷上悄悄附註了慶生需求,用餐當天,外場侍者在餐後端出蛋糕的同時,竟邊唱出中文版生日快樂歌,實在太讓人驚訝。

還記得問卷的最後一題是:為什麼你會選擇Sorn? 我是這樣回答的:我不認識泰南料理,但相信會在這裡找到答案。的確不負期待,切切實實地透過這餐、更了解泰南料理;主題明確有特色,整份菜單沒有一絲強迫,每道菜都有意義且好吃,成功地把理念跟料理一起餵進客人嘴裡。原本只是個奇蹟般幸運訂到位子的普通食客,努力地不被餐廳盛名影響,期許可以不帶濾鏡的體驗這頓晚餐,卻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被收服了。

對Fine Dining餐廳的期待,不光只是美味就夠了,Sorn在可見和不可見的地方都花了心思,從嘴裡照顧到心裡;好吃的餐廳很多,但能留下深刻回憶的卻寥寥無幾,在Sorn的這一晚,一定會記得很久很久。(作者經營「shan shan來吃」粉絲專頁)

泰國米其林二星 Sorn主廚IceSorn的泰式甜點是這晚的另一大亮點,每個小點都精細美味,即使已經吃飽,也無法錯過。

Sorn的泰式甜點是這晚的另一大亮點,每個小點都精細美味,即使已經吃飽,也無法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