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聽過不少老一輩以前看大戲(神功戲)前都會先吃一碗戲棚粥來「醫肚」,吃飽飽心滿意足才進場。但不知何時,戲棚粥好像絕跡在大眾的眼前,年輕一輩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看似失傳。但其實現在,香港還找得到戲棚粥。

 

中菜館裡的戲棚粥

戲棚粥始於潮洲人的傳統節日盛事—盂蘭勝會,盂蘭勝會也有做大戲搭戲棚,跟大眾較熟的青衣戲棚略有不同,後者是天后誕(媽祖誕辰)的戲棚,不論儀式和習俗都有所不同。

 

層疊變化的湯頭與配料

看到「戲棚粥」這三個字,不禁好奇其味道和食材如何? 戲棚粥的粥底不是煲到好綿的廣東粥,而是偏潮洲式類似泡飯的稀粥形態。食神麗宮這碗戲棚粥的基礎,跟一般在潮洲菜館的熱門菜式「方魚肉碎泡飯」差不多。同樣是有大地魚乾、葱花、冬菜這三大元素,有些餐館僅用上鱔片、豬腩肉、瑤柱、冬菇,食神麗宮則放入鱔骨及龍蝦去熬湯,熬出來的湯底十分鮮甜,可感受其足料之作。加上鱔魚球和魷魚片,令整碗戲棚粥大升級,而且還會附上一小碟的「油炸鬼脆粒」作伴,令口感更加多樣化。

 

戲棚下亦有戲棚粥

相對較「商業化」的天后誕,會看到很多在戲棚周邊的攤販,現今香港的盂蘭勝會卻少有小販擺攤,更少機會看到戲棚粥。這一兩年為了研究香港傳統節日的賀誕習俗,踏足許多不同區域的盂蘭勝會,唯一一次有緣吃到「在戲棚的戲棚粥」,便是在香港仔石排灣。

舉行一場盂蘭勝會,背後有很多相關的工作人員,例如戲班和打醮師傅,所以通常都會有一兩個伙頭負責一團數十人的戲班伙食。戲班伙食一般不對外開放,所以普通人不大有機會吃到,但石排灣的盂蘭勝會比較特別,他們會煮一大鍋粥,讓所有在場人士免費享用。

石排灣盂蘭的戲棚粥,跟食神麗宮的完全不一樣,除了免費版和高級收費版的差別之外,用料除了粥底,幾乎是完全不一樣。免費不等於不好,石牌灣盂蘭的戲棚粥會把蠔豉煮爛,整碗粥都充滿極香濃的蠔豉味,加上毫不吝嗇,幾乎每口能都吃到的冬菇片,沒有貴價材料和上乘烹調技巧,但也能做出讓人一碗接一碗的好滋味。(作者為香港旅遊及文化平台HONG KONG D 創辦人)

 

香港仔石排灣盂蘭勝會,圖片左邊的包山下,簡單一張小桌、一碗粥,大家互不相識,也能自然聚在一齊吃著戲棚粥。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位於港區南青山的NéMo,是東京米其林餐廳初體驗的最佳選擇之一,從表參道車站步行約十分鐘,便可看見明亮且充滿自然木色的餐廳。

 

從下田海港到東京的餐桌

2022 年首度入選米其林星級餐廳的NéMo 以海味見長,提供以魚肉、貝類、海鮮為焦點的法式Fine DiningChef 根本憲一受喜愛釣魚的祖父影響,從小便時常接觸大自然與認識豐富魚種,也以此為契機決定成為料理人,揉合食材的生命之美帶上餐桌,介紹給更多的人。

 

Fine Dining 中調和日本的海味

NéMo 的午間套餐菜單俐落簡單,每道菜僅標上主要食材,等待客人在品嘗中挖掘獨到美味。第一道前菜「穴子」,將半生星鰻魚肉片成易入口大小,與口感清脆的炙燒山藥一同享用從初始就帶來口味上的衝擊。此時店員捧著剛出爐的自製麵包上桌,在客人面前一剖為二,皮薄Q 軟的麵包瞬間香氣蒸騰。接著上桌的「喜知次」,在素有海中紅寶石美譽的喜知次生魚片上注入鮮魚濃湯,魚身受熱捲起,便可搭配切成入口大小的時蔬享用。「白子」裹上薄酥麵衣唐揚,搭配茴香、蕪菁等時令蔬菜,佐白蘿蔔濃湯。

 

缺一不可的完美用餐體驗

NéMo 在午間商業時段也提供台灣茶與日本茶組合的Tea Pairing,店內也提供多款自然酒和各酒莊的一軍紅酒。侍酒師出身的外場經理寺島唯斗不拘泥於法國產地,放眼世界各地,獻上與根本主廚的菜餚相襯的豐富酒類。餐後甜點則是菲律賓的Don Papa蘭姆酒製作的可麗露,與巧克力金柑舒芙蕾佐冰淇淋。

對根本主廚來說,料理的原點是大自然中滿溢的「美味的記憶」,因此想為每一位客人提供佳餚,也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美味的記憶。他也記取從Quintessence 成澤主廚處學習的待客之道,在客人眼前完成最後步驟澆淋醬汁、注入高湯等展演的同時,不忘關注客人的用餐情形與心情。便是如此注重每一個環節,讓每位來到NéMo 用餐的嘉賓都能自在舒適地享用佳餚。

 

分量十足的黑樺牛臀肉,油花細緻不膩口,搭配濃郁醬汁享用。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