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近來許多餐飲業者都有以下煩惱:「疫情期間生意略有起色,但從前幾個月開始,客人突然變少了,而且一直沒有改善,真的很苦惱。」其實,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當經營者發現餐廳生意急遽下滑時,心裡一定很慌張,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改善。本期專欄將協助分析顧客減少的原因,並提供實用的改善建議。

 

了解客人減少的原因

首先要找到客人突然減少的原因。一般來說,一家餐廳的客源主要有兩個:第一,新客人,也就是透過各種行銷方式吸引來、未用餐過的顧客;其二,回頭客,即是對餐廳的餐點、服務感到滿意,而再次光顧的顧客。如果新客人的數量減少,或是回頭客不再上門,那麼餐廳的整體客流量自然就會下降。

 

客觀分析客群流失狀況

對於餐飲業有研究的讀者,一定會知道一組公式,也就是「營業額 = 來客數 × 客單價」。

分析客群流失狀況時,需先確認「來客數」中,是哪一部分的客群減少,導致營業額變少。這一點可以從餐廳訂位APP 中(常見的是inline 訂位)分析,是新客人減少、回頭率不如以往,或是中午或晚餐時段顧客變少等等,從中分析顧客的變化,以便制定解決方案。

 

制定優先順序 針對性解決問題

了解客群流失的情況後,與餐廳經營者討論近期吸引新客的方案,發現餐廳在吸引新客方面做得不夠,特別是平日的午晚餐時段。因此,要先排定優先順序,並將目標分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逐一解決問題。首先考慮短期目標,例如更新午餐時段菜單,根據重點來客推出更具吸引力的餐點,也可推出午餐點數兌換特定時段飲品優惠等,鼓勵午餐時段的顧客再次光顧。

長期目標則是要提升整體的服務品質,因此要建立一套服務標準,並定期進行員工培訓與考核。此外也要加強行銷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並開發新菜色,不斷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菜色,以保持餐廳的競爭力。(作者為三商餐飲顧問公司首席顧問)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依稀記得多年前的那幅場景,外來的遊客詢問:「請問市中心要怎麼走?」面對這樣的提問,內心充滿震驚,因為當時正位處埔里市中心。那時才發現:原來在多數都市人的眼中,小鎮的市中心只是塊逐漸沒落的商區。即使經過多年,遊客困惑的表情仍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那看似普通的商店街,其實是埔里市場最熱鬧的地方,對在地人而言還有著滿滿的回憶。

 

深入菜市場 認識地方的不二之選

1985 年,埔里第三公有市場正式啟用,其不僅販售生鮮蔬果,自製麵廠林立,外環也有南北百貨及各項生活用品可供採買。這樣一應俱全的販售型態,使市場內天天人聲鼎沸,尤其逢年過節,這裡更是媽媽們採購的必經之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首選,當傳統節日到來,就得起個大早領取自己注文(tsù-bûn)的熱門商品,除必備的三牲四果外,還得配合過年採買年糕、發糕、菜頭粿;清明節採買草仔粿、紅龜粿;端午採買肉粽……,人車來往,將整個街區擠得水洩不通,好不容易採買結束,媽媽們滿載自己的戰利品,總算放下心中大石,回程悠哉地再買個鳥梨、粉粿、仙草凍當孩子們的點心。這裡上午是個熱鬧的菜市場,到了下午則改由不同的攤販來占位(tsiàm-uī),熱炒、粥舖、烤肉、炸物等熟食陸續開張。每個時段都有其精彩之處,可以看見埔里人一天的飲食文化。

 

第三市場在地美食 是返鄉的味道

時光荏苒,在將近40 年的歲月中,第三市場歷經921 大地震及2019 年祝融的兩次摧殘,且大眾消費習慣逐漸改變,讓許多攤販在無奈下選擇離開。相較於過去,它冷清了一些,但慶幸的是,屬於小時候的回憶依舊存在。孩童時期,總像是跟屁蟲一樣,緊抓著媽媽的手穿梭於人擠人的街道中,看似假裝幫忙,其實是為了去市場逛逛,也期待離開前零食的點餐時間。

而今回家,也會在一大早陪著媽媽去市場採購,雖然人潮不如以往,但到了重要節日,還是得眼明手快才能收穫滿滿。一進市場,就先直奔室內的阿伯烤雞鴨店訂購烤雞,接著趕往市場外圍的埔里汶傳統米食選購各類粿點,在馬不停蹄地完成所有採購後,才移往街區角落的素食麵店外帶陽春麵與家人享用,離開前,仍不忘買一份童年最愛的小蛋糕。

假日回家,總愛到第三市場逛逛,不僅讓人重拾記憶裡的味道,更是以往母女相伴的溫馨時光。第三市場裡的美食是在地人共同回憶,他們坐落在市場裡的某個小角落,沒有明顯招牌,但埔里人都知道。(作者為土生土長的埔里人,返鄉十年的咖啡女農。)

 

生鮮蔬果、漁獲肉舖,以及當地人所需的民生用品都可在此市場採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