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依稀記得多年前的那幅場景,外來的遊客詢問:「請問市中心要怎麼走?」面對這樣的提問,內心充滿震驚,因為當時正位處埔里市中心。那時才發現:原來在多數都市人的眼中,小鎮的市中心只是塊逐漸沒落的商區。即使經過多年,遊客困惑的表情仍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那看似普通的商店街,其實是埔里市場最熱鬧的地方,對在地人而言還有著滿滿的回憶。

 

深入菜市場 認識地方的不二之選

1985 年,埔里第三公有市場正式啟用,其不僅販售生鮮蔬果,自製麵廠林立,外環也有南北百貨及各項生活用品可供採買。這樣一應俱全的販售型態,使市場內天天人聲鼎沸,尤其逢年過節,這裡更是媽媽們採購的必經之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首選,當傳統節日到來,就得起個大早領取自己注文(tsù-bûn)的熱門商品,除必備的三牲四果外,還得配合過年採買年糕、發糕、菜頭粿;清明節採買草仔粿、紅龜粿;端午採買肉粽……,人車來往,將整個街區擠得水洩不通,好不容易採買結束,媽媽們滿載自己的戰利品,總算放下心中大石,回程悠哉地再買個鳥梨、粉粿、仙草凍當孩子們的點心。這裡上午是個熱鬧的菜市場,到了下午則改由不同的攤販來占位(tsiàm-uī),熱炒、粥舖、烤肉、炸物等熟食陸續開張。每個時段都有其精彩之處,可以看見埔里人一天的飲食文化。

 

第三市場在地美食 是返鄉的味道

時光荏苒,在將近40 年的歲月中,第三市場歷經921 大地震及2019 年祝融的兩次摧殘,且大眾消費習慣逐漸改變,讓許多攤販在無奈下選擇離開。相較於過去,它冷清了一些,但慶幸的是,屬於小時候的回憶依舊存在。孩童時期,總像是跟屁蟲一樣,緊抓著媽媽的手穿梭於人擠人的街道中,看似假裝幫忙,其實是為了去市場逛逛,也期待離開前零食的點餐時間。

而今回家,也會在一大早陪著媽媽去市場採購,雖然人潮不如以往,但到了重要節日,還是得眼明手快才能收穫滿滿。一進市場,就先直奔室內的阿伯烤雞鴨店訂購烤雞,接著趕往市場外圍的埔里汶傳統米食選購各類粿點,在馬不停蹄地完成所有採購後,才移往街區角落的素食麵店外帶陽春麵與家人享用,離開前,仍不忘買一份童年最愛的小蛋糕。

假日回家,總愛到第三市場逛逛,不僅讓人重拾記憶裡的味道,更是以往母女相伴的溫馨時光。第三市場裡的美食是在地人共同回憶,他們坐落在市場裡的某個小角落,沒有明顯招牌,但埔里人都知道。(作者為土生土長的埔里人,返鄉十年的咖啡女農。)

 

生鮮蔬果、漁獲肉舖,以及當地人所需的民生用品都可在此市場採買。

日頭漸升的七點時分,第三市場外環的巷弄裡,剛過紅綠燈口,就能看見一群民眾聚集在鐵皮屋前等待。當門口的蒸籠一掀開,蒸煙裊裊下,剛炊好的草仔粿(tsháu-á-kué)及紅龜粿(âng-ku-kué)便現身於眼前,大家已躍躍欲試。

 

五代傳承 米食文化新興

台灣傳統的主食是米除了天天煮飯外,生活也與米食文化息息相關,許多傳統節日都會使用米製加工食品,像是過年吃年糕、清明吃草仔粿、端午吃粽子、冬至吃湯圓等。在不同的節日,汶傳統米食坊就會推出相關的米食製品,看似日常的粿粽,已傳承五代。一開始從第三市場起家,天天拉著推車擺攤,直到市場改革,才移回住家處,而現在將由第五代老闆陳柏鈞準備接手。二十幾歲的他知道現代人的祭祀習慣改變,認識米食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少,但依舊選擇返鄉推廣。

 

世代交替 日新月異的製粿之道

看似小小的一顆粿,其實大有學問在,所有食材真實不馬虎,菜脯(tshài-póo)、菜脯米(tshài-póo-bí)得炒香,豆餡鬆軟適中不膩口,粿粞(kué-tshè,即糯米漿)則須依照氣候適時調整,即便是簡單而重覆的定型動作也不能偷懶,唯有每個步驟都扎實做好,才有辦法製作出好吃的米食,讓每批粿寶寶們順利產出。

粿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不僅一種是飲食習慣,還是與家人相聚的滋味,從「此」才能真切體現台灣文化。

 

芋頭粿、草仔粿、紹興米糕等粿點是店內人氣招牌。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