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在全球一些以美食知名的國家,都有所謂「療癒系菜式」,英文稱之為comfort food,有些華人譯者直接翻譯為「媽媽的手路菜」。也算「意譯」,因為很多「療癒系菜式」就是童年時候吃母親煮的菜,終生念念不忘,尤其人到中年,而此刻又不在母親身邊的遊子。

  台北市最近也出現一家很特別的療癒系「老台菜」餐廳:山海樓餐廳。
 
  山海樓餐廳業的投資人是「永豐餘造紙集團」家族的第三代、經營「齊民有機火鍋」打出餐飲名號的何奕佳。她成立這家餐廳,很大的動力,是為了實現父親、「永豐餘造紙集團」和「永豐金控集團」董事長何壽川的孝心,重現何家老祖母讓人發思古幽情的「手路菜」。
 
拼盤,內有甘蔗燻雞、人參豬心、鮑魚、三色蛋中卷、肝花、綑蹄
 
新式「老台菜」餐廳
 
  山海樓位在美麗的中山北路二段附近。中山北路是台北市的香榭麗舍大道,世界頂級時尚品牌:LV、Gucci、寶格麗等都選在此設立旗艦店,而在中山北路二段、南京東路的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附近,彎進五星級大倉久和飯店旁的巷弄內,就是開幕沒有多久,就已經引起很多話題的台菜餐廳:山海樓。
 
  這是一幢歷史建築,三層樓獨棟的洋房豪宅,熟悉中山北路舊時代日治殖民風情的人,應該知道,這裡就是舊稱五條通到九條通一帶,對老靈魂們而言,更都熟門熟路,了解這棟建築曾經是一位醫師私人府第的豪宅,在山海樓餐廳之前,也曾經是三板橋餐廳。
 
  半年前,這棟優雅的老宅,被何奕佳看中,接手經營,重新定位、發修、裝潢,完全變身為一個充滿吸引力的新式「老台菜」餐廳:山海樓餐廳。
 
  進入餐廳,裝潢有一種獨特的、距今七十年前日治時期的時尚標誌,窗簾、瓷磚的顏色、花樣,都經過考究、精選,符合舊日風華的神韻;建築格局也都盡量保留最原始的設計,連用餐時候搭配的音樂選播,都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
 
  山海樓一開始的市場定位,就是「老台菜」,要扣緊這「老」一字,功夫可下得很深。何奕佳企圖恢復「老店原貌」,而所謂「老店」,主要是兩家:近一個世紀前的台北大稻埕的知名餐廳:跨海去大陸聘請廣東、福建大廚的「江山樓」,和新北投地區「蓬萊系列餐廳」效法的原始老店:「蓬萊園」(聘請四川大廚)。
 
  既然標榜是新式「老台菜」餐廳,山海樓餐廳立誓要把老台菜的靈魂還原。為了恢復「原真」(authentic)的兩家大餐廳的「辦桌」菜色,何奕佳請教過台灣史專家莊永明(現在還定居大稻埕,莊家世居大稻埕,莊永明童年的鄰居就是【望春風】、【補破網】的作詞家,李臨秋先生)、台灣南部最新崛起的「辦桌菜」專家黃婉玲(電影【總鋪師】的顧問)等人,完整而真實地再現當時頂級餐廳的時代飲饌細節,重現那個時代所定義的「宴席菜」。
 
  因此,從建築的所有細節,都決定還原原始面貌。一位日本記者一進來,看到大門正對著樓梯,就興奮直說,這一定是日本人蓋的洋房,因為這是日本室內設計的習慣。
 
  一進入山海樓餐廳,就看到庭院裡,幾株老樹茄冬、老榕樹,被台北市文化局編號保護;另外,山海樓又栽種姑婆芋、筆筒樹、山蘇、君子蘭等本土植物,搭配得秀麗雅緻,翠綠動人。
 
  庭園除了因為文化局的保護老樹政策,完全不動幾株老樹之外,為了經營出「季節特色」的「旬之味」,配合四季菜單不同,本土植物也會更換。
 
  進入餐廳一樓,看到偌大魚缸,有澎湖空運來的海產,還活跳跳,也有從基隆漁港的「現撈」近海魚貨,這是台菜的海鮮料理的特色之一,山海樓保存著。
 
  這裡也是「無菜單料理」區,顧客可以現點海鮮讓師傅現做。清蒸的海鮮調味有點不同,一般海鮮餐廳可能就是醬油、魚露清蒸,山海樓這裡提供搭配「台味」的醃冬瓜的清蒸,味道獨特鮮美。
 
  搭配料理的飲料,是台灣本土的有機茶,南投鹿谷來的「凍頂烏龍」等各種好茶,也有台北本地的文山包種。另外,當然也可以搭配酒類、啤酒、紅酒都有。
 
室內重現百年前的江山樓風格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在生活步調緊湊,網路及手機資訊充斥、影音及新聞媒體每天刺激你目光的年代,擁有一段值得你細細品味、回味無窮的美好回憶,已變成現代人集體的新奢侈品。
 
  還記得小時候那碗香味四溢、有青菜、有肉絲,再打上一顆荷包蛋,也許再加上昨天吃剩的炒豆乾…,只要經過媽媽的巧手,馬上就能變成一碗讓人垂涎三尺、飢腸轆轆的「什錦米粉湯」。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一道「媽媽味」、「家鄉菜」,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現在想起來、嘗起來、甚至煮起來,都能馬上勾起你腦海裡最美味的記憶。
 
  「comfort food」在線上維基百科中被解釋為「一種吃了會讓人感覺舒適、懷舊、傳統的食物,這類食物大多既簡單又容易取得,對不同人或不同文化的人而言,都有不同的食物或菜餚」。對台灣人而言,可能是一碗香噴噴的滷肉飯,或只是一碗簡單的地瓜稀飯配菜脯蛋;對西方人而言,可能是一個漢堡、披薩或一盤義大利麵;對日本人而言,則可能是一個飯糰、壽司或一碗拉麵。只要在網路上搜尋,就能找到幾千、幾萬種這類菜餚的作法,每個人都能透過電子媒體,把自己心目中的那份美味記憶散佈到全世界。 
 
  2012年11月「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在京華城十樓舉行開幕記者會,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先生受邀出席當天的記者會,他在現場大口吃他從小最喜歡、回台灣必吃的肉燥飯與香煎豬排,並說到:「在全世界吃過這麼多東西,還是我媽媽煮的東西最好吃。」而這間餐廳的食藝總監正是吳季剛的母親─陳美雲女士。
 
吳媽媽與黃獻詩主廚
 
 為在地食材發聲 提升台灣豬肉價值的品牌餐廳
 
  良食究好市集餐廳是由祥圃實業吳昆民董事長與長子吳季衡執行長所創立的品牌餐廳。擁有三十幾年畜牧專業經驗、以動物營養品起家的祥圃實業,多年來為了鼓勵台灣豬農改善動物飼養的環境,進行差異化生產、提高台灣豬肉的價值,希望以自身為媒介,串起從飼料到餐桌的整合者角色,目的在為消費者建構一個安心、可信賴的食物供應鏈,也為多年來認同人道飼養理念的部分豬農,提供一個合理、友善、產地到餐桌的產銷平台,於是成立了專售台灣在地食材的「良食究好」品牌及市集餐廳。
 
 
吳媽媽肉燥飯
 
   「良食」有好的食物之意,與糧食同音;「究好」對食物有研究、探究、講究的精神。良食究好的品牌形象logo,特意在「好」字中間設計了一個台灣地圖的形狀,藉此表達在地、安心、原味(台語發音Wonmi)的品牌初衷。吳季衡執行長曾在新興跨界媒體TEDxTaipei演講中提到他心目中的台灣新農業,除了經濟效益之外,未來農業應包含「環境保護、動物福利及食品安全」,三者缺一不可。消費者在購買農畜商品的時候,應該要更主動發問一些問題、多思考一些層面,當你了解食物背後及生產者所付出的心力與辛勞,就能認同吃得「好」是有心人的專利,並非只有經濟能力強的人才能吃得到。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