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堂」創立已逾九十載,今年邁入六十五歲的周宜雄師傅,談到和菓子仍然充滿熱情。他自小便隨著其他十位兄弟姐妹,於旺季之時,協助父親周金塗先生製作和菓子,耳濡目染下填充了許多和菓子的製作技巧與知識。大學畢業後,他未立即在父親身邊幫忙,而是直接到租賃業去工作,數年後,自覺個性不合,索性離開業界,回到熟悉的領域。起初,打算販賣父親所製作的和菓子,但父親無意且不贊成他的想法,於是在姐姐鼓勵下自行開店,延續與和菓子的緊密關係。
從事和菓子製作與販賣數十年的時光,周家眾兄弟姐妹們卻承襲父親的態度—不媚日、不媚俗,以尊重傳統文化。父親有製作和菓子的好手藝,但仍堅持台灣傳統習俗文化,不會特別崇洋媚日;而且周師傅覺得只要認真製作和菓子,懂得品嚐、欣賞的顧客自然就會上門。
和菓子細緻的飲食美學觀
和菓子,是在日本奈良時期(710-749),自唐朝傳入日本之糕餅技術,經過發展與演化,已可視為大和民族為追求飲食意境美學之極緻表現。日人以極甜的和菓子搭配極苦的抹茶,兩種極端的味覺,在口腔裡融合;以苦澀帶出甜味,並能散發出內紅豆內饀氣味,再以甜味勾出迷人茶香,這就是日人特有的和菓子文化。
和菓子所呈現的意境,是其他甜點所沒有的,日人將生活中所體會大自然美感,結合飲食,發揮淋漓盡致。周師傅指著店內所印製目錄解說日式和菓子之取名,均有其意境。「吹雪」,以紅豆沙為主的內饀,覆蓋著用蛋白和糖所做成的白雪,為大風雪過後所見的雪景,其口感是所覆蓋白雪的脆與紅豆沙的鬆軟結合,帶有清爽、甜勁的滋味。「羽二重」,意指柔軟、細膩,在食用時,口感細緻滑順,它與有飽滿內饀且外皮較薄的大福有不同品嚐技巧,周師傅點撥著說:「這兩種雖是外形相似,但其製成有差異,羽二重是糖重、水重,大福則是水少;其品嚐之差異在於前者以內饀帶皮,後者則是以皮帶內饀。」「浮島」意為浮在水中的小島,這款和菓子是正方形體,以全蛋和豆沙為製成糕體原料,口感綿密滑柔,可上放綠色葉子形體或棕色枯枝狀的糕體做為點綴。
根據日式和菓子製作原則,研發多款具台灣特色的日式點心:如時雨,意指時節細雨,其外皮使用白豆沙、蛋黃,使用紅豆或者芋頭為內饀,而以芋頭為內饀,是為周師傅受到香帥芋頭蛋糕的啟發,成為和菓子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並沒有像台灣所產的大芋頭,在日本語中的「薩摩芋」是指地瓜;又如檸檬淡雪也是具有台灣風味的日式點心,將蛋白打泡成雪白,再以檸檬原汁與寒天,層層相疊,灑上檸檬皮所磨成的粉狀物,有酸有甜,製造視覺美感與不同口感,可見日人在此所塑造之藝術境界。
一口菓子,一口茶
品嚐過日式和菓子的台灣人普遍認為它雖是外形小巧,但卻非常甜膩,由此周宜雄師傅說明台日兩地的飲食文化差異性:「和菓子,在日人習慣是用以茶飲搭配,是『吃巧』,在台灣,卻是不配茶喝,單純食用和菓子。因此台灣人每次吃起來總感覺甜又膩。」這句話點出,台灣與日本雖有地緣上與政治上的深厚關係,但實際上,兩地的飲食態度仍許多不同之處。首先,為何日人吃和菓子一定要配上茶飲呢?他又直言,因為和菓子是極甜之食,而配以抹茶有著極苦之飲,兩相搭配,所要享受的是甜與苦,在嘴裡所交互產生的新奇之感,以苦襯甜食,又以甜帶出茶之甘,因此每一份和菓子都是以小巧適口為主,其重點在於品嚐,而非用以果腹,所以常配茶啜飲。
製作和菓子有數十年的周師傅推斷,這是和日本茶道所傳遞的「真」有關;既然是甜點,就要呈現食材原有、真實的味道,油脂的加入,只是助其口感滑順而已,卻無法彰顯食材原先的天然美味,這又與中式甜點有所不同。因此,日人食用和菓子要使之爽口入喉,得借助茶湯,增加潤滑,口中佈滿馨香的甜味與茶味,會使人咀嚼再三,這就是和菓子的魅力所在。
周師傅認為,現代許多販賣日式商品、餐飲的店家,為追求更高知名度、更好的銷售量與營業額,通常請日本師傅、進口日本食材,打著純正日系口號,迎合市場需求,以便博得美名,但實際上,商品早已失去原有的文化與精神態度;如同其他販賣和菓子的店家,在製作之時,又是添油脂、又是增香料,為和菓子濃粧豔抹一番,如同將純樸清秀的大姑娘,搖身一變而成為風塵味十足的女郎,完全喪失原有的質感與精神。
製作不難 難在於行銷
既然是以和菓子為主的商品,必定經常前去日本取經朝聖、考察,再引進店內,做為改進的參考,這是一般經營此類商店的做法,但周師傅去日本的次數,用手指頭算得出來:「只有三次」,每次都間隔至少10年之久,都是順道去看賣和菓子的專門店,這個頗令人訝異的答案。可知對於和菓子的做法,周師傅是有絶對自信,遵循日式古法製作,但有一件更令他驕傲,就是日本關東與關西地區,曾經公開過和菓子的配方與製程,結果明月堂製作日式甜點的過程中,比日本當地多出三分之一的過程。
「現今社會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其實為數不多。」這個是周師傅所發出的感嘆。如今的台灣社會經濟繁榮了,許多以已「美食」為主題的報導,充斥於電視頻道的時段、平面媒體雜誌、報紙的版面,乍看之下,似乎人人都懂美食,也都有一套評論美食的言論,但真的懂得美食又有多少?這個「懂」,包含對其相關飲食習慣與文化的了解,藉此得以真正品嚐並享受美食所帶來視覺與味覺的滿足,更能體會美食的意境。他進一步說明,「在日本時代,或者更早時期,因為社會有明顯的階級之分,只要是家境經濟好的,才有能力吃得和菓子,因此,富有人家從小就被培養如何品嚐美食、享受美食。」現今,台灣顧客雖有能力吃得起和菓子,卻不知如何正確食用和菓子,為此周師傅特別製作說明小卡,將「一口菓子,一口茶」品嚐方法簡單說明,進而能品嚐和菓子的藝術美感。
周宜雄師傅並不鼓勵後進學習和菓子,其原因在於太辛苦。如何辛苦?在於堅持。學習過程的辛苦,須要謹守製作原則,不添加不必要的東西,以免失去和菓子原有的風格。「製作和菓子不難,難在於行銷」,他一語道破今日在經營純正日式和菓子商店所處的困境。目前,台灣仍有許多人不解其日式點心之內涵,進而使和菓子的藝術精神被斲喪殆盡。未來,師傅打算能在不太大的店面內,擺上幾張桌子,將每一個和菓子,放在展示窗內,讓上門客人點選後,再奉上一杯抹茶,慢慢享受日式和菓子的品嚐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