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明月堂」創立已逾九十載,今年邁入六十五歲的周宜雄師傅,談到和菓子仍然充滿熱情。他自小便隨著其他十位兄弟姐妹,於旺季之時,協助父親周金塗先生製作和菓子,耳濡目染下填充了許多和菓子的製作技巧與知識。大學畢業後,他未立即在父親身邊幫忙,而是直接到租賃業去工作,數年後,自覺個性不合,索性離開業界,回到熟悉的領域。起初,打算販賣父親所製作的和菓子,但父親無意且不贊成他的想法,於是在姐姐鼓勵下自行開店,延續與和菓子的緊密關係。

明月堂第二代周宜雄先生

明月堂第二代周宜雄先生

從事和菓子製作與販賣數十年的時光,周家眾兄弟姐妹們卻承襲父親的態度—不媚日、不媚俗,以尊重傳統文化。父親有製作和菓子的好手藝,但仍堅持台灣傳統習俗文化,不會特別崇洋媚日;而且周師傅覺得只要認真製作和菓子懂得品嚐、欣賞的顧客自然就會上門

和菓子細緻的飲食美學觀

和菓子,是在日本奈良時期710-749),自唐朝傳入日本之糕餅技術,經過發展與演化,已可視為大和民族為追求飲食意境美學之極緻表現。日人以極甜的和菓子搭配極苦的抹茶,兩種極端的味覺,在口腔裡融合;以苦澀帶出甜味,並能散發出內紅豆內饀氣味,再以甜味勾出迷人茶香,這就是日人特有的和菓子文化。

和菓子所呈現的意境,是其他甜點所沒有的,日人將生活中所體會大自然美感,結合飲食,發揮淋漓盡致。周師傅指著店內所印製目錄解說日式和菓子之取名,有其意境。「吹雪」,以紅豆沙為主的內饀,覆蓋著用蛋白和糖所做成的白雪,大風雪過後所見的雪景,其口感是所覆蓋白雪的脆與紅豆沙的鬆軟結合,帶有清爽、甜勁的滋味。「羽二重」,意指柔軟、細膩,在食用時,口感細緻滑順,它與有飽滿內饀且外皮較薄的大福有不同品嚐技巧,周師傅點撥著說:「這兩種雖是外形相似,但其製成有差異,羽二重是糖重、水重,大福則是水少;其品嚐之差異在於前者以內饀帶皮,後者則是以皮帶內饀。」「浮島」意為浮在水中的小島,這款和菓子是正方形體,以全蛋和豆沙為製成糕體原料,口感綿密滑柔,可上放綠色葉子形體或棕色枯枝狀的糕體做為點綴。

明月堂 吹雪:外表如被雪花覆蓋,由蛋白所製成的外皮包覆裡面的紅豆餡,相當費力的手工之作。

吹雪:外表如被雪花覆蓋,由蛋白所製成的外皮包覆裡面的紅豆餡,相當費力的手工之作。

根據日式和菓子製作原則,研發多款具灣特色的日式點心:如時雨,意指時節細雨,其外皮使用白豆沙、蛋黃,使用紅豆或者芋頭為內饀,以芋頭為內饀,是為周師傅受到香帥芋頭蛋糕的啟發,成為和菓子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並沒有像台灣所產的大芋頭,在日本語中的「薩摩芋」是指地瓜;又如檸檬淡雪也是具有灣風味的日式點心,將蛋白打泡成雪白,再以檸檬原汁與寒天,層層相疊,灑上檸檬皮所磨成的粉狀物,有酸有甜,製造視覺美感與不同口感,可見日人在此所塑造之藝術境界。 

一口菓子,一口茶

品嚐過日式和菓子的台灣人普遍認為它雖是外形小巧,但卻非常甜膩,由此周宜雄師傅說明台日兩地的飲食文化差異性:「和菓子,在日人習慣是用以茶飲搭配,是『吃巧』,在台灣,卻是不配茶喝,單純食用和菓子。因此台灣人每次吃起來總感覺甜又膩。」這句話點出,台灣與日本雖有地緣上與政治上的深厚關係,但實際上,兩地的飲食態度仍許多不同之處。首先,為何日人吃和菓子一定要配上茶飲呢?他又直言,因為和菓子是極甜之食,而配以抹茶有著極苦之飲,兩相搭配,所要享受的是甜與苦,在嘴裡所交互產生的新奇之感,以苦襯甜食,又以甜帶出茶之甘,因此每一份和菓子都是以小巧適口為主,其重點在於品嚐,而非用以果腹,所以常配茶啜飲。

製作和菓子有數十年的周師傅推斷,這是和日本茶道所傳遞的「真」有關;既然是甜點,就要呈現食材原有、真實的味道,油脂的加入,只是助其口感滑順而已,卻無法彰顯食材原先的天然美味,這又與中式甜點有所不同。因此,日人食用和菓子要使之爽口入喉,得借助茶湯,增加潤滑,口中佈滿馨香的甜味與茶味,會使人咀嚼再三,這就是和菓子的魅力所在。

周師傅認為,現代許多販賣日式商品、餐飲的店家,為追求更高知名度、更好的銷售量與營業額,通常請日本師傅、進口日本食材,打著純正日系口號,迎合市場需求,以便博得美名,但實際上,商品早已失去原有的文化與精神態度;如同其他販賣和菓子的店家,在製作之時,又是添油脂、又是增香料,為和菓子濃粧豔抹一番,如同將純樸清秀的大姑娘,搖身一變而成為風塵味十足的女郎,完全喪失原有的質感與精神。

製作不難 難在於行銷

既然是以和菓子為主的商品,必定經常前去日本取經朝聖、考察,再引進店內,做為改進的參考,這是一般經營此類商店的做法,但周師傅去日本的次數,用手指頭算得出來:「只有三次」,每次都間隔至少10年之久,都是順道去看賣和菓子的專門店,這個頗令人訝異的答案。可知對於和菓子的做法,周師傅是有絶對自信,遵循日式古法製作,但有一件更令他驕傲,就是日本關東與關西地區,曾經公開過和菓子的配方與製程,結果明月堂製作日式甜點的過程中,比日本當地多出三分之一的過程。

「現今社會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其實為數不多。」這個是周師傅所發出的感嘆。如今的台灣社會經濟繁榮了,許多以已「美食」為主題的報導,充斥於電視頻道的時段、平面媒體雜誌、報紙的版面,乍看之下,似乎人人都懂美食,也都有一套評論美食的言論,但真的懂得美食又有多少?這個「懂」,包含對其相關飲食習慣與文化的了解,藉此得以真正品嚐並享受美食所帶來視覺與味覺的滿足,更能體會美食的意境。他進一步說明,「在日本時代,或者更早時期,因為社會有明顯的階級之分,只要是家境經濟好的,才有能力吃得和菓子,因此,富有人家從小就被培養如何品嚐美食、享受美食。」現今,台灣顧客雖有能力吃得起和菓子,卻不知如何正確食用和菓子,為此周師傅特別製作說明小卡,將「一口菓子,一口茶」品嚐方法簡單說明,進而能品嚐和菓子的藝術美感。

周宜雄師傅並不鼓勵後進學習和菓子,其原因在於太辛苦。如何辛苦?在於堅持。學習過程的辛苦,須要謹守製作原則,不添加不必要的東西,以免失去和菓子原有的風格。「製作和菓子不難,難在於行銷」,他一語道破今日在經營純正日式和菓子商店所處的困境。目前,台灣仍有許多人不解其日式點心之內涵,進而使和菓子的藝術精神被斲喪殆盡。未來,師傅打算能在不太大的店面內,擺上幾張桌子,將每一個和菓子,放在展示窗內,讓上門客人點選後,再奉上一杯抹茶,慢慢享受日式和菓子的品嚐藝術。  

每逢過年過節,鳳梨酥、月餅、蛋黃酥、綠豆椪等各類中式甜點便在家家戶戶間流轉,現代人常嚷著怕甜怕胖,手中糕餅巴不得趕緊轉送出去,然而,童年的味蕾記憶卻讓人禁不起誘惑,隨著一個個小圓酥、小方餅散發的奶香油香,一恍神就掐進嘴裡。入口的酥鬆、香甜,懷舊又暖心,正是中式甜點的迷人之處。

中式甜點看似傳統又老派,但對西華飯店怡園中餐廳點心主廚洪滄浪來說,入中式點心這一行近30個年頭,卻「從來沒玩膩」。他指出,中式甜點不像西式甜點著重花俏,常見的圓形、方形或壓模外表十分簡樸,食材運用上卻能包山包海,滋味華麗不容小覷。

烘烤蒸炸、包餡淋醬 花樣玩不完

「從市場買一塊豬肉回來,能把它變成綠豆椪、月餅的內餡,卻很難變成一塊蛋糕!」洪滄浪講起中式甜點的奧妙,立刻瞇眼笑了起來,舉了個十分極端的例子,卻讓人一下子就理解他口中說的「變也變不完」是怎麼回事。

人稱「阿浪師」的洪滄浪,16歲就踏進中式點心界,用「樂此不疲」來形容他的甜點生涯,並不為過。洪滄浪指出,中式甜點可概分為烘烤類、油炸類與蒸類,例如蛋黃酥、芋頭餅、年糕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品項,而進一步細究,餅皮類型、烹製手法與內餡口味更能不斷重新排列組合,成就千百種好滋味。

無論是酥油皮還是糕漿皮,香氣撲鼻的外皮往往是中式甜點誘人的關鍵。洪滄浪指出,由油心與水皮組成的「酥皮」著重層次感,若是水皮桿得不好、無法完美包覆油心,那就成了「破酥」,因油份散失而失去層次,「乾乾硬硬好像在咬一塊麵餅皮。」相反地,鳳梨酥的皮卻不能像酥皮一樣揉到起筋,烤出來才能酥鬆不硬。

有趣的是,食物多為「現做最好吃」,但中式甜點卻需要耐心等候,才能展現絕美風味。洪滄浪舉例,蛋黃酥、太陽餅放涼後,酥皮的層次感便鮮明了起來;另如月餅製成後還要放個2至3天「回油」,讓外皮變得Q軟服貼,若是急著趁熱切開,皮餡立刻分家。

人們常說「裝甜點是另一個胃」,但洪滄浪認為,中式甜品是飯後完美的收尾,份量不需要多,吃得靈巧,才能讓人回味無窮。西華飯店怡園中餐廳推出「迷你鳯梨酥」已10幾個年頭,親手捏製的橢圓小點心,一個一口剛好,深受女性青睞。洪滄浪笑說,若年輕女性與心儀對象對坐用餐,「總不好讓她拿個鳳梨酥一邊吃、屑屑一直掉,多不好意思!」由此可見,阿浪師想玩花樣,除了中式甜點本身的風貌多變外,更常從顧客的心下手。

西華飯店怡園中餐廳 迷你鳳梨酥,一顆顆手工捏製的鳳梨酥,為餐廳十幾年來的長賣商品。

迷你鳳梨酥,一顆顆手工捏製的鳳梨酥,為餐廳十幾年來的長賣商品。

上山下海找靈感 紅蘿蔔變身奶皇餃

奶皇包大家都吃過,蘿蔔酥也是平凡又熟悉的點心,但阿浪師手中一盤小巧的紅蘿蔔,酥脆外皮下散發著奶皇香氣,究竟是什麼來歷?實在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只見他笑說:「我突發奇想亂做的,這叫『奶皇蘿蔔餃』,還真的不錯吃!」

原來,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洪滄浪,只要休假就往郊外跑,去海邊、去山上,沉澱思緒順便找靈感,這橘紅精緻的小紅蘿蔔,便是他某次在花蓮逛市場時激發的創意,「我愛看山看水,總是想把眼前的東西變成盤中甜點。」

洪滄浪說,當時看到滿地都是紅蘿蔔,突然有個念頭閃過:「如果蘿蔔酥做成甜的會怎麼樣?」接著又想:「奶皇包的餡料不知搭不搭?」心裡幾個問號在他的巧手之下成了真實又吸睛的創意甜品。油酥過的酥皮口感Q彈,奶皇餡濃滑順口,而更令人驚喜的是,蘿蔔餃下方舖滿花生粉扮成的黃土、頂上還插了山蘿蔔葉,完全顛覆對傳統中式甜點的想像。

西華飯店怡園中餐廳 奶黃蘿蔔餃,師傅在花蓮逛市場,看到滿地的蘿蔔所獲得的靈感,以蘿蔔酥的外皮加上奶皇包的內餡。

奶黃蘿蔔餃,師傅在花蓮逛市場,看到滿地的蘿蔔所獲得的靈感,以蘿蔔酥的外皮加上奶皇包的內餡。

「就看你要怎麼創造出自已的價值。」對洪滄浪而言,如何讓顧客有記憶點、甚至想重訪回味,是他研發新作品的理念。例如一道奶皇包,多數人若被問到「你比較喜歡吃哪家的奶皇包?」可能一時半刻答不上來,但吃了阿浪師的奶皇蘿蔔餃,下回再嚐到「普通版奶皇包」時,這橘紅小蘿蔔頭肯定會跳進腦海、朝著你的味蕾揮揮手:「還記得上次那美味又可愛的小東西嗎?」

又好比,紅豆泥是常見的中式甜點內餡,洪滄浪卻不甘於只熬鍋香甜的紅豆,某天又「神來一筆」將煮好的紅豆隔著冰水並用湯匙拌入空氣,原本細密的紅豆轉為沁涼蓬鬆,吃起來就像綿綿冰。

洪滄浪樂於將古早味換上新衣,但仍著重傳統工序與風格,無論是蛋黃酥與芋頭酥合為一體的鴛鴦酥、或是裝在高腳杯裡的紫米粥,耳目一新之餘,一入口卻不失兒時記憶中那令人懷念、依戀的好滋味。

食材甜度不輸糖 甜點也能很養生

嚐到美味的中式甜點,讓人貪吃得彷彿小螞蟻上身,不過,現代人除了著重口味之外,更重視健康。洪滄浪直言,「營養健康」是甜點必然的趨勢,一方面是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另方面是食安問題層出不窮,身為甜點師傅,不僅得思考怎麼調整油糖比例,更要懂得運用天然食材,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坦白說,甜點不可能健康到哪裡去,但我會用在地食材去發揮天然的美味。」洪滄浪指出,中式甜點不可能缺糖缺油,但可在材料上做變化,像是桂圓、紅棗本身就很香甜,而芒果、地瓜等時令蔬果,酸香甘甜都是一絕,一點兒也不輸精煉過的糖。最特別的是,洪滄浪近來熱愛運用中藥材,像是甘草的清香可一解甜膩,在貪嘴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

洪滄浪另舉例,過去做芋頭餡時必定加大把砂糖、大碗豬油,炒起來才能又滑又香,但現在可不能這麼阿沙力,「以前的人能吃上一碗豬油拌飯覺得很幸福,現代人光用想的就怕!」他表示,豬油的用意是讓芋泥變得滑順,除了替換為植物油外,另會添加奶類以調整柔順質地。

雖然從小最愛吃芝麻球、蛋塔的洪滄浪笑說自已還是偏好傳統味道,但隨著大環境影響,他仍致力於健康取向,更期許自已能透過一道道甜品,帶領消費者看見萬丹紅豆、枋山芒果、苗栗芋頭等在地食材的美好。

西華飯店怡園中餐廳 香芒水漾,將飯後水果精緻化,將芒果丁、紅豆泥與蜜地瓜泥依序堆疊。

香芒水漾,將飯後水果精緻化,將芒果丁、紅豆泥與蜜地瓜泥依序堆疊。

曾為點心翹家 阿浪師勇於做自已

蓄著一頭長髮的洪滄浪,看上去不像廚師,說是藝術家倒有幾分像,連他自已都笑說:「向人自我介紹是廚師,沒什麼人相信!」然而,16歲踏入餐飲業、23歲就當上點心主廚,除了老天爺給的天賦,阿浪師靠的是一股勇於逐夢、敢於做自已的毅力。

升高中的那年暑假,洪滄浪進入西門町的龍翔餐廳當學徒,有人賭他3個星期內一定會走,但身為長子的好強與倔強,讓他不顧家人反對,就算翹家也要做,硬是撐了2、3年。在龍翔期間,年輕氣盛的洪滄浪認為當年的師傅張耀「什麼也沒教」,一氣之下跳槽到公子爺餐廳,卻開始被人讚許「底子不錯」,這時他才明白,看似啥也沒學到的小雜工,其實是從根基做起,枯燥卻打下深厚功夫。

一路走來,洪滄浪靠著天份創出許多令人驚豔的作品,但他同時也付出比天賦多出許多的努力,時常同事下班吃宵夜去了,他還在廚房忙東忙西,「這是對夢想的實現,而不是對幻想的空談。」

觀察現今甜點烘焙業崛起,洪滄浪坦言十分憂心「斷層」問題,他認為現代年輕人非常有想法,卻缺乏吃苦耐勞、穩紮穩打的耐心,而中式甜點底蘊源遠流長,必須下功夫才能將底子打好。洪滄浪勉勵甜點後進一步一腳印,有了深厚基礎,接著就要「勇於做自已」,努力找尋對的食材、摸索好的味道,才能在看似平凡的中式甜點中,開展出華麗多元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