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百貨美食街也有排隊美食!曾幾何時,百貨商場的美食街不再是令人乏味的大雜燴,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各地的知名餐廳、熱門排隊美食,並屢屢為百貨商場刷新餐飲的業績紀錄,宛如一台大型吸客機。而餐飲業獨立經營的商業模式將更顯嚴峻,成功打響名號的策略結盟、團體戰持續翻轉質變中,同業間的競爭式合作也全面引爆,餐飲業的下一波藍海在哪裡?你看見了嗎?

 

在新加坡留學期間特別能體會Food Court(美食廣場)的價值所在。想像一個國際學生群聚的校園,有下午兩點才吃簡餐的南歐人,風格迥異的東西方素食者、還有來自南亞印度人、西亞猶太人和東南亞伊斯蘭教人,課後想要找個地方延續課堂討論的話,最佳選擇莫過於能夠提供各種飲食的美食廣場了。

美食廣場這個創意構想的由來雖然已經不可考,但從民生發展史脈絡來看,其運作模式彷彿是傳統西方啤酒節園遊會、廟埕前的各種小吃攤以及各地市集飲食區或夜市等的衍生商機。隨著美國戰後消費力大幅成長,開發公司以商品櫃位方式劃分百貨公司飲食店的模式也逐漸普及起來。終於在1974年,美國紐澤西洲的Paramus Park購物中心委請The Rouse公司規劃出一個乾淨、清新、前衛中又有自然風格的美食廣場區,開幕後便成了最早的成功典範。這個成果並非一蹴可幾,事實上The Rouse公司累積1971年以前的失敗經驗,學會重視飲食消費力。而Paramus Park美食廣場便是擴大百貨公司飲食區空間後,研擬出高效率經營模式所發展出來的成果。

到了二十一世紀,美食廣場成了餐飲界的兵家必爭之地。美國在2013年興起「Food Court War(美食廣場之戰)」節目,巡迴各大城市的美食廣場,讓進駐餐廳在鏡頭與食客面前公開較勁獲得一年免租權利。而新加坡、台灣及日本等地,更將美食廣場獨立出來,成為交通集散地的多元飲食空間。

持續進化的美食廣場

台灣在歷經戰後二十年的復興期,第一批大型綜合百貨商城才開始崛起,提供零售商品、餐飲娛樂及生鮮超市的遠東百貨便是在1967年出現,當時並不知道四五十年後,餐飲區的重要性會逐步凌越購物商品。

百貨公司美食街區最早只是地下樓層搭配超市及物產店的飲食空間,相較於小吃店乾淨整潔,價位則低於高級餐館,對購物過程中想要稍作休息補充體力的消費者來說是個便利服務。之後,百貨公司結合電影城的風氣日盛,以休閒娛樂為目的的顧客習慣搭乘專用電梯直達頂樓,於是百貨公司上部樓層開始出現主題餐廳區服務電影消費者。

近十年,隨著台北捷運和高鐵等交通網日益完善,與交通要道共構的美食廣場也開始受到矚目,代表案例有台北車站微風廣場、京站美食街、捷運市府站美食街以及Mega City板橋大遠百等。此時的美食廣場因應各地的交通網特色,可能佈局地下街、地上樓層或是直接規劃一個獨立專區讓消費者食慾大開。

例如2007年開幕的台北車站微風廣場,借用日籍總經理岡一郎的長年經驗,將微風集團的精品化經驗融入日本車站百貨的經營管理,除了引進日本外食品牌外,也建構出強調主廚手藝的美食廣場。同一樓層,併有主題餐廳和美食廣場,多樣性多形態的飲食群聚讓飢腸轆轆的站驛人潮直往這兒來,加上樓層進駐廠商多,餐廳座位有限,於是能在具質感的空間裝潢中,營造出排隊浪潮,用話題性開創飲食新潮流。

四、五年後的Mega City板橋大遠百接著開幕,由新加坡的專業美食廣場開發經營集團在餐飲、品牌之外注入氣氛環境營造,讓餐飲區再次提升,成為景點與賣點。又再過四、五年的2016年,三井OUTLET PARK出現在林口,不但繼續將空間放大,形成一個符合觀光客與居民需求的室內飲食街區,更讓美食廣場成了文化展演舞台。

台灣民以食為天

厚實的消費人潮讓台灣美食廣場的空間不斷持續擴大,成了餐飲界兵家必爭之地。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首先,對消費者來說,結合交通和購物娛樂的美食廣場,可以省去移動時間,在舒適空間用餐,同時滿足多項休閒消費目的。其次,對商場來說,足夠的美食空間可以確保場內人潮的穩定度,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提升增加消費的可能性。最後,對進駐餐廳來說,有限的空間所創造出的高密度消費人潮,不但可以在單一時數內增加點餐數及翻桌率,造成的排隊效應也能帶來口碑與名氣。

日本三井不動產公司執行林口三井OUTLET土地開發、招商和營運專案的山本智協理注意到台灣人熱愛美食的傾向,以總空間的兩成規劃作為美食區,這個比例是日本慣用的兩倍之多。只是,美食廣場盛況還有可能再進一步提升嗎?將美食空間擴大至此會不會是個風險呢?

MITSUI OUTLET PARK林口營運管理中心協理山本智

MITSUI OUTLET PARK林口營運管理中心協理山本智

事實上,日本三井在五年前的2012年就曾針對台北及新北市做過區域消費市場調查。三井不動產從各行政區建案數得知,台北都會圈有往郊區擴大傾向,擴大地方以林口為首、接著是新莊和淡水,也就是說林口未來的人口成長是指日可待的。觀察林口的地理位置,夾在台北與桃園之間,當地有90萬人,三十分鐘車程距離內有210萬人,一小時車程距離內則有680萬人,振幅可以高達三倍以上。足夠的建設空間,加上成長的人口市場、便捷的國內和國際交通網絡以及紮實的消費能力讓林口成為暢貨購物中心的最佳建設點。

空間創造者眼中的美食區

三井不動產公司的業績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開始持續成長,山本協理說這是因為公司同仁秉持開創與挑戰精神,勇於嘗試新計畫,將業務內容除了一般的住宅與商業大樓建設之外,拓展到購物中心等商業設施規劃、飯店業、渡假休閒設施業、物流業和海外事業所致。累積各種日本國內外休閒娛樂設施的開發和招商經驗,以及對每個建案成立後的十數年觀察,讓三井不動產養成銳利獨到的眼光,也凝聚一般公司所無法取代的商業人脈。

擁有日本橋和柏葉智慧城市等大型造鎮計畫經驗的三井集團,其眼中的林口是個舊工廠退卻後空餘大片土地,並且隨著住民增加、周邊基礎建設日益完善的良好社區營造空間。加上市調顯示北部居民的時尚敏感度及美食意識高,建設一個集結品牌的暢貨中心,可以成為新社區發展的中心。

暢貨中心的規劃,以橫向空間發展,提供消費者舒適用餐和購物空間,免除百貨公司只有上下樓層高人氣的窘境。為了符合市府要求的綠建築標準,提供充足的綠地空間方便居民到此休閒遛狗,也讓設施周邊保持人潮匯聚的狀態,達到企業發展商業的目的。

三井大雁領航

美食區規劃依消費型態和品牌區分為三區。包括美食廣場區、主題餐廳區,以及高端消費的水上餐廳區。不同於百貨公司,美食廣場和主題餐廳的區隔重點不在價格,而是讓消費者可以自行在充滿多樣性的店面中點餐,再一起分享用餐的飲食習慣區隔。因此,點餐的平均價格稍高於百貨公司美食區、也不亞於部分主題餐廳價格,大約落在250元以上。

做為品牌的暢貨中心,三井不動產對進駐的餐飲公司也是要求高品質、高CP值和品牌口碑。分析進駐商家,則主要是日本品牌。山本協理表示日本多年的商業設施經營經驗累積不少企業人脈,當三井取得海外建案時,便會從口碑較好的企業品牌中選擇一同前往營運的對象。如此一來,可以免去招商的風險,同時長年的合作經驗也能讓雙方對海外營運目標和標準有一定的共識,可以免去營運品質不穩定的風險。

美食廣場設計的重點在多元性,集結拉麵、烏龍麵、漢堡、定食套餐、蓋飯、中華料理等日本外食以及台灣牛肉麵類型。除了用餐空間放大,質感提升之外,對進駐廠商採取自行設計策略,讓不同類型的餐廳依其飲食特色和品牌文化進行佈局改裝,營造出各有特色的招牌特徵。這個美食廣場整體來說算是進化成介在傳統美食廣場與主題餐廳之間,讓一些資本不足的精製品牌可以有舞台彼此較勁。

グリル滿天星-歐姆蛋包飯&牛肉漢堡排

グリル滿天星-歐姆蛋包飯&牛肉漢堡排

基於對品牌的堅持,商場開幕的宣傳焦點反倒不是如何創造排隊效應(台灣消費力自然可成排隊風潮),而是推出來自日本的新品牌做為重點,包括初到台灣的宮武讚岐烏龍麵、靜岡勝政日式豬排及安普蕾修甜點等。有九成以上是日資品牌,台灣品牌則是「品川蘭」高級牛肉麵品為代表。據悉,三井OUTLET有意將商場連結國際觀光客,考量牛肉麵是台灣一大美食,便從駐台日本人和周邊台灣人口中探問具有品牌價值牛肉麵店後得出的招商結果。其他進駐主題餐廳區的台灣本地商家包括欣葉小聚今品、四川吳抄手、點水樓和春水堂等也是日本人所熟知的台菜餐廳。

飲食文化展演的美食廣場

從三井OUTLET的品牌策略可以看出大型企業呼應政府Cool Japan政策,協助資金力不夠的中小型飲食與文創企業進駐海外,讓商業設施不僅是美食消費場所,也是文化展演舞台。就如馬來西亞的東京街道和印尼的日資購物商城,一個日本商店的群聚地可以讓當地與外來觀光客透過購物和飲食消費認識日本餐飲多樣性。由設施營運公司精挑細選的店家,也用心將自己的空間演繹出充滿個性和歷史文化風格,吸引顧客消費,也進而讓其對日本產生好奇。

從1974年的單純擴大美食廣場空間,走至今日,美食廣場已然透過消費,形成文化吸力,帶動當地社區再造和日本觀光振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