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人發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食物方式,已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而且為了讓販售的食物商品賣相好看、保存容易,生產過程所使用的農藥、除草劑或色素、防腐劑等,也已影響到食物的安全。
生產及消費行為的改變刻不容緩。然而,有機與天然的食物因為欠缺銷售的管道,加上價格與便利性的考量,而與一般大眾的生活有些許隔閡。家樂福的食物轉型計畫, 則試圖突破此種界限,創造一個健康的產業循環。
2017年7月,亞歷山大.邦帕德(Alexandre Bompard)出任法國家樂福集團董事局主席及CEO,他提出新的全球策略,「食物轉型計畫」是希望讓顧客及員工能以負擔得起的價格享受更好的食品。同時就食品安全、產品來源等問題,以全球家樂福的零售通路平台為後盾,實施一系列行動,試圖轉變整個生產模式。
法國家樂福所推動的「食際行動」(Act of Food),提出了包括在生產的產品中禁止使用有爭議的物質(如部分人工色素)、減少或停止使用化學農藥、畜產品減少或停止使用抗生素、不餵食基改飼料等九項承諾。但實際執行的內容,則根據個別國家參照各自的狀況及當地的飲食文化進行調整。
目前在台灣家樂福賣場「樂活專區」的貨架上,陳列有歐洲進口、符合歐盟標準的自有品牌商品;貼著友善雞蛋聯盟標章的非籠飼雞蛋;多牌來自單一牧場可溯源的鮮乳;還有來自台灣各地小農契作生產的有機或「家樂福嚴選」當季蔬果。
連結上游生產者 與下游消費者
儘管全球性的Act of Food行動從2017年啟動,其實整個企業已經朝「食物轉型計畫」的目標努力許多年,台灣家樂福也不例外,目前更增加多種有機蔬果、更少人工添加物的自有品牌商品、更嚴格的溯源管理,以及販售更多本地小農的產品,鼓勵小農以友善環境/動物的方式生產等等許多具體作為。不過這整個計畫想要有成果,與人的溝通及交流是關鍵也是挑戰。
對內,首先須給予員工充分的教育訓練,必要時直接前往產地,與生產者接觸,才能對生產方式有明確的了解。同時要設定審查的規範,對產品進行嚴格的控管監督,並改變通路的模式。
對外,家樂福專門派遣產地經理,在台灣各地上山下海尋找理念接近的小農,加強與生產者的聯繫,交流行銷的概念,改變既有的養殖或栽種習慣,例如鼓勵芒果果農不要使用除草劑,以草生栽種的方式,讓果樹與周圍自然環境和平共存。

而台灣家樂福也將鼓勵顧客的參與列為重要項目。農漁民辛苦的栽種養殖,加上公司嚴格的檢測監督,最終目標就是希望消費者買單,所以顧客的購買行為,成為計畫成功與否的最終評分標準。
因此要如何讓消費者關注這些商品,除了價格,就必須讓消費者學會辨識家樂福貨架上商品的標章,並了解這些產品的獨特優點。家樂福會不定時請大廚教大家烹調好菜,將好食材融入生活。
有機 應人人負擔得起
一般提到有機、樂活、小農等字眼,似乎總有得在特殊專賣店或市集購買、選擇有限、價格比較貴的印象,無法和量販店聯想在一起。家樂福推動的「食物轉型計畫」則正在改變世人的既定觀念。
家樂福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認為,「有機」應該有每個人負擔得起的價格。通常,平價來自於大規模商業化的量產,這讓小農生產的有機食物欠缺銷售的平台,久而久之自然會降底生產的意願。為此,家樂福與小農契作,以全台的零售據點提供的銷售管道,保證他們有好收入,進而與產銷班合作,乃至擴大栽種範圍,才能生產不貴的優質產品。
此外,蘇小真也表示,「食物轉型計畫」關注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還有在地的農業,以及與環境的關係。很多經驗發現,生產環境不佳,非但會影響產品的品質、消費者的健康,事實上第一線的生產者才是最先受害的人。
.jpg)
家樂福賣場裡可以見到有「家樂福嚴選生鮮」貼紙的產品,不僅要求採用對自然環境最友善的方式飼養及耕種,在最適合產品的栽種地點與季節栽種或飼養,乃至於對種植或飼養環境周遭土壤與水質的要求。
蘇小真希望在2025年全賣場貨架上都是「非籠飼雞蛋」。除了對於食物類產品的品質嚴格要求、賣場內積極減塑,更希望這整個生產模式與通路系統的改變,能進一步改善生產及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問題,乃至於友善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等等,讓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