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風餐墊、晨光金色抹刀、相思木義麵勺……」任何在瑪黑餐酒看到的家居飾品、餐廚器皿,只要喜歡,通通可以在瑪黑品牌網站買回家。
瑪黑家居選物2013年從網路商店起家,2018年跨足餐飲業,目前有兩家不同型態的餐廳—P&T柏林茶館及瑪黑餐酒。創辦人洪鈺婷說:「以前都跟同事講不曾想過開餐廳,但細想並非如此。」
洪鈺婷解釋,年輕時吃過許多美食,開餐廳這件事其實曾在心中留下印記,反而是實際創業後沒有餐廳夢。因為清楚知道創業背後的瑣碎細節太痛苦。
後來因為瑪黑代理德國有機選茶品牌Paper and Tea(P&T)並開了一家茶館,剛開始請餐飲顧問幫忙開菜單,以為有內場依SOP按部就班執行就可,沒想到開幕後兩個月就發現這想法太天真、餐飲品質很難維持。洪鈺婷說,一旦餐廳沒有足夠的創造力與新鮮感,客人吃得出來、久了也會厭煩。洪鈺婷當下知道,餐廳沒有主廚不如別開餐廳,就決定找個主廚進來。
洪鈺婷當初找主廚來瑪黑,就決定不是做午茶或早午餐那麼單純;洪鈺婷習慣一邊吃飯一邊喝酒,有小菜及大菜的餐酒館才是她喜歡的餐飲類型,也是巴黎瑪黑區的延伸,瑪黑餐酒應運而生。
在餐廳試用喜歡 再買回家
瑪黑餐酒除了包廂內的大長桌是訂做的,所有看得到的餐廚用具、家居選物,都是瑪黑線上販售的商品。瑪黑品牌行銷主任李昱瑩說,客人坐的椅子沙發、抬頭看到的燈飾、握在雙手的刀叉,只要喜歡,馬上可以用手機網購。
客人常會問:這刀叉是什麼品牌?那個杯子是哪買的?包廂裡的橘色沙發多少錢?瑪黑餐酒的外場服務人員為了快速回答問題,甚至在結帳櫃檯貼一張小抄。
洪鈺婷說,藉由餐廳實際使用瑪黑商品的方式,讓客人知道買回去後可以如何搭配,即使在家也能享受如網站照片般的體驗。有些商品只看照片可能很難想像實際用它的感受,客人也可以先到餐廳試用,看茶壺順不順手、托盤拿起來會不會太重,若真的喜歡再買。這也是瑪黑當初開餐廳的初衷之一。
讓人想放鬆吃飯喝酒的設計
Cantine在法文是指附有酒窖的餐酒館,這個字來自於義大利文的Cantina,也是「酒窖」的意思,因義大利酒窖常用鐵件及木頭釘製,瑪黑餐酒的裝潢也使用大量金屬。
微暗的光線、舒適的空間,讓人想放鬆吃飯喝酒。洪鈺婷說,當初與設計師溝通時就表達餐廳空間要中性一點,不管是男生女生、叔叔伯伯阿姨、哥哥姐姐,進到瑪黑餐酒這個空間都可以放鬆喝酒。
瑪黑餐酒的客層以30歲以上居多,瑪黑電商的年齡層再高些。瑪黑餐酒的男女客比例各半,與P&T柏林茶館80%女性不同。李昱瑩說,商務客也是瑪黑餐酒的主力客群,年底及年初常有小型的聚餐包場。25歲以下年輕人大多會在特定時間來用餐,如朋友慶生、情人節、跨年等。洪鈺婷分析,年輕人的可支配所得較不高,若以信義區餐酒館每餐的平均消費來說,年輕人來店消費的頻率會較低。
洪鈺婷也發現,瑪黑餐酒的來客大多是靠原有的品牌吸引客人,進駐百貨商場才知瑪黑的調性較適合獨立街邊店。除了百貨的營業時間限制,有些瑪黑想多方嘗試的作法,都因必須考量其他店家,無法在百貨執行。
台灣蔥油餅包手撕油封鴨腿
曾在好樣及台北發生任職、自己開過餐廳的瑪黑主廚葉鎮宇說,設計菜單時不會侷限在法式、義式或哪個國家的料理,只單純用自己最熟練的法式料理技法,呈現料理的美味。
如瑪黑餐酒的前菜「油封鴨腿塔可」,利用墨西哥塔可餅概念,把雞肉換成手撕油封鴨腿,醬料也不是莎莎醬,換成巧克力莫雷醬,餅皮則用台灣蔥油餅。以各式料理交互搭配、融合、創作,即使不是歐式餐酒的料理也會出現在瑪黑的菜單。
洪鈺婷說,瑪黑的菜餚比一般餐酒館再複雜些,主廚是用fining dinning規格提供餐酒料理。以瑪黑經典菜「麻辣牛舌刈包」為例,牛舌切得跟日本厚烤牛舌一樣厚約一公分,用特製麻辣醬汁燉煮一晚,等牛舌帶麻香有微微的辣,再夾入每日手工現做現蒸的刈包,因為費工費時,每日限量供應。
另一道「甜玉米湯」也是主廚花許多心思變化。將甜玉米脆片放在湯碗上方,上桌前撒上薄薄一層糖,再用噴槍烤,讓甜玉米脆片固定在碗上層,第二層甜玉米湯,最下層是鴨肝蒸蛋。享用前先把脆片敲破,三層攪在一起吃,不僅綜合鴨肝蒸蛋的腥味,也讓整碗湯鹹甜、滑嫩、酥脆,口感豐富。
電商跨足餐飲業的難題
李昱瑩說,在電商,瑪黑非常知道如何透過文字與圖片,讓消費者看完商品介紹後心動立刻下單,但餐廳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假設一位網紅或美食評論家寫食記,不管他照片拍得多美、菜餚形容得多好吃,只要你沒吃過,就是無法想像它真實的味道。即便瑪黑現在推出的每道菜可以很自信地推薦給每個人,但客人會不會因為看了媒體報導或某人推薦就走進餐廳用餐,尚是未知數。
洪鈺婷說,有時明知道餐廳的食材成本過高,降20%就能開始獲利,但還是想嘗試以「不降低食材成本」的營運方式讓餐廳賺錢。例如提高酒類的銷售、降低店租、減少雜項支出等,「把省下來的成本維持好食材。」
被CP值耽誤的台灣
洪鈺婷說,餐廳對瑪黑來說是加分的物件。等餐酒館營運更穩定,瑪黑才有開分店的計畫。
洪鈺婷觀察,這些年不管是餐飲業或電商,都被CP值這幾個字困住了。若消費者過於追求CP值,導致很多餐廳朝向這個方向走、只有高CP值的餐廳能存活下來,那麼未來想吃好食物、去品質好的餐廳,選擇就會變少。
電商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果消費者不去思考創作人背後的設計理念、花了多少心血建立品牌,那麼消費產業最後面臨的慘況是愈來愈少人願意為大家做細心費工的事,「這是大家不樂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