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祖先留下來300年的農耕家業,頂著英國牛津大學電子材料碩士光環,運用高知識密集度的經營策略,希望在淡水離大屯溪出海口不到兩公里、酷似法國布列塔尼或義大利托斯卡納環境的農地,在地生產歐洲有機生菜,提供台灣餐廳、消費者。
陳韋宇站在祖厝德安居三個大字牌匾下,笑得很燦爛;但六年下來,他試圖在祖先留下來的「舊瓶」裡注入現代觀念的「新酒」,這條陳韋宇自己形容為「任性」的青年返鄉務農之路,滋味卻有些苦澀。
德安居農場主人陳韋宇的學院訓練讓他將務農當學問在做。他蒐集德安居所在地淡水的各種環境、氣候資料文獻,並結合家族幾個世紀在此地務農留下的關於地形、微氣候,甚至蟲害的經驗,比對歐洲生菜品項及栽種方式的資料,選擇最有利者種植。
台灣餐飲業日益國際化,在海外習藝學成的主廚返台大展伸手、不少外籍主廚好手也落腳台灣,加上米其林指南來台評鑑,台灣客人開始關注國際餐飲趨勢潮流,餐廳主廚也將大量的「外籍食材」介紹進台灣市場:櫛瓜、芝麻葉、冰花、菊苣、朝鮮薊……逐漸為台灣民眾熟悉,給了陳韋宇這位「智慧型青農」的切入契機。
他決定種歐洲蔬菜的原因,是由於淡水在台灣的緯度高且近海,終年溼冷的時間長,近似歐洲。以萵苣為例,近海溼氣重,可讓萵苣更脆;而海風中的鹽分,可增添萵苣的甜。
種出歐洲主廚的家鄉味
「剛開始,有些台灣主廚覺得我們的芝麻葉味道太重。」陳韋宇說,反而是來自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主廚覺得德安居農場的生菜就是他們的「家鄉味」。
陳韋宇解釋,台灣主廚會覺得「味道要比較淡才對」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常接觸到的芝麻葉是用比較便宜的種子在台灣種成,也可能是因為水耕栽植。而德安居能種出「原味」,陳韋宇說,關鍵在他「直接鎖定種子學名」。
德安居農場能種出好食材的三個關鍵:
一、德國培養土。
二、植物性肥料。
三、義大利有機種子。
直購歐洲種子 精確到學名
直接跟歐洲種子公司買種子,而不透過種子貿易商,也是陳韋宇種出好食材的關鍵。直接跟歐洲種子公司接觸,門檻很高,陳韋宇透過在台灣認識的義大利籍主廚介紹,才獲得法國、義大利等種子公司信賴,願意供貨。
少了一層貿易商的限制,陳韋宇能直接拿到品質最好、最適合淡水環境種植的歐洲植物種子,他的精準度甚至直接「鎖定種子學名採購」,其中所需對植物的研究,往往連種子貿易商都辦不到。
但自行引進種子,一些檢疫相關的流程、手續,陳韋宇不諱言也付出了相當高的「學費」:無論是成本還是時間精力。
「但對主廚而言,淡水德安居供應的歐洲生菜,絕對比從歐洲進口好。」陳韋宇解釋,同樣品種的生菜若從歐洲空運來台,運輸時間大約一到兩天,經過檢疫可能要三天,之後才能送到各餐廳;隨著時間流逝,生菜無論味道還是新鮮度都大打折扣。
相較之下,德安居主要供貨台北到竹北一帶的餐飲市場,從農場所在地淡水送到各餐廳,食材新鮮度可保持最佳狀態。
陳韋宇也分析,從歐洲空運蔬菜來台,運輸、檢疫、報關都是不小的成本,同品項蔬菜,在衡量市場對價格的接受度後,進口商不太可能引進高品質的昂貴品種。德安居直接在台灣以歐洲種子種高品質的歐洲蔬菜,不但做出市場差異,競爭優勢也因而凸顯。
打造有機沙拉自然園區
但自行進口種子的壓力,是一次至少要採購50公斤左右,若以通常發芽率四成計算,也還有20公斤的種子,需要在生命周期約5年內種完,對規模不大的農場來說很吃力。因此,陳韋宇讓附近的青農也搭他的單採購歐洲高品質種子,並教他們種植,希望協助青農復耕,也希望在淡水一帶進行「區域型食材整合」。
今年德安居提出「有機沙拉自然園區」的概念,希望結合北海岸有機(善)農場,增加更多元歐洲有機根莖類蔬菜的在地種植。
「我有好的想法、也有通路以及需求,但我不敢接單。」德安居農場的客戶,米其林餐廳跟一般西餐廳都有,也少量提供一般家庭客戶,「但我沒有人。」農業缺工這個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無法避免的農業困境,縱使陳韋宇有再好的點子、再精明的研究頭腦、再熟練的國際種子貿易、檢疫經驗,都沒有辦法克服。
徒有高品質的種子品項、適合的栽種環境,沒有人種也是枉然。
缺工 有單不敢接
今年四月,北台灣已經開始有夏季的炙烈陽光,陳韋宇打開農場灑水閥降溫。農場參觀者問:「為什麼不裝溫度感應自動灑水裝置?」陳韋宇笑說:「我本人就是感應器。」人力不夠,很難墾出大規模田地進行自動化。德安居農場目前還是陳韋宇獨挑大梁,校長兼撞鐘。
「我可以理解年輕人為什麼不想務農。」陳韋宇很坦白說出他看到的問題:台灣年輕人是否願意做農務這樣的體力活?他們的技術夠好嗎?台灣農務收入是否高到付得起吸引年輕人進入農業的薪水期望?單純務農,而不自己當老闆,對於年輕人的履歷根本不會加分。
農業移工會是一個選項嗎?陳韋宇打開手機給我看他與農業公部門主管的對話。陳韋宇大聲疾呼、頻繁遊說,但這不僅關乎台灣農業政策,更與台灣勞動政策中,攸關本國人民工作權的敏感議題,顯然不是這麼容易撼動。
為台灣餐盤 交出漂亮成績單
「繼續做下去,是為了還農機的貸款啦!」我很想把陳韋宇這句話當作幽默的自我解嘲,但他的眼神相當認真。
陳韋宇對於農場的事業還是很拚、很有幹勁與想法,希望將歐洲生菜品項種多一點,滿足客戶在德安居農場就能買齊所需的各種生菜、香草、食用花;也聊著哪間米其林星級餐廳開始採用自家的生菜、日本主廚特地飛一趟德安居找食材。但他仍難掩在台灣農業缺工、農村勞動力斷層等大環境不利條件下,自己年紀漸長體力有限,以及六年來為了理想幾乎沒有品質的家庭生活,造成的無力與疲憊。
「如果時間能倒轉,重新做決定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創業,但應該不會選擇農業。」雖然陳韋宇有時會這樣思考,但他還是認為,頭既然洗下去了,還是要努力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台灣的農業,德安居農場雖具特色、利基,但辛苦和困境與其他農業型態並無二致。若少了德安居農場這塊地景,台灣精緻餐飲餐盤裡的滋味,應該會乏味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