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遷台的國民政府,因為獲得美國援助的關係,開始進口大量麵粉,加上中國東北軍眷移民的習慣,開啟了小麥製品的飲食之路。但其實在二戰之前,沿襲日本飲食的主流文化,加上新莊的農產特色,在地人多數還是以米食為主,也衍生出不少相關產業。
昔日北台灣米倉 新莊米食文化
像是新莊老街處於大漢橋與新海橋之間的範圍,俗稱八保至九保,這段路上有別於慈祐宮附近的商圈型態,在古早時期更多的是食品加工業與製造業。另外,偷偷地告訴你,知名的板橋林家於清代發跡的起家厝便坐落於此,更因為開設過鹽倉與米倉,自恆毅中學到新海橋下的舊地名就被稱為「鹽館田寮」喔!
如果你搭乘環狀線捷運從「頭前庄站」走來,位於廟宇「保元宮」前方的新莊路,就是古早時期新莊老街的最末端。往西約二百公尺,便會看到「阿瑞官粿店」的招牌及陣陣米炊香。「阿瑞官粿店」目前是老街上唯一的傳統米食點心店,其清代祖先從福建搬到台灣淡水,後來定居於新莊,開始製作並銷售福建糕點。因為創始人名叫蘇瑞,所以當地人都稱她為阿瑞嫂,而「官」即是嫂子的意思,故名為「阿瑞官」。
阿瑞官的產品堅持不含防腐劑,全部當日手工製作,就算在平日時間生意也是絡繹不絕,許多熟客一買就是好幾袋。他們第一代的主力產品是以發粿起家,而後每代接班人也都會開創屬於自己的新產品:像是第二代以碗粿聞名,第三代擅長做紅龜粿,第四代又研發出包著芋角、肉丁與金鉤蝦的芋粿巧。如今第五代接班人更著重養生觀念,研發出南瓜粿等獨特產品,繼續延續百年傳統的好味道。阿瑞官不僅是新莊廟街的美食代表,更可說是台灣小吃的改良先驅。
在阿瑞官買到了米粿與芋頭巧之後,繼續行走新莊路上約三百公尺,就在國定古蹟「廣福宮」客家廟宇旁邊,你會發現騎樓內、相當低調的店面—「翁裕美商行」。
新莊傳承四代麥芽糖 遵循古法製作
「翁裕美商行」是新莊老街僅存的「麥芽糖」生產廠家,從清代(1901年)開設至今。從日治時期開始,新莊老街便是北台灣最主要的麥芽糖製造地,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民國四十幾年間,據登記資料就有十二間麥芽糖廠。後來因為成本較低的國外果糖引進,以及北部地價上揚,中南部麥芽糖工廠也相繼設立,使得新莊廠家有的選擇停產、有的結束營業,或是轉而經營果糖相關的新興產業。
在早時糖份取得不易的時代,麥芽糖以古法經米麥發酵糖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甜味來源;而且經過酵素轉換,是非常天然的營養攝取來源,熱量只有蔗糖的三分之一,是取代蔗糖的最佳選擇。加上製作麥芽糖時會產生殘餘物:米麥渣,所以當年廠家的周遭街坊也會飼養豬隻,既能消耗米麥渣避免浪費,又能降低飼料成本、增加收入,真的是既方便又環保。
如今多數年輕世代沒有嘗過麥芽糖的滋味,建議到「翁裕美商行」一定要買罐回家,可以用餅乾夾著吃,不甜膩也不黏牙,也能加入滷肉或潤喉養聲,保證能深深感受米食文化的悠久歷史,絕對是來到新莊老街必吃的傳統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