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美味,不單單是指對食物味道的想念,更是一份蘊藏在記憶深處的感動,一但被觸碰,那懷念的人事物、兒時的點點滴滴,以及成長的回憶,都會一一從心底再度湧現,就如同日本作家森下典子所述:「吃一口就會回想起生命中的過往歲月,以及那些隨著世代更迭的美味記憶。」在台灣,就有人為了追尋生命中的記憶,毅然放棄高薪工作,開了一間美國南方料理餐廳──「紐澳良小廚」,對老闆Tony陳桐陵、April姜明萱夫婦來說,這間餐廳不僅滿足他們對紐澳良的想念,更是逐夢的起點。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象山的山腳處,隱藏著一間全台少見的紐澳良餐廳,店內牆面以橘白二色塗飾,在燈光照射下,呈現出充滿金黃暖陽的美南氛圍,戶外美景則透過大片落地窗盡覽眼底,是一處能讓人輕鬆用餐及休憩的地方。菜單上列著一道道紐澳良特色料理:海鮮濃湯飯(Gumbo)、楓糖鬆餅炸雞、焦黑魚(Blackened Fish)……,這些料理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或許很陌生,甚至連名稱都沒聽過,但對Tony夫婦來說,這些美食是紐澳良的味道,裡面蘊藏著共同的留學回憶、文化體驗和生活點滴,為了擁抱這一份對紐澳良的想念,他們開了這家「紐澳良小廚」(NOLA Kitchen),將懷念的味道予以實體化。
滿足味蕾和夢想的小廚
回想起當年的留學生涯,Tony說,為了一圓留學夢,他和太太二人於2001年前往美國攻讀碩士學位,由於當年經濟並不富裕,考慮美國東西岸生活費用高、北方又很寒冷,因此選擇美國南方的紐澳良留學。紐澳良為路易斯安那州最大城市,這裡沒有太多華人,是一個能讓他們深度體驗美國生活和文化的地方。Tony表示,早期紐澳良是法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老一輩的人目前仍說法語,並保有特別的飲食習慣,因此在紐澳良料理中,常常可以發現法國及西班牙菜的影子,再搭配當地生產的各式食材,如海鮮、稻米、地瓜等,以及多種濃郁的辛香料,逐漸演變成美國南方菜的特色,其中又以Gumbo最具代表。
Tony說,在紐澳良當窮學生時,最常吃的菜就是Gumbo濃湯,每個紐澳良媽媽都會做的一道家常菜,是最道地的美國南方料理,裡面的配料非常豐富,先將大量的海鮮、肉類和蔬菜一同熬煮,再加入微辣的辛香料提味,口感濃郁且份量十足,可以佐麵包沾湯一起入口,或在Gumbo裡加一點長米煮成濃湯飯,由於極富營養且容易飽足,因此對當地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道家庭料理。Tony回憶說,當年他們夫妻倆不論去朋友家、上教會,或去參加party,餐桌上都會吃到這道菜,因此Gumbo的美味至今仍揮之不去,一直藏在記憶深處。
2004年Tony夫婦學成歸國並順利找到工作,Tony在保險公司當精算師,太太April則在外商公司上班,職場生活忙碌而充實,之所以促使他們放棄高薪工作、開了這家「紐澳良小廚」,緣由要從一趟花蓮之旅說起。Tony說,2012年夏天,他在朋友的臉書上看到一篇花蓮遊記,其中一張照片緊緊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是一道紐澳良料理、他最熟悉的Gumbo濃湯。這篇文章喚起了Tony對紐澳良的所有回憶和感動,為了重溫當年印象中的味道,遂和太太二人驅車前往花蓮,尋找朋友臉書中的美食餐廳,然而遺憾的是,那家餐廳早已歇業多時。Tony回想起當時說道,當天二人帶著失望的心情回到台北,但想吃的念頭像大樹紮根似的一直盤踞在腦海,內心的衝動讓他決定自己捲袖下廚,把記憶中的Gumbo美味親手做出來。
Tony表示,Gumbo並不難煮,但是辛香料在國內不好找,於是特地託朋友從紐澳良寄回台灣,等所有材料和配料都準備齊全後,一道思念許久的美味Gumbo終於完成,他和太太二人品嚐後都覺得好滿足,心裡想著:這就是紐澳良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Tony說,紐澳良是美國美食之都,是深具文化的菜系,也相當符合亞洲人的味蕾,但國內消費者卻對紐澳良料理相當陌生,讓他們覺得非常可惜。Tony說,在此想法催生下,讓他決定自己開一家紐澳良餐廳,不僅滿足自己對紐澳良的想念,也讓消費者不必遠赴美國,就能吃到道地的紐澳良料理。
重現記憶中的美味料理
2012年12月「紐澳良小廚」正式開幕,菜單上自然少不了「紐澳良濃湯飯」。Tony介紹說,Gumbo是一道甚具特色的料理,濃湯中放入大量的蔬菜及海鮮,加上秋葵、西芹、洋葱、青椒、紅椒粉等多種香辛料,再經長時間熬煮而成,是一道非常經典的家常濃湯。早期美國南方生活貧困,這種料多、烹煮方便又有飽足感的燉湯,總會出現在各家餐桌上,當地人習慣將Gumbo加入米飯成為濃湯飯,大夥兒拿著馬克杯裝著Gumbo,隨性坐在草地上、臺階上與親友們邊吃邊聊,是當地人共有的回憶。Tony表示,「紐澳良小廚」的Gumbo濃湯保有紐澳良道地的風味,但在飯量上略增一些,以配合國人愛吃米飯的用餐習慣。
「楓糖鬆餅炸雞」則是太太April特別推薦的一道料理。她表示,「鬆餅加炸雞」的組合在紐澳良推出後,不僅廣受消費者歡迎,更迅速席捲紐約、舊金山等城市,很多人初次看到鬆餅加炸雞的組合時,心中都會出現疑問:鹹、甜放在一起會好吃嗎?但實際品嚐後,大部份的客人都為之驚豔,沒想到鹹甜交融的滋味竟如此搭配。April介紹說,「紐澳良小廚」的鬆餅是現點現做,口感鬆軟並帶有奶香,搭配的炸雞則使用台灣自產雞肉,外皮炸至金黃酥脆、肉質仍保有多汁軟嫩的口感,再淋上楓糖糖漿,單獨吃或和鬆餅一起入口,都有滿滿的好味道。April笑道,鹹甜共食其實非常好吃、更有層次感,很多客人都為了這道菜不斷回流,是店裡賣最好的料理之一。
Tony補充道,店裡的菜單也會在客人的建議下略做調整,例如「焦黑魚」這一道菜,原本沒有規劃在菜單中,但有位外國常客建議說,提到紐澳良菜就會想到「焦黑魚」,推薦他們一定要賣。Tony表示,原以為「紐澳良小廚」只單純滿足他們夫妻二人的回憶,沒想到也勾起客人記憶裡的懷念滋味,這種幸福很讓人感動,也因此把「焦黑魚」增列至菜單中。對於焦黑魚,Tony進一步說明,這一道菜是紐澳良名廚Paul Prudhomme所發明的肯瓊(Cajun)名菜,先將多利魚排以獨特的Cajun香料包覆,再放入鍋中以高溫煎煮,起鍋後表面的香料焦化成黑色,也因此稱之為「焦黑魚」。雖然看起來沒賣相,但是撥開焦黑的香料,魚肉卻白嫩柔軟,加上香辛料的提味,是一道極具特色的鮮味料理。
Tony說,當初在聘請師傅時其實遇到不少困難,最初曾和一位法國藍帶師傅合作,這位主廚的經驗非常豐富,但是對美國南方菜非常陌生,沒吃過紐澳良料理,在擬菜單時第一個就刪掉Tony夫婦最想賣的Gumbo,還強調台灣人不會接受這種食物,Tony笑著說,事實卻證明Gumbo是店裡賣最好的料理之一。目前「紐澳良小廚」共有六位師傅,分別負責備料和前場出餐等工作,近期還吸引不少美式餐廳大廚,如Hard Rock的前餐廳師傅加入團隊,透過這些師傅的豐富經驗及標準作業流程(SOP),讓每一道料理都能保有紐澳良的傳統味道和即有水準。Tony表示,只要有新菜推出,他們夫妻倆一定會試吃並給師傅建議,香辛料也完全從美國直接進口,並不時採納外國客人的建議,儘可能把紐澳良的味道完整呈現出來。
Tony表示,紐澳良是美國南方美食之都,很多料理都想規劃在菜單上,但礙於廚房很小無法準備太多食材,加上部分料理和餐廳的調性不同,所以刪了一半以上。Tony說,這家店的初始設定是「庶民美食」,每道菜的價位大約在300元上下,提供分量足夠、價錢合理的餐飲給消費者,他強調,這也是餐廳取名為「小廚」的原因,客人可以在這裡輕鬆用餐,不需要正經危坐,即使穿著短褲T恤、甚至在公園慢跑經過店門口,都可以進來喝杯咖啡、點份輕食休息一下,這就是紐澳良的精神:輕鬆、不拘束。
雖然很多人對紐澳良料理在台灣的前景不太看好,但Tony說,他覺得自己很幸運,選了一個非常適宜的地點開店。台北市信義區的住戶生活水平很高,大多具有豐富的國外旅遊或居住經驗,也有不少外國人居住在此區,例如外商公司主管、AIT人員……等,他們經過附近時都很訝異這裡竟然開了一間紐澳良餐廳,由於這些住戶對紐澳良料理都不陌生,接受度很高、消費能力也不錯,因此會不斷回流消費並介紹給朋友,靠著客人間口耳相傳,「紐澳良小廚」已逐漸站穩腳步,來店的人潮不斷湧現。Tony笑道,如果「紐澳良小廚」當初選在其他地方開店,可能不會那麼快就成功。
「紐澳良小廚」已在台北市闖出名號,今年一月更在新竹金山街上新開一間分店,讓桃竹苗的客人可以就近消費,不必再遠赴台北。Tony說,日後還規劃在台北、新竹各再增加一間庭園餐廳,有大面積的庭院就能製作南方燒烤料理,燒烤類也是美國南方家庭的常民美食,因此想找機會引進台灣。Tony表示,在擴點的同時,廚房空間及菜單內容都會再做調整,依據各餐廳的大小、性質和規模去規劃適合該店的菜色,讓每個地區的「紐澳良小廚」都有各自的特色料理。
Tony說,「紐澳良小廚」的菜單上看不到漢堡、Pizza,牛排也刻意不賣,因為他不想賣和大家一樣的東西,想做出自己獨有的特色。Tony夫婦最後表示,經營「紐澳良小廚」不僅讓自己懷念的美味重現台灣,也是給自己人生一個冒險機會,雖然開店之初難免會擔心成敗,放棄高薪工作對生活也會產生壓力,但看到客人喜愛紐澳良料理且接受度高,之前的辛苦和所經歷的一切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