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記憶中的美味,不單單是指對食物味道的想念,更是一份蘊藏在記憶深處的感動,一但被觸碰,那懷念的人事物、兒時的點點滴滴,以及成長的回憶,都會一一從心底再度湧現,就如同日本作家森下典子所述:「吃一口就會回想起生命中的過往歲月,以及那些隨著世代更迭的美味記憶。」在台灣,就有人為了追尋生命中的記憶,毅然放棄高薪工作,開了一間美國南方料理餐廳──「紐澳良小廚」,對老闆Tony陳桐陵、April姜明萱夫婦來說,這間餐廳不僅滿足他們對紐澳良的想念,更是逐夢的起點。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象山的山腳處,隱藏著一間全台少見的紐澳良餐廳,店內牆面以橘白二色塗飾,在燈光照射下,呈現出充滿金黃暖陽的美南氛圍,戶外美景則透過大片落地窗盡覽眼底,是一處能讓人輕鬆用餐及休憩的地方。菜單上列著一道道紐澳良特色料理:海鮮濃湯飯(Gumbo)、楓糖鬆餅炸雞、焦黑魚(Blackened Fish……,這些料理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或許很陌生,甚至連名稱都沒聽過,但對Tony夫婦來說,這些美食是紐澳良的味道,裡面蘊藏著共同的留學回憶、文化體驗和生活點滴,為了擁抱這一份對紐澳良的想念,他們開了這家「紐澳良小廚」(NOLA Kitchen),將懷念的味道予以實體化。

紐澳良小廚的老闆Tony陳桐陵、April姜明萱夫婦  

老闆Tony陳桐陵、April姜明萱夫婦

滿足味蕾和夢想的小廚

 回想起當年的留學生涯,Tony說,為了一圓留學夢,他和太太二人於2001年前往美國攻讀碩士學位,由於當年經濟並不富裕,考慮美國東西岸生活費用高、北方又很寒冷,因此選擇美國南方的紐澳良留學。紐澳良為路易斯安那州最大城市,這裡沒有太多華人,是一個能讓他們深度體驗美國生活和文化的地方。Tony表示,早期紐澳良是法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老一輩的人目前仍說法語,並保有特別的飲食習慣,因此在紐澳良料理中,常常可以發現法國及西班牙菜的影子,再搭配當地生產的各式食材,如海鮮、稻米、地瓜等,以及多種濃郁的辛香料,逐漸演變成美國南方菜的特色,其中又以Gumbo最具代表。

  Tony說,在紐澳良當窮學生時,最常吃的菜就是Gumbo濃湯,每個紐澳良媽媽都會做的一道家常菜,是最道地的美國南方料理,裡面的配料非常豐富,先將大量的海鮮、肉類和蔬菜一同熬煮,再加入微辣的辛香料提味,口感濃郁且份量十足,可以佐麵包沾湯一起入口,或在Gumbo裡加一點長米煮成濃湯飯,由於極富營養且容易飽足,因此對當地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道家庭料理。Tony回憶說,當年他們夫妻倆不論去朋友家、上教會,或去參加party,餐桌上都會吃到這道菜,因此Gumbo的美味至今仍揮之不去,一直藏在記憶深處。

2004Tony夫婦學成歸國並順利找到工作,Tony在保險公司當精算師,太太April則在外商公司上班,職場生活忙碌而充實,之所以促使他們放棄高薪工作、開了這家「紐澳良小廚」,緣由要從一趟花蓮之旅說起。Tony說,2012年夏天,他在朋友的臉書上看到一篇花蓮遊記,其中一張照片緊緊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是一道紐澳良料理、他最熟悉的Gumbo濃湯。這篇文章喚起了Tony對紐澳良的所有回憶和感動,為了重溫當年印象中的味道,遂和太太二人驅車前往花蓮,尋找朋友臉書中的美食餐廳,然而遺憾的是,那家餐廳早已歇業多時。Tony回想起當時說道,當天二人帶著失望的心情回到台北,但想吃的念頭像大樹紮根似的一直盤踞在腦海,內心的衝動讓他決定自己捲袖下廚,把記憶中的Gumbo美味親手做出來。

 Tony表示,Gumbo並不難煮,但是辛香料在國內不好找,於是特地託朋友從紐澳良寄回台灣,等所有材料和配料都準備齊全後,一道思念許久的美味Gumbo終於完成,他和太太二人品嚐後都覺得好滿足,心裡想著:這就是紐澳良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Tony說,紐澳良是美國美食之都,是深具文化的菜系,也相當符合亞洲人的味蕾,但國內消費者卻對紐澳良料理相當陌生,讓他們覺得非常可惜。Tony說,在此想法催生下,讓他決定自己開一家紐澳良餐廳,不僅滿足自己對紐澳良的想念,也讓消費者不必遠赴美國,就能吃到道地的紐澳良料理。

紐澳良小廚的焦黑魚  

焦黑魚

重現記憶中的美味料理

 

        2012年12月「紐澳良小廚」正式開幕,菜單上自然少不了「紐澳良濃湯飯」。Tony介紹說,Gumbo是一道甚具特色的料理,濃湯中放入大量的蔬菜及海鮮,加上秋葵、西芹、洋葱、青椒、紅椒粉等多種香辛料,再經長時間熬煮而成,是一道非常經典的家常濃湯。早期美國南方生活貧困,這種料多、烹煮方便又有飽足感的燉湯,總會出現在各家餐桌上,當地人習慣將Gumbo加入米飯成為濃湯飯,大夥兒拿著馬克杯裝著Gumbo,隨性坐在草地上、臺階上與親友們邊吃邊聊,是當地人共有的回憶。Tony表示,「紐澳良小廚」的Gumbo濃湯保有紐澳良道地的風味,但在飯量上略增一些,以配合國人愛吃米飯的用餐習慣。

「楓糖鬆餅炸雞」則是太太April特別推薦的一道料理。她表示,「鬆餅加炸雞」的組合在紐澳良推出後,不僅廣受消費者歡迎,更迅速席捲紐約、舊金山等城市,很多人初次看到鬆餅加炸雞的組合時,心中都會出現疑問:鹹、甜放在一起會好吃嗎?但實際品嚐後,大部份的客人都為之驚豔,沒想到鹹甜交融的滋味竟如此搭配。April介紹說,「紐澳良小廚」的鬆餅是現點現做,口感鬆軟並帶有奶香,搭配的炸雞則使用台灣自產雞肉,外皮炸至金黃酥脆、肉質仍保有多汁軟嫩的口感,再淋上楓糖糖漿,單獨吃或和鬆餅一起入口,都有滿滿的好味道。April笑道,鹹甜共食其實非常好吃、更有層次感,很多客人都為了這道菜不斷回流,是店裡賣最好的料理之一。

Tony補充道,店裡的菜單也會在客人的建議下略做調整,例如「焦黑魚」這一道菜,原本沒有規劃在菜單中,但有位外國常客建議說,提到紐澳良菜就會想到「焦黑魚」,推薦他們一定要賣。Tony表示,原以為「紐澳良小廚」只單純滿足他們夫妻二人的回憶,沒想到也勾起客人記憶裡的懷念滋味,這種幸福很讓人感動,也因此把「焦黑魚」增列至菜單中。對於焦黑魚,Tony進一步說明,這一道菜是紐澳良名廚Paul Prudhomme所發明的肯瓊(Cajun)名菜,先將多利魚排以獨特的Cajun香料包覆,再放入鍋中以高溫煎煮,起鍋後表面的香料焦化成黑色,也因此稱之為「焦黑魚」。雖然看起來沒賣相,但是撥開焦黑的香料,魚肉卻白嫩柔軟,加上香辛料的提味,是一道極具特色的鮮味料理。

Tony說,當初在聘請師傅時其實遇到不少困難,最初曾和一位法國藍帶師傅合作,這位主廚的經驗非常豐富,但是對美國南方菜非常陌生,沒吃過紐澳良料理,在擬菜單時第一個就刪掉Tony夫婦最想賣的Gumbo,還強調台灣人不會接受這種食物,Tony笑著說,事實卻證明Gumbo是店裡賣最好的料理之一。目前「紐澳良小廚」共有六位師傅,分別負責備料和前場出餐等工作,近期還吸引不少美式餐廳大廚,如Hard Rock的前餐廳師傅加入團隊,透過這些師傅的豐富經驗及標準作業流程(SOP),讓每一道料理都能保有紐澳良的傳統味道和即有水準。Tony表示,只要有新菜推出,他們夫妻倆一定會試吃並給師傅建議,香辛料也完全從美國直接進口,並不時採納外國客人的建議,儘可能把紐澳良的味道完整呈現出來。

紐澳良小廚的油炸綠番茄

油炸綠番茄

Tony表示,紐澳良是美國南方美食之都,很多料理都想規劃在菜單上,但礙於廚房很小無法準備太多食材,加上部分料理和餐廳的調性不同,所以刪了一半以上。Tony說,這家店的初始設定是「庶民美食」,每道菜的價位大約在300元上下,提供分量足夠、價錢合理的餐飲給消費者,他強調,這也是餐廳取名為「小廚」的原因,客人可以在這裡輕鬆用餐,不需要正經危坐,即使穿著短褲T恤、甚至在公園慢跑經過店門口,都可以進來喝杯咖啡、點份輕食休息一下,這就是紐澳良的精神:輕鬆、不拘束。

雖然很多人對紐澳良料理在台灣的前景不太看好,但Tony說,他覺得自己很幸運,選了一個非常適宜的地點開店。台北市信義區的住戶生活水平很高,大多具有豐富的國外旅遊或居住經驗,也有不少外國人居住在此區,例如外商公司主管、AIT人員……等,他們經過附近時都很訝異這裡竟然開了一間紐澳良餐廳,由於這些住戶對紐澳良料理都不陌生,接受度很高、消費能力也不錯,因此會不斷回流消費並介紹給朋友,靠著客人間口耳相傳,「紐澳良小廚」已逐漸站穩腳步,來店的人潮不斷湧現。Tony笑道,如果「紐澳良小廚」當初選在其他地方開店,可能不會那麼快就成功。

「紐澳良小廚」已在台北市闖出名號,今年一月更在新竹金山街上新開一間分店,讓桃竹苗的客人可以就近消費,不必再遠赴台北。Tony說,日後還規劃在台北、新竹各再增加一間庭園餐廳,有大面積的庭院就能製作南方燒烤料理,燒烤類也是美國南方家庭的常民美食,因此想找機會引進台灣。Tony表示,在擴點的同時,廚房空間及菜單內容都會再做調整,依據各餐廳的大小、性質和規模去規劃適合該店的菜色,讓每個地區的「紐澳良小廚」都有各自的特色料理。

Tony說,「紐澳良小廚」的菜單上看不到漢堡、Pizza,牛排也刻意不賣,因為他不想賣和大家一樣的東西,想做出自己獨有的特色。Tony夫婦最後表示,經營「紐澳良小廚」不僅讓自己懷念的美味重現台灣,也是給自己人生一個冒險機會,雖然開店之初難免會擔心成敗,放棄高薪工作對生活也會產生壓力,但看到客人喜愛紐澳良料理且接受度高,之前的辛苦和所經歷的一切都值得了。

 

在全球一些以美食知名的國家,都有所謂「療癒系菜式」,英文稱之為comfort food,有些華人譯者直接翻譯為「媽媽的手路菜」。也算「意譯」,因為很多「療癒系菜式」就是童年時候吃母親煮的菜,終生念念不忘,尤其人到中年,而此刻又不在母親身邊的遊子。

  台北市最近也出現一家很特別的療癒系「老台菜」餐廳:山海樓餐廳。
 
  山海樓餐廳業的投資人是「永豐餘造紙集團」家族的第三代、經營「齊民有機火鍋」打出餐飲名號的何奕佳。她成立這家餐廳,很大的動力,是為了實現父親、「永豐餘造紙集團」和「永豐金控集團」董事長何壽川的孝心,重現何家老祖母讓人發思古幽情的「手路菜」。
 

山海樓拼盤,內有甘蔗燻雞、人參豬心、鮑魚、三色蛋中卷、肝花、綑蹄

拼盤,內有甘蔗燻雞、人參豬心、鮑魚、三色蛋中卷、肝花、綑蹄

新式「老台菜」餐廳

  山海樓位在美麗的中山北路二段附近。中山北路是台北市的香榭麗舍大道,世界頂級時尚品牌:LV、Gucci、寶格麗等都選在此設立旗艦店,而在中山北路二段、南京東路的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附近,彎進五星級大倉久和飯店旁的巷弄內,就是開幕沒有多久,就已經引起很多話題的台菜餐廳:山海樓。
 
  這是一幢歷史建築,三層樓獨棟的洋房豪宅,熟悉中山北路舊時代日治殖民風情的人,應該知道,這裡就是舊稱五條通到九條通一帶,對老靈魂們而言,更都熟門熟路,了解這棟建築曾經是一位醫師私人府第的豪宅,在山海樓餐廳之前,也曾經是三板橋餐廳。
 
  半年前,這棟優雅的老宅,被何奕佳看中,接手經營,重新定位、發修、裝潢,完全變身為一個充滿吸引力的新式「老台菜」餐廳:山海樓餐廳。
 
  進入餐廳,裝潢有一種獨特的、距今七十年前日治時期的時尚標誌,窗簾、瓷磚的顏色、花樣,都經過考究、精選,符合舊日風華的神韻;建築格局也都盡量保留最原始的設計,連用餐時候搭配的音樂選播,都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
 
  山海樓一開始的市場定位,就是「老台菜」,要扣緊這「老」一字,功夫可下得很深。何奕佳企圖恢復「老店原貌」,而所謂「老店」,主要是兩家:近一個世紀前的台北大稻埕的知名餐廳:跨海去大陸聘請廣東、福建大廚的「江山樓」,和新北投地區「蓬萊系列餐廳」效法的原始老店:「蓬萊園」(聘請四川大廚)。
 
  既然標榜是新式「老台菜」餐廳,山海樓餐廳立誓要把老台菜的靈魂還原。為了恢復「原真」(authentic)的兩家大餐廳的「辦桌」菜色,何奕佳請教過台灣史專家莊永明(現在還定居大稻埕,莊家世居大稻埕,莊永明童年的鄰居就是【望春風】、【補破網】的作詞家,李臨秋先生)、台灣南部最新崛起的「辦桌菜」專家黃婉玲(電影【總鋪師】的顧問)等人,完整而真實地再現當時頂級餐廳的時代飲饌細節,重現那個時代所定義的「宴席菜」。
 
  因此,從建築的所有細節,都決定還原原始面貌。一位日本記者一進來,看到大門正對著樓梯,就興奮直說,這一定是日本人蓋的洋房,因為這是日本室內設計的習慣。
 
  一進入山海樓餐廳,就看到庭院裡,幾株老樹茄冬、老榕樹,被台北市文化局編號保護;另外,山海樓又栽種姑婆芋、筆筒樹、山蘇、君子蘭等本土植物,搭配得秀麗雅緻,翠綠動人。
 
  庭園除了因為文化局的保護老樹政策,完全不動幾株老樹之外,為了經營出「季節特色」的「旬之味」,配合四季菜單不同,本土植物也會更換。
 
  進入餐廳一樓,看到偌大魚缸,有澎湖空運來的海產,還活跳跳,也有從基隆漁港的「現撈」近海魚貨,這是台菜的海鮮料理的特色之一,山海樓保存著。
 
  這裡也是「無菜單料理」區,顧客可以現點海鮮讓師傅現做。清蒸的海鮮調味有點不同,一般海鮮餐廳可能就是醬油、魚露清蒸,山海樓這裡提供搭配「台味」的醃冬瓜的清蒸,味道獨特鮮美。
 
  搭配料理的飲料,是台灣本土的有機茶,南投鹿谷來的「凍頂烏龍」等各種好茶,也有台北本地的文山包種。另外,當然也可以搭配酒類、啤酒、紅酒都有。

山海樓室內重現百年前的江山樓風格

室內重現百年前的江山樓風格

保留台灣傳統的飲食文化

美食當前,很多顧客,可能第一時間沒有想到,這裡也是「文化場域」;因為山海樓餐廳,蘊含很多台灣本土的「文化符碼」。

台灣人愛吃,重視口腹享受,因此新興優質餐廳如雨後春筍,但是,像山海樓這樣在經營餐廳之餘,還抱持使命感的企業主可能並不多見。

從企業成立的使命說起。身為「永豐餘造紙集團」家族的第三代、經營「齊民有機火鍋」打出餐飲名號的何奕佳,原本堅守生機飲食,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為什麼要大張旗鼓投資老台菜餐廳?

原因是,她要保留台灣傳統的飲食文化。

對永豐餘何家而言,山海樓餐廳之所以緊扣「文化意義」,是有使命感的。話說從頭,發跡豐原、以造紙致富,如今又旁及金融(永豐金控集團)、餐飲各個生意性質差異很大的事業群,都算成功的企業,這相當不容易,除了企業主本身很努力投入之外,對何家而言,是台灣這塊土地,讓他們能安身立命,乃至開枝散葉,到目前影響力深遠,所以飲水思源,希望能努力保有真正的「台灣的味道」,以回報這塊土地。

所以,這裡的每一道菜,都有典故,除了上接幾代前的老台灣的豐富飲食文化之外,食材更強調新鮮、有機,烹飪更盡量採取「古法」,絕對無「人造香精、防腐劑」等最嚴格的健康把關。這些最高原則守住後,才想到經營的將本求利,因此,投資相當大。

例如,全餐廳所有樓層加起來不過九十六個座位,卻雇用了十三位廚師,加上其他外場的工作人員,人力資源的預算相當高。

不搶翻桌率,完全照該有的步驟做菜,人力比其他台菜餐廳多花三分之一,出來的菜色品質,當然不一樣。而且,對山海樓最自豪的知名招牌菜,都不厭其煩,即使做工繁複,做一次要四、五天,也絕對不打折。

以「捆蹄」這道菜為例,一隻豬蹄,只能提供十五份,但是要花五天的功夫。第一天,去骨,然後醃製三天,第五天才能上桌。還有杏仁豆腐這道甜點,師父要手不停用力攪拌一小時,絕對不加杏仁香精。相當費工。甘蔗雞,用真的甘蔗燻烤,雞肉使用的是放山雞,體型小、運動足,雞肉結實、有嚼勁。沒有肥肥的飼料雞的肥厚雞肉凍,吃起來清爽,雖不夠肥膩,但是更符合養生原則,且咀嚼之間,唇齒清香難忘。

當然有本土海產,而且是招牌的蚵仔(牡蠣)做的美味料理。台灣西海岸盛產的蚵仔,為了幫山海樓找可靠的供應商,何家父、子、孫三代,閤家親駕車下南部試口味,吃了幾天,終於挑到最合意的蚵仔供應商,然後設計出「山海樓蚵嗲」這一味。這味海產,是何家祖母(何壽川的母親)昔日最受歡迎的名菜之一:「蚵嗲」。內含三種蔬菜,非常有飽足感。

然而,除了完全依照家庭食譜炸出之外,還顧慮到顧客的胃納,因為傳統「蚵嗲」有拳頭那麼大,吃一個顧客就吃不下其他菜色了,因此山海樓特製的「蚵嗲」只剩一個魚丸這麼大,吃一個剛好。這小巧改良版本的「蚵嗲」香酥可口,營養豐富,讓人回味不已。

湯品也有奇招。傳統的台菜的「醒酒湯」,北部是「魷魚螺肉蒜湯」,南部則是「鹹蛋四寶湯」,山海樓斟酌試菜幾番斟酌,終於捨北部而就南部的「醒酒湯」。

山海樓醒酒名湯鹹蛋四寶湯

醒酒名湯鹹蛋四寶湯

為什麼?因為北部的食材不夠有機天然,螺肉都是用罐頭,這違反山海樓「絕對不用罐頭」的原則,首先就很為難;再者,傳統的「魷魚螺肉蒜湯」,食材有其淵源,食譜也不得亂竄改,何況在一百年前的台北大稻埕,罐頭是所謂「舶來品」,加罐頭螺肉煮湯,不只味道濃郁,且於請客的主人而言,是大大有面子,所以,山海樓若要出這道菜,似乎不宜亂創新。然則,罐頭?這卻大大違反今天的養生原則了。

於是,山海樓,去北取南。南部的醒酒名湯「鹹蛋四寶湯」,內有豬肚、排骨等鮮肉,最後上湯前的調味,堅持完全不加味精和鹽,只有打一個鹹蛋黃快速攪碎,這就有了鹹味。而且,此菜色用的鹹蛋完全採古法醃製的,打散之後,鹹香迷人,讓乳白的四寶湯,充滿令人饞涎欲滴的香氣。

發揚正統的台菜精神

山海樓開幕前,做足功課,知道所有各派台菜的典故,因此,若真要考試,師父們也會做電影【總鋪師】所標榜、炫耀的:「布袋雞」、「通心鰻」這些做工繁複的「傳說中」知名台菜,但是山海樓並不亦步亦趨,因為,何奕佳到後來,對於台菜淵源和歷史有深刻了解,累積研究和採訪耆老、名廚久了,也逐漸得到自己的「專業洞見」(insights):正統的台菜精神,其實是一種接近移民社會的「大熔爐」的概念,不必被誇大的傳說所拘泥。

所以,山海樓在開幕前,反覆試菜,徵求設定中的核心顧客的意見,發現:有些「名過於實」的菜式,若真的古法做出來,其結果反而會演變成:菜式賣相欠佳,口味也因為過度繁複料理,而嘗起來舌尖有奇怪味道,不符合當前台北食客喜愛的台菜標準。所以,何奕佳毅然決然放棄這少許幾道「傳說」。

至於,高級餐廳喜歡標榜的豪華昂貴的食材呢?以鮑魚為例,台灣人愛吃鮑魚,於是山海樓也提供台灣的鮑魚。但是鮑魚之外,山海樓的冷盤類,還有獨門的食材和做工,非常精彩。例如,第一道冷盤,鮑魚旁卻搭配甘蔗雞、豬心切片,還有「三色蛋中卷」,近十種豐富可口、做工精細的前菜,形成一道花色繽紛、色香味俱全、中吃又中看的冷盤。「人參豬心」是小時候身體比較虛的何奕佳,常吃的補品燉湯,充滿了回憶。

至於蔬菜水果,也都是精心挑選。蔬菜是何家在宜蘭的農場,早就在「齊民有機火鍋」長期供應顧客;水果也都是有機「契作水果」,無農藥的有機水果。甚至不自然的肥料,何奕佳也拒絕使用在果樹上,因此,她就曾經對記者說過,「太甜的柳丁是有問題的,問題就是出在不夠天然有機的肥料。」這樣的水果,也上不了山海樓的餐桌。

山海樓擺放著各式新鮮漁獲與蔬菜

各式新鮮漁獲與蔬菜

總而言之,山海樓餐廳,提供的不只是美味,還有健康,而企業經營使命:「保存台灣固有的飲食文化」更是百分之百落實。來這裡用餐,享受完整的「台灣經驗」,看百年前的大稻埕「江山樓」和北投的「蓬萊閣」,全身五個感官都徹底陶醉在台灣本土的優雅和豐富的文化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