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在臺灣糕餅發展史上,臺中是不能被忽視的重鎮,但是談到臺中糕餅界的代表,則不能不提「俊美食品」了。

 我長期投入民俗小吃調查,當中以臺中二階兩年計畫最為精細,成果也最豐碩,連續出版《臺中市飲食地圖》(2004)、《臺中飲食風華》(2006)二書,為大墩建構飲食文化,也為觀光提供珍貴的資源。

那時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多次踏查「俊美」,探索其奧秘,真誠叩訪李俊德夫婦,暢談俊美食品的夢想與抱負。這次為解讀俊美食品的奇蹟,我親自夜訪俊德、麗玉賢伉儷,他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透露不少有關俊美食品的秘密。

俊美的杏仁片

杏仁片

俊美的譜系

  李俊德(1951~)回憶說﹕「俊美食品是由我這一代創業,非傳承自上一代,不過,我仍在有形無形中受到父母的影響。」他的父親李炳樋(1910~1987),彰化福興人,日治昭和三年(1928),嘉農畢業後,返鄉擔任福興庄農業組合書記;昭和十八年(1943),擔任農業會理事兼事業部長;一九四九年,當選福興鄉第二屆鄉長,同時擔任農會常務理事;一九五一、一九五三年,連任彰化縣議會第一、二屆議員兼任彰化縣農會總幹事;一九五七年,榮任臺灣省農會監事。李老從政期間,抱持服務社會、造福人羣的理念,積極推展地方建設與教育,例如﹕重建大興國小校舍、創立西勢國小、協助鹿港中學成立、興建麥厝大橋、推廣農村副業如曬菜脯、綁掃帚與編織草袋等。公職退休後,經營華洋碾米廠,創業養殖鰻魚,業績蒸蒸日上。
 
  李老樂善好施,常濟貧恤困,是福興人尊敬的鄉賢。夫人李謝梅,番社人,賢慧持家,育有五男五女。李老曾告誡子女﹕「政治多風波,太陰險了,希望你們誠懇待人,投人其他事業。」不過,長子李華洋卻承繼其衣缽,走上政途,歷任福興鄉農會常務監事、彰化縣農會理事長、縣鰻魚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省鰻魚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一九八七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並擔任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二子文深早逝;三子國榮從事針織廠;四子俊德(原名國楨);五子國平。
 
  李俊德從小耳濡目染,深受父母親的影響,父急公好義、母辛勤家務,加上忠厚傳家的思想。他父親經常說﹕「一塊(元)開(花)三、四角。」「少花一塊,就是賺兩塊。」用來告誡他們要節省、留餘。母親則透過一些諺語來教誨他們,例如﹕「越奸越巧越貧窮,奸奸巧巧天不從。」「做惡做毒,騎馬落矻。」他時常玩味這些話語所隱藏的訊息,並以之作為待人處事的箴言。

然而讓他銘心刻骨的是父親重覆的叮嚀﹕「不要參與政治!」一九七○年,他從彰化高商畢業,帶著校訓「誠實」兩字,踏上人生旅途。一九七四年,退伍,在臺北三重與嬸嬸李黃秀研合夥羅撒(ROSA)西點麵包。一九七六年,與老三合夥投資「俊美」針織有限公司。他白天經營外銷,夜晚支援羅撒,並認識會計呂麗玉小姐(1953~)。呂是嘉義中埔人,出身農家,大同商專畢業,由表姐介紹進入羅撒擔任會計。有天,她想到陽明山郊遊,人生地不熟,俊德自告奮勇,騎摩托車載她遊覽草山,之後,由嬸嬸促成好姻緣。一九七八年,他倆在雙方家長同意下結婚,四年得二子,長子宗憲(1980~)、次子宗祐(1982~)。一九八六年,他們一家四口落籍臺中大進街,選擇糕餅作為事業,正式成立「俊美食品」,經過三年的用心研發與克服廠設問題,終於在一九八九年,推出鳯梨酥與杏仁片,為巷弄平憑糕餅芬芳。俊德說﹕「這是開店主打的食品,也是優質的保證,更是俊美常勝軍。」

一、     俊美食品系列

俊美食品進駐大進街,成為原始店;歷經三年的研發,為配合開幕,正式推出鳯梨酥與杏仁片,以味道征服人,立即受到顧客的歡迎,俊德夫婦說﹕「食品新鮮,自製自銷。顧客呷好鬥相報,漸漸建立了口碑。」

俊美的鳯梨酥與杏仁片,名聞遐邇,不僅打造了金字招牌,也成為大墩糕餅的翹楚。鳯梨酥是非常民間性的糕餅,全省各地的百年老店都可看到它的身影,但俊德別出心裁,推陳出新,展現另一種形貌與風味。主要原料有﹕麵粉、奶油、白糖、麥芽糖、蛋、冬瓜與鳯梨。

「鳯梨」,臺語諧音「旺來」,象徵吉祥、好運道。俊美的鳯梨酥是俊德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其奧秘在於外形與內餡。有鑑於一般外形,或鬆散或過大,他一再嘗試,終於發明了大小適中,味道芳香、甜蜜,口感酥、軟的新款鳯梨酥,我曾稱讚說﹕「一塊鳯梨酥,甜蜜兩口。」至於內餡,他發現其關鍵在於香度與甜度。俊美特別選用臺南關廟生產的鳯梨,整顆去皮、打碎後加入冬瓜、白糖一起熬煮成醬。外皮包內餡,採用日本機器,一貫作業。鳯梨酥烘烤出爐時,溫度約在100。C,必須把它排列、冷卻後,才進行包裝。他強調鳯梨收割季節攸關鳯梨酥的好壞,「北風起,鳯梨酸。」這是多次試驗才找到的秘訣。他還特別說出他的發現—「一蛋二用」﹕蛋黃配鳯梨酥,蛋清配杏仁片。

杏仁片(Almond Cookie),是俊美的重要研發,可說是食品的小英雄。主要原料有﹕麵粉、奶油、蜂蜜、蛋、杏仁、糖。其口感輕脆,味道香甜,搭配茶、酒或咖啡,風味絕佳。

一九九一年,俊美又推出「松子酥」,由於松子仁既珍貴又特殊且適材適用,因此上市立刻獲得顧客的青睞,成為熱賣的產品。其主要原料有:麵粉、糖、酥油、松子仁、紅豆沙與麻糬。多層次的外皮含藏松子仁、紅豆沙與一層麻糬,口感香Q,咀嚼之際,齒頰留香,頓感酣暢的滿足。

一九八九年,俊美立足大進街,以優質的食品,為大墩糕餅文化開疆闢土,並逐漸建立俊美食品企業體。在食品譜系上,除了上述三種外,還有太陽餅、綠豆椪、喜餅(漢餅)、麻糬、手工餅乾、牛軋糖、沙其馬、狀元糕與憶圓餅。

一九九四年,俊美成立文心店,負責中秋與過年的伴手禮生產;一九九八年,成立大墩店,負責鳳梨酥;二○○六年,成立永春店,負責麻糬與憶圓餅;二○一一年,成立東興店,負責太陽餅、松子酥與喜餅;二○一二年,成立鹿港意樓店。

  六家連鎖店,硬體均屬獨棟,一樓門市,二樓以上為工廠,各自負責食品,分工合作,展現高效率的業績。長期以來,俊美糕餅系列已成為顧客享用或餽贈的甜點,不過其中有些仍與歲時節慶有密切的關係,例如:

一、  喜餅(漢餅):包括松子、蓮蓉、棗泥、鳳梨、素肉與綠豆等六種口味。這是俊美對傳統的一份堅持,嘗試從傳統開創出來的成果,其品質優良,風味醇厚,是顧客心目中的極品。

二、  中秋和春節的伴手禮:月餅內含六種口味,如喜餅;春節則有綜合禮盒或大御禮,傳遞溫馨的人情味。

三、  狀元糕:內含雪白油、糖粉、熟粉、糕仔粉、鹽、杏仁角、紅豆沙與天然紅麴,印模加上意樓月洞窗花紋,古色古香,更見創意;其口感綿密、香甜適度,也是天公生的最佳供品。

四、  日常生活糕餅,是指常民生活所需的甜點。這可包括俊美糕餅譜系中的任何產品,形式或單品項或綜合禮盒,配置靈活。

俊德老闆跟我透露四件事:一、鳳梨酥研發過程,本想取名「波羅蜜酥」,與夫人多次商量,最後還是名為「鳳梨酥」,以見其本色;二、松子酥研發成功,原想冠名「俊美酥」,幾經思索,終於名為「松子酥」,以顯示其本相;三、太陽餅為大墩特產,大多五入裝,他把外形改為大小適中,內餡香甜爽口,並首創單一入裝,方便顧客,深受讚賞;四、為鹿港意樓研發「憶圓餅」,二○○四年他購得鹿港中山路意樓,一方面敦請專家並以四年工期自費修復,成為臺灣歷史建築修復的新典範。一方面投入研發「憶圓餅」以慶賀「意樓」的落成。「憶圓餅」主要原料有:麵粉、奶油、糖與白鳳豆沙等。俊德老闆說:「白鳳豆,具有防癌功能,因此,憶圓餅算是健康食品。還有,它Q黏,品嚐的時候,不會像鳳梨酥,酥脆外皮掉了一地。」

俊美的鳳梨酥

鳳梨酥

經營理念

俊德老闆畢業於彰化高商,一生深受校訓-誠實-的影響。他個性木訥,誠懇待人,事事低調,謀定而後動。他參與羅撒西點麵包、投資俊美針織,誠實彷彿一棵幼苗在他內心扎根、生長、茁壯。一九八六年,與夫人呂麗玉決定到臺中經營糕餅事業,公司名之為「俊美食品」,多少意味著他們的念舊與再出發的期許。一切從零開始,經過三年的研發、實驗,等到品質穩定後才正式推出,可見其專業精神與認真態度。在東興店電梯口貼著一張俊美的經營理念是:誠信、品質、服務。

讓他與全體員工天天正視、時時反思。語彙簡單,理念清晰,但要確實執行恐怕要有一股力量來支撐,那就是恆心。他摘錄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的名言:「真正的偉大是單純,真正的智慧是坦誠,真正的力量是祥和。」加以註解;並恭錄證嚴上人的話:「甘願做,歡喜受。」來勉勵俊美人。

他把經營理念落實於俊美企業體,從員工、生產、品管、行銷,到服務,上下一致,始卒若環。俊美堅持「三不」的原則,即:「不打折,不發VIP卡,不做廣告。」他靦腆、素樸且堅毅地強調著。目前長子宗憲、媳婦賴怡均,與二子宗祐都以精算師或專業投入企業行列,在俊德夫婦的言、身、境教的帶領下,體會俊美的實業精神,期望開展嶄新的遠景。

結語

俊美食品的成功,是誠信、品質與服務三位一體所發揮的極致效果,毋寧也替傳統與創新提供一個範例。四十年來,俊德夫婦投入糕餅,既保存傳統口味,又努力於產業文化化,更專心為糕餅味道開疆闢土,其用心築夢,全力以赴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十多年來,俊美由一家成為六家的連鎖店,發展之神速,宛如食品界的奇蹟。尤其是鹿港歷史建築「意樓」的修復、再利用與憶圓餅的研發,更加可見俊美的文化抱負與事業企圖。我長期觀察俊美食品系列的顧客群,葷素兼有且老少咸宜,真是不可思議。「林教授,我們的食品是全素的啦!」俊德夫婦異口同聲地回答。原來麗玉長期吃素,深具環保意識,發願提供身體環保的糕餅,這個小願無心兌現大愛,教我情不自禁,拍案叫絕。

俊德老闆笑著說,「俊美」的負責人是太太。其實,在我看來,他是位創意無限的人,而麗玉是幕後推手;兩人齊心打造企業體,讓俊美更為輝煌。

 

「對味覺敏銳的人而,蘆筍、蕃茄、起司和肉的風味當中,有一種共同的獨特味道,超乎酸、甜、苦、鹹等滋味…」—池田菊苗博士(「鮮味」一詞的創始者)

尋找第五種味道

東京帝國大學的池田菊苗博士是一名化學家,他知道在許多美味食品裡存在一種獨特的風味。1908 年,他在鰹魚海帶湯裡發現, 自然形成的麩胺酸化合物便是這種風味的來源,因此發明了鮮味 (umami) 一詞來定義這種味道。五年後,Shintaro Kodama 發現乾柴魚片含有另一種鮮味成份: 核糖核苷酸IMP。2 1957 年,Akira Kuninaka 在香菇裡發現另一種鮮味成份:核糖核苷酸 GMP。3 最後,鮮味成為大家公認的第五種基本味道。

定義鮮味

鮮味一詞來自日文「umai」,這個字有兩個意思:

  1. 美味、好吃或鮮美
  2. 多汁、多肉或好味

這兩種字義都展現了鮮味不同層次的意含。我們該如何體驗鮮味?當我們吃下帶有鮮味的食物,舌上的味與口中的軟齶會與包括大腦的神經系統交互作用。鮮味會刺激這些層次的作用,創造出科學家所謂的「味覺快感」,或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美味!

味精

味精 (MSG) 也就是麩胺酸的鈉鹽,可以提昇鮮味濃度,池田菊苗博士於二十世紀初便取得這種食品添加劑的專利。今天人們不再從海帶湯裡萃取味精,而是利用類似製作優格、醋和葡萄酒的加工方式,將澱粉、甜菜、甘蔗或糖蜜發酵後製成。

充滿爭議的鮮味來源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味精已成為全球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物。大部分罐裝食品都含有某種可以讓食品鮮度更持久、外觀更可口、使用期效更長或更方便調理的添加物。

味精與 E 編碼系統

歐盟於 1984 年設計出一套用來辨識添加物的 E 編碼系統。這套系統也為澳洲、紐西蘭、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和以色列採用,並用以檢驗出口至北美洲的歐洲食品。部份消費者對於標示有 E 編碼的食品感到不太放心,認為可能導致神經失調症狀,例如過動、過敏和食物不耐受性,但這些說法都沒有確實的科學基礎。不過,有些消費者會盡量避免使用味精 (E621) 添加物。

恐懼

• 味精被認為是造成中國餐館症候群 (CRS) 的原因,症狀包括胸痛、潮紅、頭痛、麻痺或口腔四周灼熱等異常反應。

• 有些消費者宣稱對味精過敏,認為自己吃下這種添加物後,會發生上述症狀。

• 味精裡的成份「鈉」確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真相

• 味精是常見胺基酸 - 麩胺酸的鈉鹽,在蛋白質、多種食物和人體中都含有這種胺基酸。

• 國際科學衛生安全組織已針對純味精進行嚴格的評量研究。聯合國糧農組織 / 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 (JECFA) 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都已證實,在食物中添加適量味精不會影響健康。

• 過去三十年來,沒有一項研究能證實攝取味精會造成上述的異常反應。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