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義大利料理是僅次於日本料理,餐廳數第二多的異國料理,參考愛評網所登記的餐廳數量,光是台北就有近一千家的義大利菜餐廳,為何台灣如此風行義大利菜?義大利菜又是如何在此成長茁壯?目前在Fresh & Aged Italian Steak House擔任主廚的陳重光師傅以他在餐飲界近三十年的資歷,與我們分享義大利料理如何在台灣成長,並大致將義大利菜在台灣的發展分為早、中、現代三期。

台灣義式餐廳的領頭羊

  陳重光師傅說道,在十五年前,在台灣的義大利菜尚未如此蓬勃。實在很難想像,現在街頭林立的義大利餐廳,在1980年代時竟是寥寥可數,這時期較具有知名度與指標性的餐廳為同時於1985開業的來來飯店(現為喜來登飯店)的「披薩屋」與天母「大爺」義大利餐廳。「披薩屋」的前身為酒吧,但當時考量到來來飯店內共有三間酒吧,彼此競爭激烈,高層決定重新規劃這間位於地下室的空間,將披薩屋轉變為義式餐廳,主打家庭式的鄉村義大利菜,在1986年Pizza Hut登陸台灣時,非但不受影響反而提升了業績,陳重光師傅認為,「披薩屋」代表的不僅是台灣義式餐廳的領頭羊,它們製作披薩的技術更是日後許多人的學習對象。在「披薩屋」與「大爺」之後,緊接著政商名流時常光顧的紅廚與台灣企業所經營的嘉路倫餐廳相繼於1988、1989年開業,嘉路倫餐廳甚至發展成連鎖店,義大利菜逐漸起頭。

Fresh & Aged Italian Steak House擔任主廚的陳重光

陳重光師傅

飯店開枝散葉 國外連鎖餐廳跨海來台

  五星級飯店內的義大利餐廳為中期的先鋒隊,以台北遠東飯店馬可波羅餐廳、西華飯店TOSCANA,以及當時僅有晚餐時段的凱悅飯店(現為君悅飯店)的 ZIGA ZAGA較具代表性。除了飯店,坊間餐廳也當仁不讓,陳重光師傅特別提到,隱藏在台北巷弄的TUTTO BELLO,從1995年經營至今,由香港主廚領軍,餐點與飯店相比一點並不遜色。
 
  隨著飯店義大利餐廳漸漸增加,為提高能見度,飯店開始借助外國師傅的力量,將正統的義大利家鄉菜帶來台灣,並強調南義與北義在味道上的差別,廚房宛如一間小型練兵室,外國師傅與台灣師傅互相交流技術,並傳承技藝給年輕廚師,培養了不少後輩。這些徒子徒孫們其中一部分走出大飯店,陸續自立門戶,相較於飯店主推水牛起司番茄沙拉、小牛肉鮪魚醬等典型義大利特色菜,他們以平價義大利麵為號召,吸引年輕客層,帶起了平價義大利麵店的風潮,奶油起司培根麵、青醬義大利麵幾乎成為菜單的固定成員,算是義大利料理普及化的一個起始點。
 
  除了飯店與一般小餐廳,國內外連鎖義大利餐廳在台灣的義大利菜市場中佔有不小的版圖,尤其是國外連鎖餐飲來勢洶洶,日本的橄欖樹義大利麵餐廳(1991年)、古拉爵(2003年)、美國的卡邦義大利餐廳(1994年)接連來台駐點。在眾多連鎖店中,陳重光師傅特別向我們提到,風靡東京、由日本HUMAX企業所經營的「貝里尼」(Bellini Pasta),定位為義大利麵與披薩之專賣店。陳師傅表示,這「外來客」對台灣的義大利餐廳帶來不小的影響,「貝里尼」的義大利麵不似一般餐廳都放涼了再炒,而是現燙現炒,不只增加了出菜速度,相對地產出的量也大,可以從容地迎接顧客量大的用餐時段,在網路尚未發達、技術難以跨國快速交流的時代,「貝里尼」的烹調技術在台灣可是件創舉。

飯店出招 與平價餐飲做區隔

隨著平價義大利麵與連鎖餐飲兩股勢力的崛起,飯店實則面臨不小的壓力,當時在西華TOSCANA的陳重光師傅意識到這點,決定到美洲將「乾式熟成」(Dry Aging) 牛排的技術引進台灣,使用高級食材與排餐與平價義大利麵做區隔。「乾式熟成」是指將不加任何包裝的牛肉塊靜置於0℃、濕度50~85%熟成室中,利用牛肉本身的天然酵素及外在的微生物作用以增加牛肉的風味與嫩度。陳重光師傅提到,在義大利,肉品雖然不是主要料理,但在美國有很多義大利餐廳轉變為複合式餐廳,牛排反而成為消費主流。除了牛排,師傅將此技術應用到等其他豬、羊、鴨等肉類,甚至延伸到番茄與花椰菜等蔬菜,並與義大利麵做結合,以新穎的方式呈現料理。

陳重光製作的美國prime帶骨肋眼牛排

美國prime帶骨肋眼牛排

正統義大利料理成趨勢

現在義大利菜餐廳的熱潮仍未見減退的趨勢,但有與以往不同的新氣象開始嶄露頭角。幾名義大利料理的愛好者到義大利當地探訪學習,將道地的義大利滋味帶來台灣,他們各自專業於披薩或義大利麵單一品項,甚至獲得當地認證的肯定。擁有「Ospitalita' Italiana」認證的王嘉平主廚於台北開設「Solo Pasta」,義大利麵不再是以青醬、紅醬與白醬區分,而是追尋義大利當地的正統作法。另外,第一位拿到拿坡里披薩協會(AVPN)認證的謝宜榮「PIZZERIA OGGI」,強調店內販售的為正統的拿坡里與羅馬披薩,大部分的食材使用義大利生產製造,製作方法也需遵從正統拿坡里披薩的要求。陳重光師傅認為,他們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告訴消費者何為正統的義大利料理,保障高消費的市場。

義大利料理風靡全球,在全球已成為一門顯學,亞洲的日本與台灣尤其熱衷,陳重光師傅認為,「與法國料理相比,義大利料理因為用餐時較自在、隨興,不似法國料理拘謹,台灣人接受度相對較高。」這也是義大利菜在台灣流行的原因。但面對義大利餐廳四處林立,要如何才能從中脫穎而出,陳重光師傅強調,擁有新鮮的食材與相當烹調技術是必須,能創造自己的獨立風格,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才是邁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陳重光製作的雞肉澄清湯襯初生蛋

雞肉澄清湯襯初生蛋

什麼是Ospitalita' Italiana?

為了達到推廣義大利在地飲食文化、提升優質義大利餐廳的形象,以及連結傑出義大利餐廳的全球網絡三個目的,針對全球具有高品質的義大利餐廳所頒發的一項認證,台灣通過此認證的餐廳共有九家:Solo Pasta、K2小蝸牛、J-Ping Café、維多莉亞大酒店La Festa、Osteria by Angie等。

認證標準為:

1.餐廳內至少要有一位員工能熟諳義大利文。

2.不管是哪種品項,義大利的傳統菜餚不能低於50%。

3.餐廳提供的酒類中至少有30%具有歐盟PDO (受保護原產地名)或PGI(受保護地理標示)認證。

4餐廳僅能提供具有PDO 或PGI認證的初榨橄欖油。

5.主廚需具有能烹調義大利菜餚的認證資格、或在義大利當地的餐廳受訓至少半年、或具有三年以上烹調義大利菜餚的經驗。

餐飲消息

阿嬤手握著鍋鏟,不停地翻動鍋內已浸泡五小時的糯米,當米粒由白色轉成可喜的醬色飯粒時,翻攪地豈止只是糯米飯,還有她生於斯、長於斯的濃郁情感。深澳,距離瑞芳火車站僅有十分鐘車程,又名番仔澳,它的名氣不如瑞芳那樣響亮出名,只是恬靜地依偎在陡峭山勢旁,懷抱著廣闊無垠的蔚藍海水岸,任其風侵浪潑。

在地人 在地食

  廖招治阿嬤在這座小漁村生活已近九十年,是位傳統漁村婦女,早年為丈夫子女料理三餐、照顧生活起居;從童稚成為少女、再至嫁為人婦,始終離不開深澳。現今,她雖年至耄耋、身軀嬌小,但烹煮工夫仍不見衰退,對於海鮮料理自然是得心應手。招治嬤最拿手的菜餚便是小卷油飯及飛魚卵卷,作法古雅,只要新鮮食材及一份耐心,香噴噴的小卷油飯與酥脆的飛魚卵卷,也能成為頂級「饗」受。
 
  小卷,盛夏深澳的特色漁產,常見的料理手法是使用生薑或九層塔直接紅燒;也有以清蒸、水煮的方式,品嚐其鮮美的好滋味。而熱炒餐廳則會以「三杯」技巧,來料理成三杯小卷。小卷料理口味偏重,是很好的下酒菜。飛魚卵則有「海上黃金」之稱,飛魚之漁汛期為每年四月至七月,而產卵期約從四月的台灣北部外海開始,漁民利用飛魚將其卵產於海草的習性,以「放蓆取卵」方式來取得大量魚卵,不論涼拌或熱炒,均可製成許多不同的海鮮美味。
 
  招治嬤拿出她專屬的碩大黑色平底炒鍋,天福宮的姐妹淘笑言:「沒有這只平底鍋,阿嬤還不會煮飯哩!」大夥集合在天福宮的廚房內,熱鬧喧騰。天福宮是番仔澳的信仰中心,供奉漁民的守護神-媽姐,雖然建立僅二十多年,卻也成為當地村民經常聚會與活動的場地。每當廟會活動開始,就會號召這些婆婆媽媽們前來烹煮美味,烹調出足供幾百人食的饗宴。令人驚奇的是,廟內廚房竟如同普通家庭一樣狹仄,工作檯倚靠長形的壁邊,另一邊牆上掛著家用的抽油煙機,下方則放置瓦斯爐灶等。廚房兩頭都有門、窗,以利空氣流通,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料理過千人以上的餐點。一方不甚起眼的「灶腳」,一群愛好廚藝的婆婆媽媽、阿姨大嬸們,竟然有辦桌的「總舖師」實力。

媽祖的信徒愛料理

小卷油飯所準備的食材是長糯米,還有當地特色漁獲—小卷。為要縮短炒米時間,糯米要事先浸泡五小時以上,使米粒飽含水分;再準備香菇,豬肉、油蔥酥等提味、爆香的配料,重頭戲是切成絲狀的小卷。平底鍋放入油,加入肉絲、香菇絲等配料爆炒出香氣,再將浸泡好的糯米全數下鍋,不斷翻炒,約五分鐘後,轉成中火,再持續地翻動糯米與其他配料,直至米粒轉成淺淺醬色、生米成熟飯即可。這道油飯品嚐重點在於糯米經由不斷「翻炒」,其口感更有彈性,和一般蒸熟的油飯偏黏軟的口感極為不同。

期間,招治嬤不斷地翻炒著米粒,約三十分鐘的翻炒過程其實是很需要力氣的,一隻手大力翻炒著兩斤半的糯米,另一隻手則是握著鍋耳,握著鍋耳的手感受到鍋子傳來的熱燙溫度,阿嬤認真地翻動,不在意溫度升高,全心注視鍋內狀況,務使每粒米飯受熱與著色完全到位。當油飯炒成醬色後便可起鍋,但阿嬤叮囑:「起鍋的過程不要關瓦斯爐火,要保持穩定的溫度。」在天福宮內說起小卷油飯,人人豎起大拇指,富有口感的米飯與小卷相為搭配,鹹香入味。

訪談時,正值寒冬午后,海風吹得我們只能把衣服包裹更緊,而深澳的一群阿嬤和招治嬤在天福宮內四面通風的廚房,忙著準備進行下一道手路菜—飛魚卵捲。茡薺、洋蔥、紅蘿蔔以及豌豆與魚漿攪拌均勻後,繼而灑上大把的飛魚卵,再添些白糊椒粉、糖、香油調味,然後將這些饀料擱在豆腐衣上,包裹捲成長條狀,炸至金黃色。其實做法類似雞捲,但是饀料添加夏季盛產的飛魚卵,口感再升級。番仔澳人強調其為「飛魚卵捲」,以示與雞捲有所區別,是番仔澳人的驕傲。

阿嬤健朗的身影時常穿梭在天福宮內外,步履穩健的踩在自己成長的地方。目前兒孫們各自有成就與歸宿,生活重心幾乎圍繞在宮廟裡,每遇重大活動慶典,她常義不容辭地前來助陣,不僅用靈巧的雙手溫暖自家人,還有每一位村民、甚至是每個前來番仔澳的香客。

小卷油飯

小卷油飯

飛魚卵卷

飛魚卵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