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林家養生蔬菜羊肉火鍋20多年來一直都是吉林路與民權東路口的知名餐館。營業期間的晚餐時段,門口都停了一排三B名車,慕名前來的名人更是多的數不盡。但是毎年6月到9月初都會因為天氣炎熱而暫停營業,就好像學校放暑假一樣,想吃也只能等到暑假結束才會再開賣。嘴饞的欲望不會因為炎熱而降低、反而更加熾烈!

10年前的寒冬,一位退休高官邀約吃火鍋,到了吉林路327號。我並不愛台灣的火鍋,一直懷念在香港打邊爐的情趣。但仍配合老友赴約,因為我到得晚,整間店早已人聲鼎沸,一桌老友剛坐下,便大杯喝酒、大碗吃肉。

一口連皮帶肉的羊肉,令我驚訝這樣地方、這樣樸素的店,竟然有這樣可口的肉,喝了口湯、撈了些菜,聊著、吃著,不禁對這鍋羊肉蔬菜湯產生興趣,唐突問了主人,主人大聲說:「你沒吃過,太遜了!」菜心羊肉火鍋清新可口,菜心入口即化,加了蛤蜊提味的湯,更是滋味甜順、味道豐富。

我也不堪被酸,回説大哥請客吃好料,當然想知道更多廚藝巧妙。主人也只說:「好吃就是啦!」乾杯帶過。當晚酒過三巡丶鍋也吃了三鍋,賓主盡歡。

因為對美味無法割捨!我也找了機會自己來吃一鍋。這次沒喝酒,一個人慢慢吃、仔細看清楚這家店。羊肉是主菜,但除了我喜歡的菜心羊肉鍋外,還有因應季節不同而有不同的搭配,如:竹筍羊、菜頭羊、蒜頭羊、苦瓜羊丶薑絲羊、刈菜羊、蘆筍羊,跟著節令配搭出各種口味的羊肉鍋。去年的芋香冬瓜鍋,味道也很有特色,頗受客人歡迎,足以媲美菜心羊火鍋。

林茂松 林家養生蔬菜羊肉火鍋 牆面上的菜單

牆面上的菜單

在這家店吃兩人一鍋一種口味,要價900元。我一個人吃剛剛好,兩個人來通常忍不住加點一盤肉,要900元。許多顧客都説真的好吃,但是價格不斐。但對我而言,要花錢吃一客1000多元的牛排,我情願吃羊肉鍋,因為物有所值。

除了羊肉鍋外,鵝油麵線、菜脯蛋是最多客人加點的配菜,當然滷羊腳、羊踺、羊頭皮,炒羊肉、羊肝丶羊心、羊肚,都一併俱全。

林家的羊是挑閹割過的本土肥羊,價格要比一般羊肉高出許多,看到店𥚃海報大字標題寫出來,我還是好奇的找老闆林茂松聊聊、一探究竟,這鍋羊肉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配方。

不聊還好,一聊好失望!他說:「沒有什麼配方啦!就是用白開水煮的,什麼都不添加」。還說前面亞都麗緻大飯店、還有其他幾家餐廳的主廚,都來問過同樣問題,但老闆說:答案都一樣啦!真的沒有用什麼高湯、蝦粉調味,他們不相信,老闆曾經立刻煮給他們看,讓他們吃吃看、比較有什麼不一樣嗎?

林老闆說穿了,其實重點只有二個字:新鮮。肉是當天宰的、菜是今天摘的,再加上海鮮蛤蜊提味。再追問下去,羊是在好山好水的南投養的,而且是閹割的羊,羊肉沒有羶味。每天兩點在台北三峽宰殺好,送到吉林路廚房再加工、去掉肥油。傍晚五點開始賣、賣完為止。

林茂松 林家養生蔬菜羊肉火鍋 仔細挑選的菜心

仔細挑選的菜心

而且老闆堅持每天一定要賣光,情願不夠賣,晚來的客人吃不到,也絕對不留剩下的羊肉明天賣。只有今天的肉丶今天的菜,最新鮮、所以最好吃。這樣就是一鍋最好的羊肉蔬菜鍋,俘擄了多少老饕的嘴和心。

原本在彰化務農的林家,也對挑菜很嚴格,除了老闆親自到市場挑菜外,合作的農民都不用農藥種蔬菜。而且菜買回來都是自己挑、洗、切,完全自己控管。現在除了菜心羊外,芋香冬瓜也是他推薦的新口味。老闆說,單是挑菜心,就不能選到空心的、要選黑葉的,薑要子薑不要老薑,這些都是溫補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麵線拌的也是新鮮的鵝油、加少許蔴油。鵝油是前面鵝肉店每天現拿的。總而言之,全都用新鮮的食材就對啦!

也是因為堅持新鮮,老闆常常得罪客人,因為一天殺一隻羊,五月丶六月還有九月、十月都會賣到宵夜賣完。但天氣突然涼快時,7點多正是吃飯時間就賣光光,客人就會開駡,他也無可奈何。但明天多準備一隻羊又怕太多,賣不完又不准再賣就會賠錢。所以他最怕氣溫不定的日子,最好是冬天,備料比較好準備,但客人到林家排隊等候是一定的,排上兩小時更是稀鬆平常的事,經常發生排隊吵架的事情,多數是夫妻排太久起爭執,最後還是沒有取代方案、只好繼續排下去。

林家羊肉鍋冬天一天可以賣五隻羊,夏天賣不到一隻羊時,便停業放暑假,給員工半薪休息兩個多月,賠錢不做、有錢也不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老顧客永遠都能吃到最新鮮的肉和菜,但一盆羊肉要價900元,通常一個人就能吃3盆,所以愛吃的代價很高。

近年羊肉價格不斷上漲,老闆直說很難經營,因為一再反映成本漲價,很多人會吃不起了,所以再怎麼樣也要維持在千元以下,老闆說薄利多銷是唯一方法。再過七、八天,夏天結束,就是大啖美味羊肉的開始!

內容/摘自2015「餐飲生涯的角色轉換-從主廚到餐廳經營者」論壇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餐飲業,逐漸跳脫了傳統的型態,出現許多新的風潮與特色。尤其早期位居幕後的主廚,不論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展現自我的特色,開始跨出廚房,投身餐廳經營的其他場域,嘗試為自身的職場生涯尋求新方向。《料理‧台灣》雜誌此次特別邀請了三位擁有獨特風格餐廳的知名主廚,橄欖小館主廚兼負責人廖憶嘉(Maggie Liu)、Pizzeria Oggi創辦人謝宜榮、鹽之華餐飲集團廚藝總監兼總經理黎俞君,前來分享他們廚藝人生轉換跑道的特殊經驗,如何在兼顧自身專業的同時,成功地變身為餐廳經營者,進而拓展新的事業版圖。

張玉欣總編輯以介紹三位主廚為開場 廖憶嘉 Maggie Liu 謝宜榮 黎俞君

張玉欣總編輯以介紹三位主廚為開場

從實戰中學習經驗

來自香港的Maggie,熱愛料理和旅行,遍嘗世界各地的美食與文化風情,在來台開設橄欖小館之前,曾經開了一家小咖啡館,由於她所做的料理深受客人肯定,甚至鼓勵她前往法國廚藝學校進修。到了法國,機緣巧遇之下卻在甜點店打工,學習製作各種甜點,將廚藝學校的事拋諸腦後;晚上在法國餐廳打工,假日則與房東太太一起做菜,交換食譜。看似毫無章法,卻在不知不覺中體驗了法式飲食文化的精神,為開設法式餐廳奠下良好根基。然而,在1999年來台成立橄欖小館之初,擔任主廚兼經營者,大小事一手包辦,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因為沒有經驗,仍經歷了一段摸索時期,走了很多寃枉路。就這麼邊做邊調整,讓她對經營餐飲事業有些特別的體悟。

擁有三家Pizzeria Oggi的謝宜榮創辦人,國中畢業就進任餐飲業工作,跟隨過許多外籍主廚學習,進而在飯店擔任西餐主廚。但行政主廚這個頭銜始終無法滿足他,內心一直懷抱著創業夢想,終究還是投身於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創業之初,甫退去飯店行政主廚的光環,顯得自信滿滿,加上媒體的報導,前幾個月也看似風光,讓他對自己的知名度深具信心。未料結果卻以失敗坐收,而且是先後二次。失敗的經驗固然令人難過,但他卻從中汲取了養分,作為再接再厲的本錢。

相形之下,來自台中鹽之華黎總經理的分享,則走較輕鬆爽朗的路線。三十多年前,黎總經理來台北當學徒學藝,她表示自己一直以來並沒有創業開店的企圖心,只是想待在廚房當個好廚師。不過二十多年前回到台中,由於一直以來學的是西餐,女廚師發展的機會又很有限,而當時台中又沒有什麼義大利餐廳,索性就和朋友合資開了一家餐廳,僅管還算成功,但因股東間意見不合而結束了。1997年成立PaPaMio義大利餐廳,剛開始同一個地區的同行都不看好,但她總能針對問題因應調整,跌破大家眼鏡。

僅管三位講者的廚藝生涯和創業經歷各不相同,也擁有不同的個人魅力,在現今風起雲湧的餐飲市場各擅勝場。相同的是,從創業的實際戰場中,他們總能迅速發現問題,進而快速應變,不論成敗與否,最後將這些經驗化為知識,成為創業成功的重要助力。

◎感性的廚師與理性的經營者

經營橄欖小館至今已經十六年的Maggie,對所謂「餐飲業」有不同的體悟。她說,餐飲業既是製造業,也是銷售業和服務業:廚房就像工廠,必須快速而精準地製造出產品;生產了好產品則必須透過良好的技巧銷售給顧客;接下來還要上菜服務顧客。她有一個「水桶定律」,一個水桶能裝多滿?能裝到最短的那個木片。美味、衛生、服務、氣氛、價格、裝潢、管理、行銷都是組成水桶不同的木片,任何一個部分運作不佳,都會出問題,餐廳的水準也就只會到那個程度。

因此,廚師得兼具感性與理性。Meggie認為,一般說來,廚師多半是感性的,因為喜歡創作、烹煮好吃的食物、喜歡與人分享美食。她引用了一位西方學者的說法:餐廳是情感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場所。人們會來餐廳用餐,往往是為了與親友慶祝某些特殊的事件,而餐廳的經營者和內外場服務人員也間接地參與了這個愉快的過程。

只不過,經營餐廳不是跑完就沒事的百米賽跑,而是永不間斷的現在進行式。  需要關注的事務繁多,不僅要確實控管成本,確保廚房與外場的運作順暢,合作無間,方能確保餐廳的營運。所以想要開餐廳,一定要有決心;而身為經營者,則要專心,每天要有迎接新挑戰的準備。

◎經營餐廳的基本成功要素

謝宜榮師傅則直指,一家店要成功,必須具備三元素:集客力、競爭力、持續力,那要如何讓自家餐廳具備這三要素呢,他歸納出下列幾個要點:

一、餐飲特色:一定要先想好要賣的商品、包括餐點、飲料,考慮個人專長及集客的宣傳力,尤其選定的產品要能與其他同類型商品有所區隔。如Pizzeria Oggi就以通過義大利拿坡里披薩協會(AVPN)的認證,突出於多如過江之鯽的窯烤披薩市場。而橄欖小館則以傳統法國料理的特色,有別於其他法式餐廳。黎俞君總經理則是看出了台中餐飲市場所欠缺的部分,進而藉之異軍突起。

二、價格定位:定位決定地位、價格會區分客人。台灣餐飲市場有個不好的狀況,太多人習慣打價格戰,造就了一個不會進步的市場。而為了做出道地的好吃披薩,他不願意在食材上做退讓,然而Oggi的披薩價格雖然比較高,但決不放棄製作好披薩的堅持,也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了優質披薩店的地位。

三、地點選擇及行銷:不是人多的地方就適合開餐廳,要了解人潮的組成結構,也要了解自身餐廳的定位和目標顧客群,來選擇開餐廳的地點。而同樣的餐廳分店位在不同區域,也要因應實際的客群和狀況,採取不同的行銷方式。

四、專業分工:有關餐廳所有設計,包含菜單、DM、logo、名片等等,都應該交由專業人士來操刀。最初開的餐廳,什麼都自己來,結果弄得不倫不類。術業有專攻,還是將心力用在自己專長的事物上,至於餐廳的相關設計裝潢等事,還是應該交給專業人士處理。

五、專心經營:以往創業開店時,兼課、演講、上媒體,覺得可以宣傳也可以多賺一點錢,什麼都會做。但後來發現心有餘而力不足,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業。所以現在,任何一家分店開幕初期,都會全心全意駐守餐廳,確保提供給顧客的產品和服務具備最佳品質。

謝宜榮主廚正在講解如何設計菜單

謝宜榮主廚正在講解如何設計菜單

◎永不停止的學習

三位講者的成功歷程或許不同,但有志一同的是強調不斷學習的重要。以Maggie來說,如今她身兼多種身分,有時也會受邀擔任講師授課,她說在準備的過程中,發現還有許多她不知道的理論和知識,自身反而因此而受惠更多。而已經具有飯店行政主廚資歷的謝師傅,為了要取得義大利拿坡里披薩協會(AVPN)的認證,仍要像個學徒般接受來自協會的義大利披薩師傅的訓練,只為了做出最符合標準的披薩。同時也要仔細研究各式窯烤爐的優劣,才能選擇出最佳、最有效率的窯烤爐。

由左至右分別為黎俞君主廚、謝宜榮主廚、張玉欣總編輯(中)、廖憶嘉(Maggie Liu) 主廚。

由左至右分別為黎俞君主廚、謝宜榮主廚、張玉欣總編輯(中)、廖憶嘉(Maggie Liu) 主廚。

而對黎總經理來說,感受最為深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說:行動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道路(Activity is the only road to Knowledge.)。1997年成立PaPaMio義大利餐廳之後二年,她前往英國的Bell College遊學加強英語能力,儘管已是餐廳負責人,又繼續前往北義北義I.C.I.F/Asti廚藝學校學做道地的義大利菜。之後開設專攻法國料理的鹽之華之前,有鑑於大家對所謂法國菜一知半解,故又前往法國學法文,進入當地餐飲學校學習,即使在台灣已經廚藝總監,仍和同學一起到當地餐廳實習,同時感受法國人的生活。而為了開西班牙餐廳,她也到了西班牙一段時間,認識所謂的「分子料理」。總之,不斷的給自己新的挑戰;她說:活到老,學到老;最近的任務是要考取侍酒師的資格。

其實,從三位講者的演講中可以發現,除此上述的種種努力之外,他們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分享。第一,分享給本地的其他產業。儘管主打的是西式風格料理風格,但他們也會與台灣本地的小農合作,一方面能取得最新鮮的食材,製作美味健康的料理,一方面也鼓勵了本地的農業。再者,他們也將成功的果實分享給員工,Pizzeria Oggi送員工前往日本、義大利等國進行培訓。鹽之華也會讓員工固定時間休假出國,遍嘗各國星級餐廳,以進行交流學習。人員流動向來是台灣餐飲業的一大問題,培養有向心力的員工,這不但能鞏固餐廳既有的人力結構,未來也將成為餐廳未來發展的基礎。

最終,一如Maggie在開始就說的:「我只是想做一件喜歡做,也做得來的工作。」經營餐廳並非一蹴可及,如今的風光,總是經歷了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挫折和辛苦才得以成就。唯有對料理的不滅熱情,才是最大的助力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