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大至飯店,小至超商,到處都有甜點的蹤影,台北市中心的ATT 4 FUN甚至有一整層的甜點王國,究竟甜點市場有多大的魅力,讓許多業者或有志於烘焙業的年輕人紛紛投入甜點業、成為甜點師傅。

目前在寒舍樂廚擔任西點部行政總廚的黃福壽師傅,入行超過35年,擔任不少國內外甜點比賽的評審,也曾帶著台灣團隊征戰各種國際賽事。在甜點界擁有豐富經驗的黃師傅,分享他所觀察到的台灣烘焙業發展趨勢與現況。

寒舍樂廚西點部行政總廚黃福壽師傅

寒舍樂廚西點部行政總廚黃福壽師傅

外來甜點打進台灣市場

台灣甜點市場以法式與日系甜點為主流,法式甜點流行的原因,黃福壽師傅認為,一來是法國美食原本就遠近馳名,尤其在米其林的加持下帶動了甜點業的興起,二來為當地有許多麵粉工會以及原料廠商(如巧克力、奶油)等龐大組織積極推動,加上許多廚師會至學校教導外國人學習法式甜點,因此許多人如果想學歐洲點心,往往第一個就會想到法國。

黃師傅還提到,法國有所謂的MOF (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中文譯為「法國最佳工藝大賽」,通過的人衣領上會有藍白紅三條線,代表對這領域擁有極高的專業度,MOF的領域包括了餐飲、建築、美容、服裝等,其中餐飲就細分為糕點、糖果、巧克力、冰淇淋等。黃師傅也回憶起2009年時,他帶領台灣代表隊參加「Asian Pastry Cup」,比賽的地點竟是在法國里昂的市政廳內,足見法國對甜點業的重視。

另一主流日系甜點並非指傳統的日式和菓子點心,而是以日本食材呈現的法式甜點。黃福壽師傅說道,日本剛發展法式甜點時,有所謂的「敲門師傅」,指的是背著行囊、遠赴法國知名的甜點店免費打工以學習甜點技術的人。日系甜點在食材運用上較接近東方人口味,所以台灣人接受度高。

寒舍樂廚 黃福壽師傅 栗子蒙布朗捲,黃師傅以對食材特性的了解,將甜味的栗子,搭配中性食材的卡士達,平衡了甜度。

栗子蒙布朗捲,黃師傅以對食材特性的了解,將甜味的栗子,搭配中性食材的卡士達,平衡了甜度。

但比起上述兩類,黃師傅較喜愛也較擅長奧地利的甜點,更曾在17年前遠赴奧地利實習,奧地利雖然與法國同屬歐洲,但它在美食推廣上不比法國積極,故鮮少人知。黃福壽師傅沉浸於奧地利甜點的原因在於,每一道甜點背後都有其典故,在用料上皆使用當地水果與農產品,展現濃濃的在地性。雖然台灣做奧地利甜點的人並不多,但是黃師傅認為是值得推廣的好味道。

除了外來的西式甜點,中式糕餅在台灣本土佔有一席之地。黃師傅表示,早期的主力為傳統的小糕餅店或麵包店,但近年來因消費者認為買知名品牌送禮才夠大方,加上小店難以打通銷路,開始逐漸式微,以生產應景食品為主,例如:綠豆椪、豆沙餅,取代他們的則是「王師傅」、「郭元益」等有多方通路的大品牌。

甜點經營模式多 各形各色

提到台灣陸續有許多人紛紛開設甜點專賣店的情形,黃師傅表示贊同,他認為,專賣店的特性為店主有自己的想法、產品有個人特色、店面不大但能與客人現場溝通,做客製化的服務。而連鎖店(如85度C),因為要求品質穩定,依照規劃方式與所在地點有兩種經營方式,一為前店後廠制,前面為實體店面,後面就是製造工廠;二為中央工廠制,如受限於門市空間,就會選擇先在中央工廠生產半成品,再送至店面。

飯店點心的消費量也不容小覷。曾在台北喜來登大飯店擔任點心房主廚的黃師傅表示,每個飯店的點心房功能差異大,要視餐廳數而定,而餐廳數又取決於房間數的多寡,房間數不多的小飯店所提供的量不多,設備較迷你,但像房間動輒五百間以上的喜來登大飯店、晶華酒店等,餐廳數多、點心房的規模就要大,飯店點心房是由整個團隊在運作,他們需要負責飯店所有餐廳的甜點,點心房主廚甚至需要考量餐廳主餐的內容來設計甜點,讓客人有完美的收尾。

而國外甜點品牌也來勢洶洶,舉凡法國百年老店「Paul」、米其林三星名廚Yannick Allléno的「SWEET TEA」,他們有固定的消費者、品牌知名度,以及既定的SOP。黃師傅認為,他們的出現對台灣品牌不是威脅,反而能帶動台灣烘焙業向上成長。

吳寶春效應掀起烘焙業熱潮?

從吳寶春2010年在世界盃麵包大師賽獲得歐式麵包組世界冠軍,到2014年拿下全球甜點大賽冠軍的85度C行政總廚陳立喆,台灣的烘焙師傅在國際上不斷地嶄露頭角。黃師傅表示,其實早期台灣烘焙業較封閉,鮮少參與國際賽事,直到「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董事長徐華強參考日、韓兩國的經驗,在2005年成立「台灣區烘焙競賽委員會」,負責推廣國內選拔賽,將台灣選手推到國際舞台上,讓世界看到台灣烘焙業,而吳寶春正是最佳的例子。在媒體爭相報導吳寶春的成功下,為烘焙業帶來的效應是:糕餅同業公會以及原料代理商等開始積極栽培人才、贊助選手參加不定期比賽。選手能藉由國際賽與各國選手交流,互相激起創意的火花。

餐飲消息

乳白色的豆花,在深色湯碗裡朵朵漂浮在糖水中,紅豆點綴其間;龍膽石斑麵線,白麵線千絲萬縷地載著魚肉塊,與翠綠的絲瓜,悠遊於清湯之上。豆花和麵線,從台南四草的一幢白色屋子裡溢出濃厚的香醇,白色的美味故事於焉展開。

沿著西濱公路往南行,約四十分鐘車程,到達四草台江內海,時值滂沱大雨。午後的餐廳內,仍有一大桌與一小桌客人,內場正忙著應付這乘雨而來的食客;飛舞的鏟匙,旺盛的火爐,須臾間,盤盤美味隨即上桌。外面落雨聲伴隨著南台灣的空氣,增加幾許清涼感。

同心烹調的家之味

林蘇清桂阿嬤年近七旬,身體仍然康健,不論是騎機車去安和市場採買食材或是在廚房灶爐邊烹煮,都行動自如,她手腳俐落地在出菜窗口迅速擺出烹製好的菜肴,以照顧風雨天前來的顧客。這間美食棧,一開始只是鐵皮搭建的小屋,賣的是清涼點心與冰品;但為何是賣豆花呢?「原以為豆花是最簡單的商品,沒想到做了之後,才知道要做到好吃滑順,這麼費工。」清桂阿嬤的大兒子林東峰,笑笑提起當時美麗的錯誤。從選黃豆品種到每一個細節步驟,無不須要謹慎以對,方能確保品質。為何要選用非基改的黃豆製作豆花呢?基改的黃豆,在浸泡過程中,會呈現出偏黑的現象,食用上難免有疑慮。

林蘇清桂阿嬤

林蘇清桂阿嬤

清桂阿嬤的大兒子曾在台北當職業軍人,期間曾接觸到餐飲相關實務與知識,退伍後應用於自家餐廳爐灶的管理,小兒子則是個喜歡鑽到廚房、與菜肴對話的人。廚房外面,放著一鍋子浸泡過後的黃豆,就是作豆花的材料。將粒粒分明的黃豆洗淨後,用冷水浸泡,直至黃豆變為淡色,此表現為吸飽水份的狀態;而在盛夏之時,豆子的吸水力較強,因此浸泡時間較為其他季節來得短。要注意的是,不宜使用熱水泡豆子,這樣會使黃豆內部的蛋白質如同肉類般凝結。浸泡完成後,再把豆子放在調理機中,加入適當的冷水,攪打成豆漿,如此還無法形成凝固狀的豆花,必須把豆漿放在爐上煮沸過,然後過篩、濾掉豆渣、倒點地瓜粉與豆花石膏組合而成的凝固劑,加入水適度攪拌。

庶民點心 甜在心

煮沸過的豆漿,須要從高處往下沖入有凝固劑的鍋子,將二者做充分的混合,然後靜置至鍋內液體凝固即可。由高處往下沖入的步驟很重要,不要隨意只是「倒倒」的動作,否則豆漿與凝固劑無法充分融合;再者,沖入豆漿與凝固劑後的鍋子,也不能隨意移動,否則好吃、綿柔的豆花將不能成形。豆花,在台灣最負盛名的庶民點心,傳統食用方式是以甜食為主。乳白色的豆花以深色湯碗盛裝,搭配軟Q的粉圓,或粒粒分明的紅豆、綠豆、花生等,都是無違和的百搭甜湯。滑嫩順口的豆花,在口裡化開,加上軟綿的紅豆或花生,與甜蜜清香的糖水結合,暖暖地甜在心頭,柔化在舌尖上,豆香留在齒頰間。

持鍋掌杓的第二人生

廚房是餐廳的重要戰場,在這心臟地帶,但見清桂嬤熟練地握著刀子,快速地切了數塊魚肉,放進熱油鍋內,將它煎出香氣與金黃色澤,再倒數碗水,煮成湯,等待沸騰後,將一束白麵線灑進滾水中。絲瓜,去皮、去籽,還有去掉白色部分,僅剩翠綠的長條薄片,切成長方塊,放入熱炒鍋中,和煎熟的魚塊與麵線一起煮滾。這時她還特別交代,「因為麵線製造過程中,加入鹽水的關係,所以麵線久煮,湯汁會越來越鹹,要加點味素,降低鹹味。」起鍋時,順手灑點油蔥酥,以增加香氣。

過去,阿嬤是工廠作業員,直至退休後,才開始煮菜人生,認真學習許多宴客大菜,對於廚房的爐火自是熟練,只不過換點大間廚房而已。在屋內,清桂嬤被要求捧著麵線、豆花,努力地睜開兩條彎彎曲線的雙眼,花白的髮絲似不受控制,在空中飛揚著。豆花與麵線,是樸素而平凡的庶民食物,但在清桂嬤手中展現出來,卻顯得如此地不凡。下午忙完最後一批客人,台江的雨似乎仍未有停歇之勢,空氣中則繼續彌漫著白色的雋永美味。

古早味豆花

古早味豆花

古早味豆花
  • 材料

黃豆900公克、凝固劑(地瓜粉+石膏)150克、水

  • 作法
    1. 將黃豆洗淨後,以冷水浸泡至顏色變淡。
    2. 再將浸泡好的黃豆,放至調理機,加入適量的水,攪拌成豆漿。
    3. 豆漿煮沸後,濾去豆渣。
    4. 備一鍋子,放入凝固劑後加水拌勻。
    5. 將濾過的豆漿,由高處往下沖入有凝固劑的鍋子內。
    6. 豆漿與凝固劑混合後,靜置原處至凝固即成。

小叮嚀:勿用熱水浸泡黃豆,否則黃豆內之蛋白質會凝結。再者,浸泡時間,會依照季節溫度之不同,而所有不同,通常於夏日製作時,吸水力較好,所用的時間也較短。

龍膽石斑麵線

龍膽石斑麵線

龍膽石斑麵線
  • 材料

麵線1把、絲瓜1/2條、龍膽石斑魚塊數塊、味素少許。

  • 作法
    1. 絲瓜去皮、去除白色部分,再切成薄片,備用。
    2. 鍋中加入少許油,放入魚塊,微煎至金黃。
    3. 鍋中加入適當的水,連同魚塊一起煮滾。
    4. 放入切好的絲瓜,灑下麵線,添點味素調味。
    5. 待絲瓜煮熟,起鍋前撒點油蔥,即可盛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