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台北風格的文創空間
「哥吃的不是美食,是文化!」採訪到深夜,「台北發生」創辦人張戌誼在暢談創店理想之後,又招待了一碗店裡的招牌「犇向桃源街」:「乾溼分離」吃法的牛肉麵。麵上,在傳統口味的牛腱旁邊,是煎得恰到好處的牛排,卻也不顯突兀。
佐以蝦捲、臭豆腐、鹹酥雞組合成的炸物拼盤「寶島炸遍集團」,牛排、夜市小吃,邊啖肉邊喝紅酒,邊思索台北發生的創辦理念,心情的複雜,就跟當下嘴裡的食物一樣。
我猜,張戌誼受訪時未說出口的的潛台詞,可能會是:「姐賣的不只是美食,還是一種文化危機感!」
「台北發生」位於內湖街上,羅青以正、草、篆、隸四種字體書寫、裝飾的門面玄關相當氣派,但吸引我的卻是門邊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長髮美女。這位衣著刻意凸顯身材、散發冷豔特質的美眉,看得出來是精心挑選過的模特兒。
而這位摩登美女在帶位的同時,對著花錢買授權放大的古畫,竟還能幫你講上一段餐廳本季主題:南唐韓熙載夜宴圖掌故,你在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暈陶陶中,對這間餐廳的細膩可能又多了解幾分。
「為什麼是台北發生,不是上海發生?」張戌誼早年是媒體人,在上海待了近十年後,回台北開「台北發生」,於是,我開門見山問了這個問題。
她曾經是上海當代藝術館首席執行官、上海證大集團九間堂十樂會苑總經理、上海新天地 Pavillon by Costes Paris 總經理、上海國際藝術精品展覽會首席代表,坦言自己確實有想過開一間「上海發生」,「但生長在台灣,還是想為台灣做一點事,想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了解台灣。」這是張戌誼開這間餐廳的初衷。
只用「餐廳」來形容這個空間,張戌誼一定不樂意。在她的定義裡,台北發生是結合「傳媒」與「策展」的獨特營運模式,以「台北風格」為主題,跨界藝術、設計、時尚、音樂、舞蹈、飲食文化等生活面向。
典故新詮 從料理一窺中華文化
「那什麼是台北風格?」我追問。張戌誼給了「多元、雜異」的形容。
「你不覺得台灣是一個壓縮,再解壓縮,然後能釋放出極大能量的過程嗎?」張戌誼又給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形容。她認為,台灣的載體很小,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但上面承載了兩千三百多萬人,無論文化、政治,或國際關係角力,都在這個島上激出矛盾、激出熱情?
「這個地球上,會寫象徵中華文化傳統的繁體字,可能就剩下這個島上的兩千多萬人口,有時候想想,會讓人覺得難過得想哭。」或許就是這股孤臣孽子的心情,讓「台北發生」出線,而非「上海發生」。
「中華文化」這種東西,先不論政治傾向如何,在中國大陸中斷過,有些東西找不回來,現在台灣可能又不想要。在在讓張戌誼覺得要有人、有必要接續起來。
她以店裡的菜色「葵花阿ㄇㄛˊ(上「麻」下「女」)大斬肉」為例。這道菜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獅子頭」,但菜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煬帝時代。小名阿ㄇㄛˊ的隋煬帝南遊後,心心念念揚州四大奇景之一「葵花崗」,御廚就讓美景「葵花崗」化成佳餚「葵花斬肉」,成了隋煬帝的最愛美食。到唐朝時才改名獅子頭,一直流傳至今。
「餐飲是最powerful的東西」,張戌誼想要傳承文化,選擇餐廳做為媒介,背後有更深沉的思考。飲食無國界,也少衝突,美食大家都愛,台灣更是一個「愛吃的島」;張戌誼希望台北發生是能「承載使命、傳達訊息、雅俗共賞」的台北文化場所指標。
基於此,台北發生有許多「典故菜新詮」。以新一季的主題「韓熙載夜宴圖」為例,開胃菜「韓府精緻八品碟」,是依韓熙載夜宴圖中,主案桌陳列的八品前菜:四個高足淺碗、四個小碟形象設計,包括紹興醉雞、核桃燻魚、滷汁香菇、金陵丸子、蜜香紅茶糖心蛋、龍蝦南瓜起司泥、酸嗆羅馬花椰菜,以及鉑金烏魚子鮮貝;少量精緻,希望客人道道都吃出新意,「見山不是山,才是吃貨真諦。」台北發生的創意團隊如是說。
一千年前,南唐後主李煜聽說大臣韓熙載縱情聲色,派畫院待詔顧閎中到韓熙載家中窺探,目識心記畫成「韓熙載夜宴圖」。張戌誼以古諷今,認為這幅古畫堪稱「八卦雜誌的始祖」,顧閎中根本就是狗仔隊的祖師爺。因此藉由「韓熙載夜宴圖」傳達如今台灣社會「全民狗仔」的偷窺文化。
古典菜新詮,並賦予對當代現象的批判,「韓府精緻八品碟」成了「韓府轟趴開場」;詩人杜甫在何將軍府上享用高級料理魚鱠後寫的詩句「鮮鯽銀絲鱠,香芹碧澗羹」,也被台北發生形容成「打卡炫耀文」,而杜甫則成了「唐朝美食部落客」。
想要在台北發生領略千年前「韓熙載夜宴」的一晌貪歡,讓舌尖體驗南唐轟趴的滋味,一套餐吃下來並不便宜。
「我不否認我們是高端消費」,張戌誼回答得很痛快,「這個社會,有錢人不消費,誰消費?」她進一步解釋「引導社會資源流向」的想法。
台北不缺餐廳,但缺「台北發生」
台北發生每季的陳設都是採借展的方式,希望提供小眾文創品牌或藝術品一個展示空間與平台;但卻也不只是「單純展示」,顧客看到喜歡、好用的藝術品或器物,可以就買下。台北發生並不收通路費或展示費。
一間兩百八十八坪,內外場加後勤行政員工約五十人的餐廳,會不會承載了太多使命感而顯得沉重?我不禁這麼憂心。張戌誼倒是很樂觀:「客人來了,想多了解一些深層的文化意涵,我們有準備;想單純輕鬆吃一頓飯,也沒問題。」
「我希望讓台北發生成為讓國外看到台灣的窗戶」,張戌誼鎖定一部分的台北發生目標客群為觀光客。日本歌手夏川里美也是座上客。
「台北不缺餐廳,但台北缺『台北發生』。」張戌誼在訪談間,三不五時就流露憂國憂民的使命感。談菜色的時間不多,談台灣社會、談兩岸年輕人的未來、談打造城市品牌,反而成了對話焦點。
誠如她自己所言,最早會踏進媒體圈,就是一份愛管閒事的個性,以及對公共事務的使命感。即使二十年後自己開餐廳,還是希望把餐廳當作媒體,傳達理念、改變社會。
「台北發生真能為這個社會改頭換面?不太可能!但只要有一點小小的改變,事情就有可為。」張戌誼如此自問自答。
無論這間餐廳的文創能不能替台灣社會帶來什麼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犇向桃源街」麵上好吃的牛排,已經改變了我對創意牛肉麵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