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的力量

一家餐廳能與生產者產生多緊密的關係,踏進位在台中的「青木和洋食彩」就能感受到。北澤國際餐飲事業有限公司於2000年創立,旗下餐廳有「樹太老日本定食專賣店」、「北澤壽喜燒專門店」與「光麵拉麵」,「青木和洋食彩」為2014年開幕的新品牌,成立的契機來自於一封小農期盼的信。

在「樹太老」成立第十年時,北澤認為轉型的時刻到了,想帶給支持「樹太老」的消費者一個新氣象,雖已找到新店址,但對經營的方向仍沒有確切想法,此時收到來自76年次、嫁給苗栗苑裡有機稻農「用心米舖」陳姿潔的一封信。原來她在一次來「樹太老」消費時,發現餐廳用的正是自家也有生產的越光米,當時她們家遭遇到越南米混充台灣米事件,受連累導致通路受阻,加上家中大家長蔡水允本就希望年輕一輩能擺脫經銷商的剝削,自己創造通路,因此希望「樹太老」能使用她們辛苦栽種的越光米。

用心米舖大家長蔡水允

用心米舖大家長蔡水允

收到信後,蔡水允一句:「米,用看的不準,要來吃看看才知道」,經營團隊直接到苗栗苑裡拜訪「用心米舖」,擁有二十年稻米培育經驗的蔡水允,從民國88年開始將兩排的稻田轉型為有機,以自然農法種植,目前由第三代蔡凱翔與妻子陳姿潔經營。團隊跟著蔡家認識田地、一邊談著如何轉型有機,一邊吃著他們準備的手路菜,在與蔡水允聊天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餐廳一個月的用米量竟然相當於農家一期的收成量,開始思考如何協助這些為土地打拼的農民,於是決定當農友的代言人,將餐廳做為露出小農的平台。考量到「樹太老」的米飯為無限量供應,限於成本,難使用小農食材,決定成立新品牌,青木和洋食彩就此誕生了。

在青木和洋食彩(以下簡稱青木)八個月的籌備期間,各方人馬努力奔走,除了空間設計、菜單規劃,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適合的農友來合作,團隊請教台中最早舉辦投入集合販售小農食材的「合樸農學市集」,同時上網搜尋,並透過農友們相互推薦。青木選擇合作小農的標準是什麼呢?品牌總監吳靜枝說道:「藉由聊天來看彼此理念是否契合」,她認為,一個在種植作物考慮到友善環境的人,本質一定不壞。另外,青木認為有機認證不是絕對,因為他們發現有些農友認真但無法負擔有機認證的費用,或是年長者難以處理申請的手續,農民如果能對自己的產品負責,敢自種自食,就是青木可能合作的對象。

讀著農友的故事 感受料理的用心

為了更了解農友,青木的員工們主動修習自然農法的課程,從外場到內場皆到產地拜訪,觀察農作物的生長並做紀錄,親自下田體驗,知悉他們的生活態度與專業知識。透過產地拜訪,青木挖掘一個個農友背後的故事,像是餐廳所用的冰滴咖啡,是團隊尋訪了三間,經由試沖、考量市場口味後,最終挑中了「梅林咖啡」。創辦人王慶祥爺爺目前九十七歲,他對咖啡的熱愛起因於二戰期間,他在幫美軍服役時,喝到人生第一口咖啡,從此忘不了那酸苦滋味,在八十九歲時為了圓夢開始種植咖啡豆,在原生種橄欖樹遮蔭半日照成長的咖啡樹,咖啡豆外型飽滿圓潤,加上獨特的烘焙技術,散發出香濃的氣味。

青木到產地實際下田

青木到產地實際下田

而青木本著幫助酪農的心意,找到「禾香」牧場的鮮奶來製作飲料與甜點,生長在酪農世家的石宇斌,獨子的他接手父母用心經營的牧場,以國外進口草餵養乳牛,如牛隻生病,會利用自己的中醫專長醫治,乳牛健康供量自然就穩定,且擁有自己的配送車,不易有保存上的問題。

位在南投國姓鄉的「樂果村」則供應火鍋所用的菇類,經營者楊凱鈞一年專心冬天一作,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下以無毒天然的方式栽種,每一朵香菇都經歷了36小時的烘焙,每兩小時就需手動翻面,直到最佳的乾燥程度,香菇除了富含營養也飄散出濃郁的香氣。

如何活用這些得來不易的小農食材?就由督導陳國禎來絞盡腦汁,常跟著團隊尋覓食材的他感性地表示,在拜訪產地時,看著農友收成的驕傲表情,以及聽著他們的甘苦談,生在農業重鎮雲林的自己,就想起小時候幫父親務農的種種,頓時在情感上與農友產生連結。他表示,有些廠商會供應半成品的食材,廚師只要放進微波爐就完成一道菜,學不到東西,藉著親自到產地,廚師在看到食材的同時,想法會更多元,像是招牌茶湯鍋就是他喝到熱騰騰的松柏嶺烏龍茶時,想到可以加入熱呼呼的火鍋所研發的指標性料理,此創新作法連茶農都相當驚訝。

餐廳考量「食物里程」,盡量不使用進口食材,隨著時令拜訪農家,農家收成多少,就用多少,如遇歉收,就找傳統菜販輔助。吳靜枝總監舉例,像是漢堡排的配菜,或是水果茶的水果就會隨著季節改變。為了回報辛苦的農家,青木在料理上不馬虎,光是廚房內熬煮的湯頭就多達四種,是非常耗時耗力的工作,因此廚師人數居所有北澤品牌之冠,督導陳國禎說道:「就像農夫用心栽培作物,廚師也要用心才能與他們相呼應。」

給予第二次被看到的機會

農夫散播種子,青木則幫忙散播成果,為農友製造開發通路的機會。青木利用菜單敘述小農的故事、在餐廳騰出一個空間展示小農產品,甚至另覓他處,設立「青木生活」專門販售無法加入菜單的小農食材,並會定期舉辦講座,邀請農友分享經驗,告訴消費者如何活用自家產品入菜,也曾針對小朋友推行食物教育。吳靜枝總監回想道,有次活動內容就是讓小朋友看菜單,想像自己就是廚師,將畫布當鍋子,畫筆為鏟子,將心中所想的菜餚畫出來,並拿著自己的畫走秀。另一次則是與栽培有機芽菜的「綠藤」合作,讓小朋友使用苜蓿芽菜加入香鬆做手捲,結束後還發送種子給孩子們回家種植,對小朋友來說,難以入口的苜蓿芽菜經由此活動變得好吃,並能認識食物最初的模樣。

餐廳需要永續經營,這個平台才能持續,吳靜枝總監表示:「青木幸運的是有整個企業一起運作,能全心投入在這件事上」,未來會繼續運用餐廳的資源去推廣努力耕耘的小農,並將觸角延伸到文創工作者,藉由餐廳空間展示作品,將美好的事物與消費者分享。

其他推薦小農

名稱

電話

地址

生產作物

晴天茶園

0919-751703

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廟口巷30-1號 

烏龍茶

大目農田

0988-860173

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三段304巷9弄25號

百香果、南瓜

綠農的家

(08)755-0922

屏東市台糖街39號

南瓜等蔬果

朴阿桂

0973-057357

 

玉米筍

小山村

0978-986992

南投縣中寮鄉龍南路191-7號

柳丁

食物里程:

食材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手上(市場、餐廳)間的運送距離。現代因交通發達,各國的生產品可以互通有無,例如在台灣你可以吃到來自日本的海鮮,但在運輸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導致地球暖化,故現在大家常呼籲使用在地食材以減少食物里程。

餐飲消息

有心要推廣國際觀光旅遊的世界城市,愈來愈以「吃」做為號召,來招攬觀光客。講吃,就要講究食安、色香味、價格和服務。在京都,還更標榜食材、多樣、方便、文化調格。這是我兩個多月來旅次京都,吃出來的心得。

我這次來京都大學訪問研究,住在洛北的修學院離宮、晏殊院、詩仙堂一帶,算是遠離商業鬧區的郊外住宅區。所以平時吃的不是遊客常被觀光導覽帶去的餐廳,而是京都人日常家庭生活的食物。

最讓我與內人印象深刻的是附近超市近午和黃昏所推出的各種豐富預煮餐點,從各式便當、沙西米、燒烤魚、煮豬肉應有盡有,而且買的顧客除上班族外,年輕、中年家庭主婦和老人家也是常客,可見「方便」、「多樣」是現代日本家庭食物的文化型態。

另外,我發現「簡約」也是另一個吃的文化。這種簡約文化其實已是日本人吃的常規,一條鯖魚(秋刀魚、鮭魚、鰤魚)、一碟漬物、一盤沙拉、一碗湯和好吃的米飯就是一餐。米飯幾乎是每天不可缺的主食,這在每天電視廣告或是料理節目中,都可看到米的重要地位,而且還極力推銷各地在地新米,就像「地酒」一樣。另外,就是吃拉麵的遍及性也令人咋舌。聽說京都人特別喜歡甜點(和洋都愛)和歐美料理,這與千年古都的歷史成為相當有趣的對照。

就像台灣的「吃遍台灣」電視節目一樣,京都的電視也很流行請名人做、吃、逛料理。雖也有搞笑的情節出來,但比較少出現主持人無聊、無知或無俚頭的問題和表情,也有多一些有關各地料理人和餐館知性的一面。這也是我欣賞日本旅遊料理節目的原因。京都地方電視台也常可看到有在地料理店特色的介紹。

當然除了常民的家庭食物的方便、多樣和簡約文化之外,京都人也很以他們的京料理為傲,其特色就是「在地化」,除鮮魚、野菜、漬物、綠茶,其他在地食材,如地雞、地酒也成為餐館、家庭料理和居酒屋宣傳的賣點。

我們在京都作客也偶會受到招待去享用標榜比較高級的「京料理」,不管新店或老舖,京料理的料理文化總是清淡、菜多,魚為主打,吃起來對胃的負擔較輕,也蠻清爽、健康。當然飲料仍是先來啤酒,後上兩三種好的日本酒。

此外,我也有機會到所謂「有職料理」(宮廷或官邸料理)的料亭。通常在不太起眼的巷內町屋老房內,古色古香,有日式庭園造景作伴,享用放在細心準備餐皿食器精緻京料理,喝大吟釀,聽料亭主人的熱心解說,這當然不是常有的奢侈享受。

我不禁也會想,台北吃的文化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