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的力量
一家餐廳能與生產者產生多緊密的關係,踏進位在台中的「青木和洋食彩」就能感受到。北澤國際餐飲事業有限公司於2000年創立,旗下餐廳有「樹太老日本定食專賣店」、「北澤壽喜燒專門店」與「光麵拉麵」,「青木和洋食彩」為2014年開幕的新品牌,成立的契機來自於一封小農期盼的信。
在「樹太老」成立第十年時,北澤認為轉型的時刻到了,想帶給支持「樹太老」的消費者一個新氣象,雖已找到新店址,但對經營的方向仍沒有確切想法,此時收到來自76年次、嫁給苗栗苑裡有機稻農「用心米舖」陳姿潔的一封信。原來她在一次來「樹太老」消費時,發現餐廳用的正是自家也有生產的越光米,當時她們家遭遇到越南米混充台灣米事件,受連累導致通路受阻,加上家中大家長蔡水允本就希望年輕一輩能擺脫經銷商的剝削,自己創造通路,因此希望「樹太老」能使用她們辛苦栽種的越光米。
收到信後,蔡水允一句:「米,用看的不準,要來吃看看才知道」,經營團隊直接到苗栗苑裡拜訪「用心米舖」,擁有二十年稻米培育經驗的蔡水允,從民國88年開始將兩排的稻田轉型為有機,以自然農法種植,目前由第三代蔡凱翔與妻子陳姿潔經營。團隊跟著蔡家認識田地、一邊談著如何轉型有機,一邊吃著他們準備的手路菜,在與蔡水允聊天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餐廳一個月的用米量竟然相當於農家一期的收成量,開始思考如何協助這些為土地打拼的農民,於是決定當農友的代言人,將餐廳做為露出小農的平台。考量到「樹太老」的米飯為無限量供應,限於成本,難使用小農食材,決定成立新品牌,青木和洋食彩就此誕生了。
在青木和洋食彩(以下簡稱青木)八個月的籌備期間,各方人馬努力奔走,除了空間設計、菜單規劃,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適合的農友來合作,團隊請教台中最早舉辦投入集合販售小農食材的「合樸農學市集」,同時上網搜尋,並透過農友們相互推薦。青木選擇合作小農的標準是什麼呢?品牌總監吳靜枝說道:「藉由聊天來看彼此理念是否契合」,她認為,一個在種植作物考慮到友善環境的人,本質一定不壞。另外,青木認為有機認證不是絕對,因為他們發現有些農友認真但無法負擔有機認證的費用,或是年長者難以處理申請的手續,農民如果能對自己的產品負責,敢自種自食,就是青木可能合作的對象。
讀著農友的故事 感受料理的用心
為了更了解農友,青木的員工們主動修習自然農法的課程,從外場到內場皆到產地拜訪,觀察農作物的生長並做紀錄,親自下田體驗,知悉他們的生活態度與專業知識。透過產地拜訪,青木挖掘一個個農友背後的故事,像是餐廳所用的冰滴咖啡,是團隊尋訪了三間,經由試沖、考量市場口味後,最終挑中了「梅林咖啡」。創辦人王慶祥爺爺目前九十七歲,他對咖啡的熱愛起因於二戰期間,他在幫美軍服役時,喝到人生第一口咖啡,從此忘不了那酸苦滋味,在八十九歲時為了圓夢開始種植咖啡豆,在原生種橄欖樹遮蔭半日照成長的咖啡樹,咖啡豆外型飽滿圓潤,加上獨特的烘焙技術,散發出香濃的氣味。
而青木本著幫助酪農的心意,找到「禾香」牧場的鮮奶來製作飲料與甜點,生長在酪農世家的石宇斌,獨子的他接手父母用心經營的牧場,以國外進口草餵養乳牛,如牛隻生病,會利用自己的中醫專長醫治,乳牛健康供量自然就穩定,且擁有自己的配送車,不易有保存上的問題。
位在南投國姓鄉的「樂果村」則供應火鍋所用的菇類,經營者楊凱鈞一年專心冬天一作,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下以無毒天然的方式栽種,每一朵香菇都經歷了36小時的烘焙,每兩小時就需手動翻面,直到最佳的乾燥程度,香菇除了富含營養也飄散出濃郁的香氣。
如何活用這些得來不易的小農食材?就由督導陳國禎來絞盡腦汁,常跟著團隊尋覓食材的他感性地表示,在拜訪產地時,看著農友收成的驕傲表情,以及聽著他們的甘苦談,生在農業重鎮雲林的自己,就想起小時候幫父親務農的種種,頓時在情感上與農友產生連結。他表示,有些廠商會供應半成品的食材,廚師只要放進微波爐就完成一道菜,學不到東西,藉著親自到產地,廚師在看到食材的同時,想法會更多元,像是招牌茶湯鍋就是他喝到熱騰騰的松柏嶺烏龍茶時,想到可以加入熱呼呼的火鍋所研發的指標性料理,此創新作法連茶農都相當驚訝。
餐廳考量「食物里程」,盡量不使用進口食材,隨著時令拜訪農家,農家收成多少,就用多少,如遇歉收,就找傳統菜販輔助。吳靜枝總監舉例,像是漢堡排的配菜,或是水果茶的水果就會隨著季節改變。為了回報辛苦的農家,青木在料理上不馬虎,光是廚房內熬煮的湯頭就多達四種,是非常耗時耗力的工作,因此廚師人數居所有北澤品牌之冠,督導陳國禎說道:「就像農夫用心栽培作物,廚師也要用心才能與他們相呼應。」
給予第二次被看到的機會
農夫散播種子,青木則幫忙散播成果,為農友製造開發通路的機會。青木利用菜單敘述小農的故事、在餐廳騰出一個空間展示小農產品,甚至另覓他處,設立「青木生活」專門販售無法加入菜單的小農食材,並會定期舉辦講座,邀請農友分享經驗,告訴消費者如何活用自家產品入菜,也曾針對小朋友推行食物教育。吳靜枝總監回想道,有次活動內容就是讓小朋友看菜單,想像自己就是廚師,將畫布當鍋子,畫筆為鏟子,將心中所想的菜餚畫出來,並拿著自己的畫走秀。另一次則是與栽培有機芽菜的「綠藤」合作,讓小朋友使用苜蓿芽菜加入香鬆做手捲,結束後還發送種子給孩子們回家種植,對小朋友來說,難以入口的苜蓿芽菜經由此活動變得好吃,並能認識食物最初的模樣。
餐廳需要永續經營,這個平台才能持續,吳靜枝總監表示:「青木幸運的是有整個企業一起運作,能全心投入在這件事上」,未來會繼續運用餐廳的資源去推廣努力耕耘的小農,並將觸角延伸到文創工作者,藉由餐廳空間展示作品,將美好的事物與消費者分享。
其他推薦小農
名稱 |
電話 |
地址 |
生產作物 |
晴天茶園 |
0919-751703 |
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廟口巷30-1號 |
烏龍茶 |
大目農田 |
0988-860173 |
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三段304巷9弄25號 |
百香果、南瓜 |
綠農的家 |
(08)755-0922 |
屏東市台糖街39號 |
南瓜等蔬果 |
朴阿桂 |
0973-057357 |
|
玉米筍 |
小山村 |
0978-986992 |
南投縣中寮鄉龍南路191-7號 |
柳丁 |
食物里程:
食材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手上(市場、餐廳)間的運送距離。現代因交通發達,各國的生產品可以互通有無,例如在台灣你可以吃到來自日本的海鮮,但在運輸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導致地球暖化,故現在大家常呼籲使用在地食材以減少食物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