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是一種情。會不斷的思念,也很難割捨。
經歷過才知道哪一塊牛排是最美味。在台灣住了三十五年,平常很少去吃牛排,但永遠都記得最好吃的那一塊;就是前裕隆汽車董事長吳舜文在1988年4月4日兒童節記者會的午餐,一塊美味的牛排。
很清楚記得吳董事長説,今天放假還要大家來忙著工作,所以特別吩咐同事要挑最好的請大家,當年她說話鏗鏘有力,但我感受貼心溫馨。年輕攝影記者跟著總編輯去採訪,緊張的忙著拍照,忙完後仍然有餐可吃,在場的人大都吃完聊天,或訪問其他核心幹部時,我是一個人在長桌後邊,大口喝完洋䓤湯後,服務生端上了一塊大牛排,應該有8-10盎司,先切了一小塊放進口中,咀嚼間感受到肉是這麼甜美丶又是可口嬌嫩丶肉汁又好豐富,真的是太好吃啦!當時的感覺應該媲美食神中評審吃那黯然銷魂飯的感受。回憶中後來狼吞虎嚥的吃相應該不太好看,幸好當時沒有人會注意我愈吃愈大口丶愈吃愈快的様子!(因為很怕總編輯説採訪結束走吧!哪種危機感特別明顯)
碰到好吃的本能反應,有時候我並不太在乎形象。這塊牛排是什麼肉、如何煎煮,當時我都不清楚,也不敢去問人家請我們吃的是什麼肉。在外表黑漆漆的環亞大飯店,宴會廳記者會的午餐,這塊牛排至今仍然是心中的第一名,沒有一家可超越,但環亞大飯店已消失了!
時光一直往前,我也一直尋找同樣美味可口的牛排,去吃西門町的門卡迪、紅屋、茹絲葵,近年的西華飯店、國賓A cut,鄧有癸的教父牛排─他們的牛排都很好吃,卻仍然滿足不了我的感覺。
直到我遇到了LAWRY'S THE PRIME RIB 勞瑞斯牛肋排餐廳,原本在京華城十二樓,現在搬到信義區松仁路。這三年我吃了三次,最後終於嚐到一塊美味牛肋排!找到當年的感覺,也就是一塊很好的牛肉。
Lawry’s經典牛肋排10盎司,五分熟,大口吃肉配上大口紅酒,確實是一種很奢侈又可貴的享受。
在Lawry’s用餐很高級也昂貴,英式布置挑高樓層,空間寬敞舒服。創立在比佛利山莊的高級牛肋排餐廳,宗旨是家人好友能一齊大口吃牛肋排,分享生命中美好時刻。這宗旨完全符合我對這家餐廳的期望。
這家餐廳最有特色是桌邊服務,冰炫翡翠沙拉,服務員雜技式的表演及強調用冰凍叉子吃沙拉,很多人都侃侃而談,我卻沒什麼在意。麵包很好吃,塗上奶油更可口,但印象也不怎麼深刻。其他的像馬鈴薯泥丶菠菜泥、玉米我都吃完就忘了,因為一切都被主角勞瑞斯經典暢銷牛肋排10盎司,佔據了腦袋的記憶體。
主廚把百萬餐車推來時,這麼大塊前肋脊牛肋排,還詢問一下要帶骨還是沒帶骨,我選了沒帶骨的。這塊牛排比我手掌還要大,約10-12公分,比我手掌厚超過2.5公分。看起來肉質色澤很好丶油花分布細緻均勻。吃起來有咬勁,卻鮮嫩柔軟、肉汁飽滿。刀起刀落一塊一塊切了吃、吃了切,好像也很快吃光光,只剩下最肥一小團油。找回了失落多年的美味,真的滿足百分百。
所以後來上的甜點、咖啡也就不太認真去面對,腦海中仍然緬懷在牛排的味道。想著已離開人世的吳舜文董事長,當年她給予的美味是多麼珍貴,現在的我又能再嚐到同一味道,又是多麼幸運和幸福。所以去吃牛排,只是吃肉,肉好吃其它都不重要了。
其實也嘗試自己煎出好吃牛排,花了不時間研究,結果是外甥們吃得很愉快,自己心知肚明連及格都沒有。直到半年前在臉書上看到PanSci科學新聞網的短片,私廚史達魯拍了一個關於牛肉及牛排可以做到米其林料理口味的秘密。也就是本刊上一期也有報導的低溫真空料理手法(sous vide)。
一般弄牛排常常會是外面太熟口感太柴但中間部分卻太生,現在用低溫料理手法可以使整塊牛排都是五分熟。主要是有新型機器幫忙,讓牛排密封的安全規格塑膠袋,定溫在60度的水中煮,達到內外一致的五分熟的標準,也是所謂sous vide料理,這台定溫定時的機器,可以幫助大家做低溫料理主要工具,由於產品新上市在台灣售價8000元以上,對個人而言實在太昂貴,但餐廳業者則視為幫手利器。
私廚史達魯解釋低溫真空料理在科學的原理,是肉的組織有兩種蛋白質,一種是肌球蛋白是好吃的,在50度溫度起開始熟,熟了肉就好吃。另外一種是肌動蛋白65度開始熟,熟了相對會使肉變得乾柴。所以要這塊牛肉好吃必須要把肉煮超過50度讓䏎球蛋白熟了好吃,但不能超過65度肌動蛋白不能熟,才會好吃。
再來由於肉上細菌最容易在5度到55度大量繁殖,使得冰箱保存時要設在4度以下,而低溫sous vide烹煮時要設定在55度以上。要自己低溫料理必須注意溫度。低溫煮成的一塊完全五分熟牛排,從密封塑膠袋拿出來後,用紙吸乾水份,再稍微油煎產生梅納反應把蛋白質還原糖,也就是令外表煎出色澤和香氣,於是自家製米其林牛排大功告成。真的説得簡單,不知道哪一天自己會做出一流的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