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2020年台東慢食節的活動文宣上寫著:「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原想有沒有這麼浮誇?沒想到是真的。

台灣原住民主食裡的小米分為稉小米與糯小米,漢人一般最熟悉的是具黏性的糯小米,如黃小米,直接吃不易消化,通常用來釀酒或節慶時做成小米粽(阿拜),僅占小米種植面積的一、兩成。

其他種植的是稉小米。稉小米較不具黏性,卻是餐桌上的主食。台東海端鄉崁頂部落的布農族,原本的主食就是不黏的稉小米,吃了助消化。

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布農族人胡天國說:「部落的人開始覺得種小米好辛苦,商店就有賣(蓬萊)米了啊,而且還有好多品牌可以選,直接用買就好,口感也不錯。」而觀光客則認定黃小米才是原住民吃的小米,其餘的不是。

 

重返白色小米之路

布農族的傳統生產方式,是以山田燒墾的農耕方式為主,而崁頂部落的布農族,卻在1997年起放棄了小米栽種,阿嬤把小米種子用木灰覆蓋保存,直到2011年,在農委會支持下復育,開始把小米種回來。幸虧阿嬤有保種智慧,才能讓白小米飯得以重上餐桌。

在2020年的台東慢食節中,胡天國現煮白小米,不同於漢人電鍋煮米,而是燒著柴火,以船槳般長棍在鐵鍋中不停翻攪,連同鍋巴一起刮入米中,直到它黏稠至不易翻動,變成不成米形的一坨麻糬、米糊狀的食物為止。

以湯勺舀來吃,口感彈牙又黏滯,還帶點柴火烹煮的煙燻味。他說,有部落阿嬤幾十年沒吃到白小米飯,才吃了一口眼淚就掉下來,「啊,感謝主,這是我懷念的味道。」種子一直近在咫尺,沒想到重返白色小米之路,一走竟是幾十年。

觀光出現後所產生的商業行為,帶有侵略式主導,對於一地飲食文化的影響甚鉅。例如原本台南人早餐的選項眾多,鹹粥、蝦仁飯、碗粿、菜粽等都是,牛肉湯只是選項之一。然而近十年在觀光客的大量需求下,牛肉湯被局部強化放大,新開的牛肉湯專賣店興起,暴增到兩、三百家,逐漸形成「到台南吃早餐,就是要喝牛肉湯」的概念,進而影響原有飲食風貌。

 

被發明的傳統

又如在文創風興起的背景下,1999年新竹縣北埔鄉鄉民把原本盛行於贛南、閩西、粵東一帶的擂茶,改編成觀光體驗套裝行程,然而它跳脫原有擂茶的配料與鹹食湯飯原貌,此舉並非傳承傳統而是覆寫傳統。

又如馬祖一家老牌麵店,為了吸引遊客,而把當地發音的「棍麵」改成「狗麵」宣傳,受到當地報紙批評。

影響一個地區飲食風貌的因素很多,觀光只是其中之一,任何地方都很難避免觀光客來襲而關起大門,每個人也都同時兼具當地人與外地人身分。當身為當地人時,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都跟認識一位新朋友一樣,釋出善意又不失去自我,不在利益的驅使下扭曲自己?

身為外地人,我們是不是可以更細緻、溫柔地對待遊歷之處,作為一位觀察者而非介入者?當我們經由觀光與當地人交流,讓當地的特色被支持、被鼓勵而長出力量,這是幫手;而試圖用自己的認知,改造一個地方以符合旅行的需求與期待,這是幫兇。

觀光對一個地區的飲食風貌到底是幫手或幫兇,很難在短時間下定論,更多時候可能同時是幫手也是幫兇。然而我們必須警覺的是,不是人人都能幸運擁有保種阿嬤,多數狀況是一旦改變,就找不回來時路了。

 

著有五本飲食著作、人稱「喻姐」的喻碧芳談到如何吃出健康時強調:要找回對吃的自主權,要能夠吃到營養、能量,而不是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導致因偏食造成身體的負擔。

原本就經營東雅小廚的喻碧芳,10多年前寫了第一本書《食物溫度 決定癒病力:120℃的低溫烹調革命》後,開始思考如何重新喚醒大家對於吃的自覺,但東雅小廚的經營方針難以徹底實行,因此,在隔壁開闢了另一個能自由實踐理想的園地。

Too Simple減醣廚房」是喻碧芳與兒子Derek一手打造,餐點以義式料理為主,雖然是開放式廚房,現場卻聽不到抽油煙機轟隆作響,喻碧芳將餐廳定位為「低溫烹調」概念店。

 

為什麼要減醣?

「減醣飲食」是指限制糖質飲食。為什麼需要減醣?喻碧芳表示,食用過量的糖分或澱粉,血糖容易急遽上升,為了降低血糖,胰臟必須分泌胰島素,如此反覆的結果會增加脂肪細胞,並造成胰臟的負擔。

「減醣」這件事沒有年齡限制,但如何融入生活?喻碧芳說,「減醣」常被誤解是很困難的事情,「可以先從吃飯的順序開始做起。」先以蛋白質食物開啟序幕,再來是蔬果,最後再以米飯(澱粉)畫下句點。「以這樣的順序,碳水化合物自然就吃不下。」平常除了減少吃精緻(製)麵粉、精緻(製)糖做的麵包、蛋糕、甜點與餅乾等碳水化合物,還要多吃容易幫助消化與營養的食物,每餐最好要有五彩繽紛且營養均衡的新鮮當季盛產蔬菜,而「Too Simple減醣廚房」的菜單就是遵循此方向設計。

 

讓減醣有更多選擇

首先主菜就有雞胸肉、松阪肉、藍鑽蝦、鮭魚、天貝這幾種選擇,其中被視為「超級食物」的天貝富含素食性蛋白質、維生素,它是用鷹嘴豆與黑豆分別蒸熟後加入酵母菌發酵,現在在台灣買天貝並不難,但要找到品質好的卻不容易。喻碧芳追蹤了快五年才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天貝。

 

主食可挑由添加蒟蒻米的飯、麵(米形麵、貓耳朵),以及無麩質麵包。製作麵包不假手他人,利用杏仁粉、黑芝麻粉、椰子油等食材做的褐色麵包,雖然小小一顆,但卻能帶來飽足感達到減醣目的。主食、主菜加上可搭配的三種自製手工醬料,可達到 45種餐點變化。

當餐點一端上桌,馬上看到色彩豐富的菜餚,每道至少有十幾種蔬菜為料理增色,例如,紫洋蔥、玉米筍、水果椒、多種菇蕈、秋葵、糯米椒、蘆筍等,這些蔬菜是喻碧芳尋訪全台、各地自產自銷小農產品,隨便問喻碧芳一個食材,她都能流暢地講出產地及背後故事。

不只是賣餐點,Too Simple減醣廚房定期舉辦各種食育講座,像是餐廳入口外有一區自種的香草花園,不僅餐廳能自用,還可以帶幼稚園小朋友參觀、認識食材。

也會教學員怎麼自己做肉鬆、包水餃、自製水果乾等。每週二下午也舉辦好書導讀會,請到多位營養師一起參與教導大家怎麼吃才健康!能看到、聽到、自己實作,印象才深刻。

Too Simple減醣廚房在經營上雖然辛苦,但這是喻碧芳最想做的事,她樂在工作,並且堅持走下去。她說:「希望我的堅持能造福更多人,讓大家經由認識『減醣』進而改變飲食習慣,獲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