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著有五本飲食著作、人稱「喻姐」的喻碧芳談到如何吃出健康時強調:要找回對吃的自主權,要能夠吃到營養、能量,而不是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導致因偏食造成身體的負擔。

原本就經營東雅小廚的喻碧芳,10多年前寫了第一本書《食物溫度 決定癒病力:120℃的低溫烹調革命》後,開始思考如何重新喚醒大家對於吃的自覺,但東雅小廚的經營方針難以徹底實行,因此,在隔壁開闢了另一個能自由實踐理想的園地。

Too Simple減醣廚房」是喻碧芳與兒子Derek一手打造,餐點以義式料理為主,雖然是開放式廚房,現場卻聽不到抽油煙機轟隆作響,喻碧芳將餐廳定位為「低溫烹調」概念店。

 

為什麼要減醣?

「減醣飲食」是指限制糖質飲食。為什麼需要減醣?喻碧芳表示,食用過量的糖分或澱粉,血糖容易急遽上升,為了降低血糖,胰臟必須分泌胰島素,如此反覆的結果會增加脂肪細胞,並造成胰臟的負擔。

「減醣」這件事沒有年齡限制,但如何融入生活?喻碧芳說,「減醣」常被誤解是很困難的事情,「可以先從吃飯的順序開始做起。」先以蛋白質食物開啟序幕,再來是蔬果,最後再以米飯(澱粉)畫下句點。「以這樣的順序,碳水化合物自然就吃不下。」平常除了減少吃精緻(製)麵粉、精緻(製)糖做的麵包、蛋糕、甜點與餅乾等碳水化合物,還要多吃容易幫助消化與營養的食物,每餐最好要有五彩繽紛且營養均衡的新鮮當季盛產蔬菜,而「Too Simple減醣廚房」的菜單就是遵循此方向設計。

 

讓減醣有更多選擇

首先主菜就有雞胸肉、松阪肉、藍鑽蝦、鮭魚、天貝這幾種選擇,其中被視為「超級食物」的天貝富含素食性蛋白質、維生素,它是用鷹嘴豆與黑豆分別蒸熟後加入酵母菌發酵,現在在台灣買天貝並不難,但要找到品質好的卻不容易。喻碧芳追蹤了快五年才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天貝。

 

主食可挑由添加蒟蒻米的飯、麵(米形麵、貓耳朵),以及無麩質麵包。製作麵包不假手他人,利用杏仁粉、黑芝麻粉、椰子油等食材做的褐色麵包,雖然小小一顆,但卻能帶來飽足感達到減醣目的。主食、主菜加上可搭配的三種自製手工醬料,可達到 45種餐點變化。

當餐點一端上桌,馬上看到色彩豐富的菜餚,每道至少有十幾種蔬菜為料理增色,例如,紫洋蔥、玉米筍、水果椒、多種菇蕈、秋葵、糯米椒、蘆筍等,這些蔬菜是喻碧芳尋訪全台、各地自產自銷小農產品,隨便問喻碧芳一個食材,她都能流暢地講出產地及背後故事。

不只是賣餐點,Too Simple減醣廚房定期舉辦各種食育講座,像是餐廳入口外有一區自種的香草花園,不僅餐廳能自用,還可以帶幼稚園小朋友參觀、認識食材。

也會教學員怎麼自己做肉鬆、包水餃、自製水果乾等。每週二下午也舉辦好書導讀會,請到多位營養師一起參與教導大家怎麼吃才健康!能看到、聽到、自己實作,印象才深刻。

Too Simple減醣廚房在經營上雖然辛苦,但這是喻碧芳最想做的事,她樂在工作,並且堅持走下去。她說:「希望我的堅持能造福更多人,讓大家經由認識『減醣』進而改變飲食習慣,獲得健康。」

慣行農法意指施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的栽培方法,通常伴隨大量水資源與化石燃料消耗、單一作物密植,與有機農法、自然農法、友善耕作、無毒栽培等標榜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不同。你發現了嗎?「慣行農法」作為一個詞彙,是相對於有機、自然、無毒而生,就像日本出現了洋食才有所謂的和食,經過比較才有意義。

農法有慣行、非慣行之分,這樣的區別相當晚近才發生。在人類發明化學肥料與農藥之前,哪有什麼農法不是有機、自然、無毒?1828年,德國科學家維勒(Friedrich Wöhler)人工合成了尿素;1840年,德國有機化學之父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發現了氮是重要的植物營養,主張用化學肥料替代天然肥料為土地施肥;1909年德國猶太裔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發明人工固氮方法,進一步合成氨,真正開啟化學肥料繁盛的可能性;1950年代化學氮肥已商業化生產。1939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發現了DDT的殺蟲作用,發明了工業合成DDT的方法,則是最早問世的人工合成農藥。人類耕作了數千年,所謂的「慣行」(Conventional)農法,竟也不過發展了百多年。

 

慣行農法 餵飽更多人

我們用化肥與農藥用得如此上手,是因為糧食生產從沒餵飽過這麼多人。結合化肥、農藥、灌溉、機械、品種改良,二十世紀中葉西方國家大抵消除了飢餓的威脅後,「綠色革命」風風火火推展開來,歐美的農業技術推廣到亞洲與拉丁美洲,大幅提升開發中國家的糧食自給率。1950年代,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研究員柏洛葛(Norman Borlaug)在墨西哥研發出麥稈矮、產量大的小麥,墨西哥原本有一半的糧食必須進口,1964年已可輸出小麥;1960年洛克斐洛基金會、福特基金會與菲律賓政府共同在菲律賓設立「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培養出半矮稈、抗倒伏、高產的稻米品種,讓菲律賓與許多產稻國家稻米產量大增。

科學昌明是否帶來了天下太平?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開了第一槍。1962年,卡森出版了《寂靜的春天》,她花費四年撰寫此書,鋪陳了殺蟲劑、除草劑的過量使用造成野生動植物大量死亡的證據,轟動美國與世界。最終,美國於1972年全面禁用DDT。

 

綠色革命後

遺症對慣行農法的反動1960年代第一次綠色革命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不當使用化肥與農藥造成水汙染,導致農民中毒、動植物死亡;捨棄輪耕改種單一作物,導致土壤地力衰退;在乾燥地區只顧灌溉而忽略排水,造成土壤鹽鹼化;綠色革命推廣的高產品種,導致作物品種多樣化消失,又只適於種植在灌溉條件好、降雨充沛的地區,不適合旱地;高產品種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含量較低,導致人們攝取營養素不足;最終擴大了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大農場較有資源取得灌溉水、化肥、種子和引進新技術的貸款,小農場則相對弱勢。

作為良善的替代方案,有機農法,以及其他非慣行農法,於是獲得登場的舞台。健康、環保、無毒、永續、土地友善,於是成為美好的價值,影響了人們做選擇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