摰友的生日派對上,大伙兒往往不計形象地吃喝、酒酣耳熱放聲大聊;廠商客戶間的商業餐敍,則是人手一杯雞尾酒、吃吃小點,輕鬆優雅商談。無論是何種形式的餐會,美味又美觀的「外燴料理」功不可沒,不搶戲卻有話題性,堪稱串起整場社交盛會的最佳配角。
隱身台北東區的「花彘醺」不僅有日式料理與歐陸料理兩家店,也累積8年外燴經驗。主廚洪貫哲指出,不同於客人來到餐廳以「吃」為目的,外燴料理則是一種以食為名的社交媒介,短短2、3個小時中能否賓主盡歡,從菜單設計到擺盤裝飾都得仔細推敲,要溫馨就點綴粉嫩花飾、想豪邁就來點大魚大肉,關鍵在於實現客戶腦中想像的派對樣貌。
蜜粉罐、針筒都上桌
來到花彘醺,請洪貫哲示範幾道外燴菜色,只見他搬出一籃「傢伙」,粉刷、蜜粉罐、滴管、膠囊……這些完全不像該出現在餐廳裡的瓶瓶罐罐,在他的巧手下搖身一變為提拉米蘇、酒醋醬汁與辛香配料。原來,這些都是花彘醺過去辦各式外燴時上場的道具。說來也奇,看著那些小玩意兒總忍不住去猜測是化妝趴?還是醫師趴?腦中一路熱熱鬧鬧起來,彷彿派對重現,那一刻,外燴料理的歡快魔法不言而喻。
「說真的,有些客戶什麼好東西沒吃過?但重點是有什麼東西會讓他覺得驚豔、印象深刻。」對花彘醺而言,外燴的精神在於「社交」,無論是敘舊、建立人脈或談生意,客戶自有一套完美小劇場。因此,如何按照需求打造一場專屬派對成了首要課題,也讓花彘醺的每場外燴都可說是獨一無二。
洪貫哲舉例,日前替化妝師辦派對,他在構思菜單時到處諮詢女性朋友,一想到愛美又嗜甜食的女孩們,便靈機一動將粉餅盒、蜜粉罐等元素融入甜點中,一道「繽粉蜜粉提拉米蘇」上桌就令全場驚呼連連,入口時還可自行用粉刷來沾灑可可粉,極具巧思又好玩。又好比醫師聚會,他特地去藥局買來各種道具,想配醬汁得拿針筒注射、要嘗香料先咬顆膠囊,使職場上的肅穆感頓時輕鬆起來。
洪貫哲指出,除了這類重視風格的私人派對外,企業聚會也是考驗外燴功力的一大場合。由於顧客最在意商品LOGO露出與否,就必須絞盡腦汁將品牌精神連結到食物中,同時還要在客戶屬意的食材與製作技術間取得平衡,力求讓賓客拿了就走、邊吃邊聊。說是「好幾個願望,得一次滿足」,一點也不為過。
要接訂單?先評估風險
談起外燴肩負著宛如「阿拉丁神燈」的任務,洪貫哲總笑說:「不會很難啦!」但這句不難,其實是花彘醺吃過數十次苦頭、每回都咬牙撐過而樹立起的標準作業流程。他們願意花兩周時間幫客戶設計派對餐點,但在此之前,得先過自己這一關。
「客戶都是外行的,所以我們要提供專業角度去審視,不是他說好就好。」洪貫哲拿出密密麻麻的外燴流程表格,有很大一段是在講「訂單成立之前」的風險評估,除了要先了解顧客的需求,他們腦中也會走過一遍餐點呈現、場地設備安排,如果是團隊也克服不了的難題,那只能專業地喊卡。
風險在哪裡?洪貫哲講起來似乎「危機四伏」,最常在詢問場地狀況時,承辦人都表示「有水可以用啊」、「嗯,對,有插座」,結果茶水間根本超遠,或是全場在角落只找到一個插座。另像活動場地通常不會有保鮮設備,也是他們踩過的地雷。從此,表格的自備清單直接加了一項「延長線」。
不只場地限制的「外患」,繁瑣的準備工作也常出現「內憂」。他解釋,外燴一次要出10多道菜,光是一項冷菜就有塔殼、馬鈴薯內饀、鮮蝦、食用花、醬汁等7、8種材料,漏帶東西時常發生。有一回,團隊帶了電鍋到現場,要煮飯時卻發現沒帶電線,時值周末不知道上哪兒買、讓餐廳派人送也耗時,最後是拆了人家的音響電源線應急,等飯熟了再放音樂。
洪貫哲指出,辦外燴不像在餐廳裡,設備、食材一應俱全,因此要耗費大量心力前置作業,而為了避免人多手雜易出錯,每個人的流程動作能拆解就拆解,一切簡化。在現場,人手一張工作流程表,但有趣的是,每個人的表格都不一樣,如此一來才能專注於個人任務。
花彘醺辦外燴時能如此優雅流暢,或許是洪貫哲與伙伴連續熬夜好幾晚的成果,但他們力求萬事做足準備,也不要到了現場才發瘋。
外燴鐵三角:溫度‧時間‧份量
儘管外燴料理承載著社交互動的使命,但「入口好不好吃」仍然是最終、最真實的評價。洪貫哲認為,溫度保持、時間掌控與份量拿捏是外燴料理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外燴菜餚有延後食用的特性,必須放涼了也好吃。」洪貫哲解釋,派對上人來人往、要喝酒要聊天,同一道菜被吃到的時間必然有前後落差,因此製作技術上就必須維持口感與風味。但他也說,外燴不是只出冷食就好,只要溫度控管得宜,鮮食、熱湯都很受歡迎。
談到溫度,洪貫哲嘗過不少苦頭,他們曾經在夏天近40度高溫下,在中正紀念堂出生魚日式料理;也曾在沒有加熱設備下被客戶要求出熱湯。即使如此,花彘醺不曾將過去惡夢視為禁忌食材,反而更重視鮮食真空包裝,並大量運用保冷、保溫工具。洪貫哲另強調,製作順序尤其重視熱食,通常會在開菜前一小時才把東西煮好,盡可能縮短從料理台送到客人嘴裡的時間。
為了配合溫度,時間也分秒必爭。洪貫哲指出,一場外燴共10多道菜,現場必須在一小時內組裝完成,那麼前置作業要料理到什麼程度、人員要花多少時間組裝都必須精密計算。只是,計畫常趕不上變化,明明說5點半開菜卻拖到7點,或是客戶要求提前開場,一句話就打破他的精心佈局,只好立刻重新分工,腦中計時器必須跑得比客戶還快。
洪貫哲也提到,辦外燴不能只看總人數,其中男女比例、小孩多寡都是設計菜單時的考量。好比日前替科技公司辦派對,男性占多數,加上有許多外國朋友,因此出動大量肉類與澱粉,羊膝、伊比利豬肉串、起士拼盤還有墨魚燉飯,讓大家吃好吃滿。
不過,份量當然不是愈多愈好,當賓客樂得大肆打包,卻可能讓主辦方捶心肝。當經驗累積成數據,洪貫哲通常會多帶10%食材,以因應運送耗損或調整食用份量。花彘醺下足功夫的成果,就是道道上桌都好吃,也成功建立口碑,有的客戶辦到一半就來預約下個檔期,有些賓客則是成為後來的餐廳常客。
搶進外送市場 外燴可望商品化
透過多年來不斷拆解分工、建立作業流程與確認表單,洪貫哲如今分析外燴似乎聽來游刃有餘,而這也是花彘醺在思考的下一步:企圖讓操作簡易又美味的外燴料理量化為商品。
洪貫哲觀察,目前外燴市場的需求不只是大型活動,15人以內、追求高品質的小型派對也漸成主力,而這類私人派對的餐點選擇已無法滿足於一般飯麵或速食類外送。他指出,外燴料理可被快速、大量複製,例如本來在餐廳中要用皮塔餅包著吃蟹肉餅,改良為一插就拿起來的鮮蝦弗卡夏,製成一般商品直接販售或送貨到府,搶進外送市場絕對不是空談。
外燴事業不僅讓花彘醺思考新的商業模式,也在每次外出打仗後回頭檢視餐廳營運。「如果流程不夠簡化,客人一定會吃到爛東西。」洪貫哲指出,拆解料理模組與簡化流程不只外燴的概念,同理,當餐廳裡的一道菜過於繁瑣、無法分工完成,那每一次複製必然會出現品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對於餐廳員工而言,當製作過程好上手,整體運作時間也能掌握得宜。
客戶腦中那場靈巧、輕盈的歡愉派對,其實是構築在外燴人的腦內工廠之上,把迷宮變地圖、把大雜工變生產線,得來不易。
外燴秘訣
探勘外燴活動場地很重要,像是否有保鮮設備、插座夠不夠多、需不需要自備延長線等。
食材備料不能只看總人數,男女比例、小孩多寡都要考量;建議多帶10%食材,以因應運送耗損或調整食用份量。
外燴人員的流程動作能拆解就拆解,一切簡化。外燴菜餚則有延後食用的特性,必須放涼了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