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12 期
 
百年老店玉珍齋
作者:林明德
  文章瀏覽次數:6078

 【一】

 
  1970年代,我開始踏查臺灣民俗小吃,沿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開臺時序,特別留意百年老店,因為它們統攝多重意義積累厚實內涵,既是社會的反映,也是民俗的結晶,更是歷史的縮影。例如︰府城「舊永珍」、鹿港「玉珍齋」、臺北「郭元益」、大墩「林金生香餅行」與澎湖「盛興餅舖」等,它們往往內聚歲時節慶、生命禮俗、諸神佛誕與日常生活糕餅於一店,成為糕餅文化的展示櫥窗,在臺灣糕餅發展史上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這裡特別以鹿港「玉珍齋」為例,透過多面向的探索,以解讀其奧秘。
  鹿港,早期稱為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布薩人居住地,因原野有大量鹿群棲息,故名「鹿仔港」。其開發始自明鄭時期,清雍正元年(1723)已成為中部最大港口。當初移民大多屬漳、泉,而以泉州居多。
  雍正九年(1731),鹿港正式開放為島內貿易港,商業逐漸繁榮;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直到道光末年,約半個世紀,錦帆來去,萬商雲集,人文薈萃,曲藝並奏,儼然是經濟文化的重鎮。由於濁水溪支流多次氾濫,港口泥沙淤積而一蹶不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鹿港從絢爛趨於平淡,成為一座歷史古城。
三百年來,鹿港由於濃厚的保守性,成就了人文底蘊豐厚的符碼,宛如文化的活化石,以傳統的菁華在現代社會閃爍光芒。
  這個符碼內涵多樣元素,包括:族群、語言、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與飲食文化,質言之,鹿港先民大多來自泉州,世代相傳由原鄉轉化的鹿港腔,成為在地鹿港人,其語彙之豐富,層面之多元,可說是閩南文化圈的寶藏;宗教上鹿港集儒、釋、道與若干民間信仰於一地,堪稱神仙之城;表演藝術上則有南管、北管與高甲戲,目前南管仍與廟會結合,如龍山寺藻井戲台御前清音,既娛神也娛人,成為全臺唯一僅有的表演空間;傳統工藝的範疇包括編織、雕刻、陶瓷、金工及其他,因為早期泉州、福州、潮州的藝師來鹿港定居,他們以看家本領展現精湛的技藝,發展出千彙萬端的民俗藝術,成就獨樹一幟的「鹿港工藝」。至於飲食文化,內容豐富多元,禽肉、畜肉、海鮮、糕餅、米麵、素食,應有盡有,而廚師競藝、私房菜多采多姿,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所以說,鹿港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臺灣文化的瑰寶。
 
【二】
 
  玉珍齋餅舖,位於中山路與民族路交叉口,創立於清光緒三年(1877~),「玉珍齋」三字本為第一代黃錦( ?~1889)的書齋名字。日治昭和五年(1930),本店建造,以巴洛克式三層樓矗立鬧區,一時成為鹿港的地標。頂樓女兒牆有「黃」字,隸體陽刻,是樓主的印記,而門口「玉珍齋」三字出自陳百川醫生手筆,楷體陽刻金色,穩健中透顯著輝煌。
  百年老店玉珍齋迄今137年,傳承五代,說來也真是奇特,代代對糕餅都相當投入,也研發不少引領風騷的產品,每每締造新鮮的口碑,在臺灣糕餅史上,黃氏一門五代彷彿進行一場歷史的接力賽,棒棒盡心盡力向前衝,繳交傲人的成績。
  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直到道光末年,半世紀萬商齊集,商機無限,來自福建崙峰(今福建省石獅市)的殷商黃錦到了鹿港洞見先機,開米店─復豐堂,又開布莊─泰豐堂,財源滾滾。在做生意之餘,他喜歡與文人雅士往來,書房玉珍齋經常高朋滿座,或品茗賞花或吟詩作對。有天一位清客談起好茶好詩,就是欠缺好糕餅來助興,真是「美中不足!」座中賓客紛紛響應,並催促黃錦想辦法。於是他託人返鄉找糕餅名師。光緒二年(1876),復豐堂請到唐山糕餅師傅,依據黃錦與賓客的喜好做出「鳳眼糕」,這款細緻的糕點一時騰傳。光緒三年(1877),有位文友看著盤底僅存幾片鳳眼糕,突發異想,當下建議開店賣這款細緻又可口的糕點,一定會得到大眾的喜愛,黃錦從喜如流,立即找師傅來商量,同年就以糕餅發源地的書房「玉珍齋」做為店名,樓上廚房當工廠,不過,黃家祇把它當做附設的副業。
  光緒十五年(1889)黃錦辭世,長子黃仕元(1873~1918)正式接下家族事業,面對鹿港港口淤積,風華不再,加上1895年清廷甲午戰爭失利,臺灣割讓日本,商機消退,他祇好採取守勢,勉強維持家業,同時針對鹿港人飲食習慣開發婚嫁的「風吹餅」,與祭品、零食兩相宜的米米老與綠豆糕。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收回米糧販售權,改為官方操縱市場買賣,黃家米店生意一落千丈,加上庶民生活緊縮,布店生意也每況愈下。黃仕元長子黃長庚(1895~1951)接掌家族事業時,又逢第一次世界大戰,民生凋蔽,影響所及,黃家布莊黯然退場,獨留米店苦撐場面,就在存亡危急之際,販售小點心的玉珍齋反而從附設副業,一躍變為黃家的主力事業,其系列糕餅成為北部「鹿僑」甜美的回憶,更是人人的伴手禮。黃長庚娶妻洪嫌與側室陳金蘭,元配洪氏膽識過人、偏房陳氏擅於經營,呈現玉珍齋「女人當家」的局面;男主人則生活悠閒、用心研發,提出創意的點子,把米粩放進豬油裡炸,翻轉成為香脆的人間美味─豬油米老。
陳金蘭生子黃振聲(1922~1972)與黃森榮(1928~1999),振聲無子女,由母親安排將森榮三子過繼給他。他綽號大耳仔,相當精靈,吃過外省人糖麻花、蜜麻花甜點與日本的牛奶餅後,要求師傅仿製成為細香的索仔條與牛奶餅。森榮生性活潑、靈敏又愛好運動,是臺中一中的高材生。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有位老師遭檢舉涉及匪諜案,株連多位學生,森榮名在其中,被判六年感化教育。出獄後,他判若兩人,沉默寡言,整日待在玉珍齋二、三樓,在長達十多年的監視裡,他以自我封閉作為求生法門。三十五歲時,才與臺中市醫師盧清隆千金盧清秀(1941~)結婚。他在二樓看書並思索改進食品技術,1971年,向政府專案申請到臺北「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學習最新的烘焙知識,四個半月的課程結束後,他返回鹿港,推出香鬆綿軟的蔥油麵包,為這趟學習之旅提出亮麗的心得。之後,他又推出奶油蛋糕,成為鹿港第一家生日蛋糕的西點麵包店。黃一彬指出︰「玉珍齋之所以屹立不搖,因為能與時俱變,掌握時尚脈搏,開風氣之先。」
  黃振聲往生後,大家長陳金蘭依照民間習俗指定由黃一彬接任玉珍齋,成為第五代接班人。1993年展開交棒工作,黃森榮一通越洋電話要遠在加拿大攻讀精算研究所的一彬回來接管老店,絲毫不給任何解釋的空間。因為這是件嚴肅的使命。1993年,黃一彬在臺中市漢口路成立第一家門市部,作為開拓版圖的試驗點。1996年,他與相交多年的知己王文敏小姐結婚,文敏出身彰化世家,由精誠中學、臺中女中、臺大園藝系,學涯一帆風順,但她為愛走天涯,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改讀食品科學,準備為老店注入食科的新觀念。婚後,兩人上烘焙訓練課、進行玉珍齋糕餅的配方量化,例如百年暢銷鳯眼糕,食材是白米和白糖,其魅力關鍵卻在白糖上,黃家祖先把白糖貯放地窖,蘊蓄天然寒氣,從而釋放一種涼冷的口感。黃一彬進一步揭密︰鳳眼糕為第一代黃錦所創,是鎮店之寶,中間鼓凸兩端尖形,狀似狹長的鳳眼,隱喻美人,因此得名。當時是為滿足文人雅士三好─好茶好詩好糕餅之要求而研發出來的,不過也有為吸鴉片後消除滿口苦味的考量。據說以姆指、食指輕輕挾片鳳眼糕放入口中,其芳香沁涼清甜,入口即化,又可消除滿口的苦味。王文敏補充說︰鳳眼糕所用的白米,每年必選用二期休耕農地(土肥)種出的一期稻作(稻穗飽滿),白米與白糖分別以人工輾成細粉末,白米粉乾燥,白糖因貯藏地窖攝入寒氣,含水量較高,調配攪拌後,做出含水量少於10%的食材,壓模取出,形成表面凝固,裡面米、糖結合成粉狀的點心。由於糖有防腐的天然功能,不需添加人工防腐與保鮮劑,充分發揮食材的特色。
  黃家研發的糕餅系列,產品精緻,深獲雅俗客層的喜愛,建立一定的口碑,在日治時代曾獲博覽會多種獎項,例如﹕金牌獎—鳳眼糕;銀牌獎—口酥餅;銅牌獎—綠豆糕、石花糕;入選—豬油米老。洪炎秋教授(1899~1980)的〈懷鹿港的茶點〉(1994)一文,追憶鹿港歷史、茶點舖與重要糕餅的滄桑,是一篇解讀玉珍齋的重要文獻,作者自白﹕「我對於鹿港的茶點的印象,是四十年前孩提之童年的時代所獲得的。」這段話充分見證了百年老店的風華。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