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60期第60期香料 古代歐洲炫富的象徵一般人對古代香料大約都有其價值昂貴的認識,亦熟知哥德人攻下羅馬城,要求以各3000單位的黃金及胡椒作為贖金的歷史故事,或香料可作通貨使用的過往,甚至比起一般通貨更多出炫耀財富的價值。 作者. 黃如慧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59期第59期從柿子到柿葉 日本秋柿的旬智慧秋季盛產的水果—柿子,以其溫潤的橘黃色澤,圓潤優雅的曲線,常與外型同樣討喜的蘋果並列,取諧音「事事平安」,被視為有吉祥寓意的果物。在秋收時節的各項民俗祭典上,常可見到柿子在供桌上十分亮眼,可說是秋季最具代表性的水果之一。 作者. 陳九如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58期第58期清涼解暑,來杯汽水吧!—從彈珠汽水到沙士與可樂夏天一到,各式媒體上播放的飲料廣告,總讓人有透心涼的消暑感。近年飲料產品種類多元,但在1980年代以前,市場可是碳酸飲料的天下。 作者. 陳怡行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55期第55期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沙茶是臺灣每個家庭的常備醬料,炒青菜或是肉類,只要一小匙沙茶醬或沙茶粉提味,食物就變得濃郁可口,特別下飯。沙茶也是吃火鍋時不可或缺的蘸料,尤其在又濕又冷的冬季,吃著暖烘烘的火鍋,涮燙新鮮牛肉蘸著沙茶醬,總讓人感到滿滿的幸福滋味。 作者. 曾齡儀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53期第53期歷史學家 vs. 地理學家 你沒想過的台灣味台灣味成為當前飲食討論顯學已無庸置疑,但所謂的台灣味、台灣菜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究竟台灣味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才算得上台灣菜?如果不存在,又是什麼原因? 作者. 陳皓嬿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53期第53期述評《「台灣菜」的文化史》、《尋找台灣味》透過「食物」瞭解一個城市、區域乃至於國家的社會文化總是非常有趣。食物不僅展現特定地區的農業耕作與保藏技術,同時也反映特定族群的消費型態與文化認同。上述概念尤其適合瞭解近代台灣的飲食變遷。 作者. 郭忠豪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34期第34期雍容大度台灣菜生活在台灣最感幸福的,莫過於24小時均有方便取用的美食可以滿足自己的身心脾胃。台灣人的包容性依舊展現在飲食生活中,對於不同族群、不同國度的食物均能展開雙臂熱情嘗試,從幾年前火紅的泰味料理、韓國瘋,到最近的日本拉麵狂潮當可映證。 作者. 楊昭景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25期第25期打包:法國餐飲人文障礙法國飲食文化常聚焦於米其林餐廳與盛宴美學,但鮮少關注「剩菜打包」等餐後文化。本文透過中華飲食文化研討會實地觀察,探討法國飲食中的食物浪費、文化障礙與客服關係,反思餐末與飲食人文的未竟課題。 作者. 楊豐銘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22期第22期義大利慢食協會與餐飲業界的互動從義大利工運文化發源的慢食協會,挑戰傳統以「溫飽」為中心的飲食運動主軸,強調品味、共享與永續的飲食哲學,結合全球餐飲業與保育行動,翻轉現代食物產業與社會關係。 作者. 楊豐銘
飲食雜文飲食雜文第21期第21期台灣的養蚵產業與蚵仔小吃台灣蚵仔煎、蚵仔麵線等小吃備受歡迎,背後仰賴的是彰化王功、嘉義東石、雲林台西等地的傳統養蚵產業支撐,若不重視環境與產業發展,百年小吃文化恐將面臨存亡危機。 作者. 張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