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地食材發聲 提升台灣豬肉價值的品牌餐廳
「良食」有好的食物之意,與糧食同音;「究好」對食物有研究、探究、講究的精神。良食究好的品牌形象logo,特意在「好」字中間設計了一個台灣地圖的形狀,藉此表達在地、安心、原味(台語發音Wonmi)的品牌初衷。吳季衡執行長曾在新興跨界媒體TEDxTaipei演講中提到他心目中的台灣新農業,除了經濟效益之外,未來農業應包含「環境保護、動物福利及食品安全」,三者缺一不可。消費者在購買農畜商品的時候,應該要更主動發問一些問題、多思考一些層面,當你了解食物背後及生產者所付出的心力與辛勞,就能認同吃得「好」是有心人的專利,並非只有經濟能力強的人才能吃得到。
走進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冷藏櫃中陳列著各式各樣現切的生鮮肉品及新鮮蔬果,餐廳與全台各地生產者合作的農產品也擺放在大門入口處,每一項農產品都有完整的產銷履歷,只要客人想買,都能馬上帶回家。吳執行長提到:雖然目前餐廳的食材尚未全部「有機」,但保證餐廳供應的各式肉品及生鮮蔬果皆為安全、無毒。
餐廳供應的豬肉料理,採用來自南投新合興牧場的健康豬隻,以安全農法飼養超過210天,並由自家物流公司「藝多廚食材(股)公司」全程冷藏配送,確保肉品衛生在運輸過程中安全無虞。餐廳內也設置「肉品分切室」、「獨立熟成室」與「食品加工室」,將所有食材的處理過程全部透明化,期望呈現食物最初、最原始的美味,無愧台灣這塊土地孕養出來的每一份美好食材。
吳媽媽豬排排上菜
祥圃實業吳董事長的夫人陳美雲女士(吳媽媽),2012年為了協助先生實現「從產地到餐桌」有機無毒的夢想,也為了支持長子吳季衡執行長對台灣新農業的藍圖規畫,毅然接下良食究好市集餐廳的食藝總監職務,在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餐飲業中與家人一起打拼,整天在餐廳忙進忙出,並親自規劃客製化菜單,仔細詢問訂位客人的訂餐需求。
年輕時候曾開過牛排館、很懂料理的吳媽媽提到「肉燥飯」及「香煎豬排」成為餐廳的明星商品這件事,她謙虛的說是無心插柳的成果,還說了一個小故事。那時候餐廳剛開幕3-4個月,每天進貨的豬隻,每個部位大都能現切成生鮮肉品售出,或料理成菜餚端上桌,唯獨「大里肌肉」堆滿整個餐廳的庫存。吳媽媽心想,每隻豬的大里肌肉只有二條,實在不能浪費,就想到自己及兩個兒子從小就喜歡吃外婆做的豬排排(小朋友的暱稱),所以利用大里肌肉,以大蒜、醬油、糖當醬料,將每塊肉片的兩面沾上醬汁,醒肉約10-20分鐘,再沾上一點點太白粉與番薯粉水,兩面各煎個5分鐘,就是良食究好的招牌菜「香煎豬排」,只要吃過的人都豎起大拇指、一口接一口,意猶未盡,現在餐廳每個禮拜也都賣到缺貨。
良食究好的限量「紅糟肉」選用小里肌肉加入自製的紅糟酒做成,與一般市面上使用三層肉、抹上現成紅糟醬的作法不同,口感鮮嫩多汁,沒有市售紅糟的嗆味。除了紅糟肉之外,吳家滷肉、木耳炒豆皮、五花肉炒豆苗等,都是吳媽媽一家大小很喜歡吃的家常菜。年過花甲之年的吳媽媽,從小跟著母親學做菜,因為母親是福州人,對於傳統小吃「福州燕丸」總是念念不忘,她在台灣遍尋不到後,計畫前往福州尋找品質穩定的燕皮製作者,希望在良食究好的菜單上重現福州燕丸「肉包肉」的傳統手工菜。餐廳未來也會陸續規畫各家私房菜,如:吳媽媽母親的拿手菜「燉肉麵、包子、鍋貼、蔥油餅」等等,請大家拭目以待。
訪談間,吳媽媽提醒我們,要趁著媽媽或家中長輩還有體力掌湯杓的機會,多跟她們學習幾道媽媽味或家鄉菜,即使以後長輩沒體力了或不在身邊了,還能透過菜餚一解鄉愁,回憶兒時美好的時光。
主廚認同經營理念 挑戰原味料理
良食究好打破一般餐飲店的傳統思維,採用品質有保障、成本較高的健康肉品及無毒蔬果當作食材,過程不添加任何化學加工品,只用鹽、醬油、糖、醋或胡椒調味,以中菜西出的方式,呈現菜餚最原始的美味。如何在餐飲業的現實與理想中取得平衡,需要餐廳主廚及內外場同仁的認同與支持。
擅長中菜及雲泰料理的中餐主廚黃獻詩師傅坦承,剛開始到餐廳上班時的確很不習慣,必須摒棄過去經驗的料理烹調習慣,回歸最簡單、最單純的料理方式,烹調出食材的原味。西餐主廚謝筱嫻師傅是餐廳的開國元老之一,年紀輕輕就與吳媽媽攜手打造這間市集餐廳,透過她的巧手,良食究好的菜餚擺盤與配色,多了幾分清新與脫俗,格外親切。
為了將吳媽媽的私房菜與餐廳菜餚做結合,兩位主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與吳媽媽討論新菜單,進行試作。通常第一次先由吳媽媽示範,第二次由主廚烹調出有吳媽媽味道的菜餚。餐廳也提供客製化的套餐服務,後續依套餐菜色受歡迎的程度,決定調整為菜單上的固定菜餚,盡量避免讓客人在短時間內吃到重複的菜餚。
吳媽媽說:餐飲業是良心事業,人有感情,作菜就有感情,不同廚師煮的菜餚會有不同的差異化,一旦菜餚沒了感情,就像SOP制式化菜餚,不僅可惜了食材,也浪費料理人的心力。料理人應該每天告誡自己,以「為自己、為家人」作菜的心態,為客人上菜。良食究好為了讓員工認同餐廳的經營理念,每日員工餐必定使用自家現切的肉品與蔬果,讓員工吃出食材的原味,體會真正的美味。
延續台灣在地食材品牌精神
不論是實體店面或是虛擬商店,「獨特的幸福感」是開店成功的關鍵。身為食材生產者、產銷者及餐廳經營者多重角色的良食究好,為了實踐從動物飼料、食材運送、到料理上桌,全程安全無毒的承諾,一路為消費者嚴密把關,比一般單純的有機食材供應者,多了幾分安心與信賴感。吳執行長表示,良食究好未來將從地區性開始發展,今年八月雲林縣大埤鄉豐田工業區的「肉品分切觀光工廠」將完工,未來也會持續延伸各種不同業態的經營模式,如:食材供應合作社、小超市或各類型主題餐廳等,持續推廣良食究好台灣在地食材的品牌精神。
近來台灣在地食材再度成為餐飲界討論的話題,名廚江振誠在他的台灣農場計畫中提到:「台灣有肥沃的土壤,很適合種根莖類的食物;台灣有低海拔也有高海拔,起伏非常大,適合種植各種作物」;作家舒國治日前也在聯合報大力讚揚台灣傲人的本土食材、委實可為;過去幾年來一直在台灣有機市場努力耕耘的齊民市集,也是支持台灣在地食材的餐廳之一。他們與良食究好分別都以不同的想法與概念,一致推崇台灣在地食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相信藉由這些在地食材,台灣餐飲業將往更多元的未來發展,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