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咱們有句早該被推翻的俗諺:「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先不談刻板印象的婆媳議題,「容不下」恐怕是過去廚房設計不友善的使用者,使得主要廚房工作者都不舒適了,遑論多人共煮。

我很喜歡台灣老公寓的住居生活感,但缺點是廚房總是窄小,成為孤零零的邊緣空間。一般三房兩廳28坪大的公寓,有前後陽台,廚房卻僅佔1.5坪。要先割地給抽油煙機、瓦斯爐、水槽,再被電鍋、廚具瓜分,使用者最後只得一塊80公分見方的料理工作檯面,侷促難伸。

料理時,抽油煙機轟轟,鍋子火爐鏘鏘,煮食者聽不見外頭動靜,頗感四面楚歌。幸運者得一小外窗,但求自家及隔壁的油煙不要再回吹送給自己。

《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寫出老舊廚房悲歌,作者吳鄭重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他「以建構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觀點來分析公寓廚房和女性家務處境關聯」,廚房竟成「家庭毒氣室」,「這些空間生產/再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是造成廚房油煙和影響女性肺癌的隱形殺手。」

一坪半的台北廚房:被邊緣化的日常場域。

老公寓廚房把窗開大,讓陽光自在移動。

台北與巴黎 小廚房的生活故事

我的上一座廚房,就被遺忘在老公寓邊角,與後陽台相連,也是出入後陽台的通道。裝修時,我們特別將外窗盡可能加大,讓風與光能自在穿透;在後陽台造綠景,做菜時心情也好;廚房對內不做門,讓空間與視線能夠延伸到客廳。

十年前,來自英國的料理甜姊兒瑞秋(Rachel Khoo)出版中譯書《小小巴黎廚房》時,我就很喜歡她小廚房裡的生活美感。繽紛的壁磚牆面,家庭式烤箱,樸實木板工作檯面,廚房道具都有陳年的時代感。

「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決定開放我那只有兩人座(畢竟我的公寓實在太小)的『地下』餐廳,在公眾味蕾下試試這些食譜。世界各地的人(包括法國人)都訂了位來吃午餐。我很快了解到,無論哪個國籍,大家最愛的都是簡單的家常料理而不是米其林星級饗宴。是任何一個張三、李四、王五都能在家做出來的那種料理。」

柏林現場 讓生活故事伸展的大廚房

既然每個家都需要廚房,那如果我們把整幢住宅各家戶的廚房集中,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一個寬敞又熱鬧的大廚房?

這論點在德國柏林得證。二月初,我們跟著「暖暖客廳」計畫主持人王瑜君老師,參訪柏林合作住宅(Co-Housing)史普利費爾德(Spreefeld)。既是史普利費爾德住戶,也是id22創造性永續協會發起人方孟珂(Michael LaFond),帶我們到他住宅裡的大廚房,準備讓我們一行來自遠方的台灣朋友一起下廚、用餐。

廚房設在三樓,是這幢合作住宅的公共空間。這天,平均氣溫0℃的柏林,陽光現蹤,透過落地玻璃窗灑進廚房,照得一屋子暖呼熱鬧。住宅周邊樹木草地圍繞,中庭有果樹、有可食地景、有生態池,一旁就是史普利費爾德河流蜿蜒,波光粼粼,熠熠耀眼。

柏林合作住宅:共廚設計改寫家的定義

柏林合作住宅的三樓廚房

由方孟珂編著的《互助時代》一書,分享了許多歐洲合作住宅的成功案例,我們參觀的「史普利費爾德」是三幢獨立的八層樓建築,住戶都是具社區意識的居民,「該建物是公共可及性、共同空間與被動式建築設計三者結合的代表。」

書中解釋,地面層特別避免配置私有戶,而是設置多功能空間、工作坊、共同工作空間及日照中心等。出入做到無障礙通行,友善高齡者。三幢建築的居住類型也不相同,「從四到二十一人不等,由個人私密空間與共同廚房、共同客廳形成小群簇。」

而成立合作住宅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走出孤獨。方孟珂說,共融的居住型態其實並不新穎,人類老早就在做這件事了,「人是需要社交的,我們都需要有鄰居說說話,分享生活。」而合作住宅最大的特點,就是設計了許多讓鄰居間能夠互動的場域,廚房、花園、菜園、洗衣房等。

設計空間,就是設計人的生活;好設計,成就好生活。

那天,我事先設計好菜色,在當地超市採買,跟同行夥伴一起捲袖下廚,頓時,偌大廚房鬧熱滾滾,辦桌般的人聲鼎沸。身為臨時總鋪的我,與超級水腳(也是食客)合作無間,才一小時,十來個人的午餐上桌。

從孤單做菜到共煮共食:空間設計如何改變人際關係

參觀當天同行夥伴在大廚房做菜,合作共享。 

同行夥伴吃素,在柏林要做Vegan餐並不困難。前菜特別利用是德國超市常見的扁豆餅乾,酥鬆如米餅,抹上味噌辣醬,點綴小番茄及芽苗,有紅有綠,開啟party氣氛;湯品使用大量多樣番茄,加入白菜、蘑菇,熬到你濃我濃,酸香馥麗。麵疙瘩新鮮現揉,入滾水煮熟後,與豆腐(質地像豆乾,超市常見)、青江菜、香菇同炒,此刻,莫忘遠從台灣扛來的紅蔥油及黑豆醬油,鄉愁滋味立現。加碼老蘿蔔乾烘蛋,鹹香油綿是跨越語言的共同美味。再將歐陸好食材齊聚同烤,櫛瓜、茄子、茴香根、地瓜、馬鈴薯、花椰菜,以油醋醬汁及蜂蜜芥末調味,過節的豐盛感就在眼前。

大夥忙得開心、吃得有味。一餐飯,不必多做解釋,我親身感受共宅精神。共餐煮食,在經濟上省時省錢省能源,在生活上互依共感,既能保有個人生活隱私,又能彼此照應。

台北、巴黎、柏林,不管身在何處的我們所追求的,都是一種家的歸屬感。吃過飯,就像一家人了。(作者為資深生活飲食記者)

 

當地有機超市 省思生態永續

而此番投宿經驗中,最讓人印象深刻、想推薦給大家前往考察或體驗的是「Good Nature Hotel Kyoto」。這是一家開幕僅兩年餘的五星旅館,主張「對人和地球都有益的新型商業設施」,毛巾浴巾使用有機棉原料,茶包和咖啡也都是有機產品,房內不供應免費牙刷,若需要竹製牙刷則每支售價日幣兩百元,房間設計因大量的木頭使用而宛如一個會呼吸的有機體,任何對地球生機有感的旅人,置身房內,將不自覺地舒放身心、輕鬆吐納。不過一樓的「Good Nature Market」更是此次住宿目的。占地百坪的生鮮超市,是這座有機飯店誠意十足的門面,經營有機超市和餐廳的成本高、利潤不豐厚,進貨要進到什麼程度,嚴格考驗經營者的心意、專業與熱忱。

位於極菁華地段的飯店將一樓設為「有機食材區」,在台灣或許並不稀有但規模通常甚小,要飯店業者用一樓店面來經營百坪以上的有機食材超市並附設餐飲,簡直是奢侈,只因複雜、耗費人力且回收慢。連續兩天我在「Good Nature Market」流連忘返,從石窯新鮮麵包、手做三明治、布丁、小牧場的優格、牛乳、乳酪乃至午晚餐主食餐盒,樣樣皆看起來精緻可口,一整個牆面的醃漬發酵區氣派展現了京都職人的醃漬文化,約莫展示百款的酒區也讓旅人或當地上班族容易買到京都限定的各種酒,清酒、利口酒、精釀啤酒皆有,日本釀製的紅白酒亦不缺席。

 

 

農產行銷整合 走向永續農業

就像台南的「紅將軍蘆筍」,必在新鮮蘆筍上以紅色膠帶捆束,且膠帶上印有「紅將軍」品牌字樣,才是將軍農會輔導當地農民所共同創立的優質蘆筍。京野菜(Kyo-Yasai)也有其驗明正身的黃底紅字商標,不僅家庭主婦為家人料理三餐會挑選產地直送的菜蔬,京都許多大小餐廳也會在店門口牆上貼著京野菜使用的專有標示,千年古都儘管繁華當世,洋食料理也發展蔚然的極好,但京都特有的和食文化依然精細維持,如丹波栗、京丹波大黑本鴻禧菇、京冬筍,不禁讓我想起了嘉義中埔的黃金板栗、南投竹山冬筍,品質風味也不遑多讓,如若能致力發展地方品牌,爭取消費者的關注、理解與信賴,永續農業就會是一門健康、共好、利他利己的事業。

台灣製成鹹蛋和鹹蛋黃的傳統鹽漬鴨蛋法,也呈現在京都有機超市的高櫃上。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