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第一次來華新街,問到來這裡必吃美食是什麼?我們最喜歡推薦大家嘗嘗看的就是「魚湯麵」。相較於華新街的其他麵食與湯品,魚湯麵是在台灣難以找到相之比擬的滋味。但如果到緬甸旅行,這道堪稱緬甸國民小吃的料理,從路邊攤到飯店早餐,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點了魚湯麵 但魚跑去哪裡了?

第一次嘗試魚湯麵的人,也許會好奇「欸?我不是點了魚湯麵,但魚跑去哪裡了?」正解就在湯頭裡!魚湯麵的正宗做法是把一整條魚煮到在湯頭裡完全化開,並在魚湯裡加入香茅、薑片、芭蕉樹嫩莖、洋蔥熬煮2小時,搭配上用純米做成的米線,並灑上幾滴魚露、擺上幾片水煮蛋和香菜,即大功告成。

上桌後,你會先聞到魚湯混合魚露散發的鹹香,湯頭嘗起來有濃濃的魚鮮味,交雜多種香料,和細碎的魚肉末,湯頭的味道相當濃郁。如果覺得稍嫌油膩,只要擠上幾滴檸檬,不但解膩,還增添了一股清香。

要嘗試緬甸最道地吃法,你一定要多點一份炸豌豆餅(或油條)沾著魚湯一起吃,豌豆餅酥脆的口感,層次更上一層樓。

緬甸早餐就是要吃魚湯麵

在緬甸,魚湯麵是當早餐來吃,華新街上「阿薇緬甸小吃店」的招牌料理魚湯麵,開店十多年來廣受在地緬甸移民的喜愛。

老闆阿薇説,會開這家店是因為先生退休後為了維持生計,阿薇向小姑學習料理,開起緬式麵店。每天凌晨三點到店裡熬煮新鮮魚湯,靜謐的早晨人客未至,阿薇習慣在店內播放緬甸佛經,除了祈禱家人順遂平安之外,聽著佛經彷彿仍在緬甸一般。「我們在緬甸就是這樣,早上起來放佛經。雖然我生活的地方不一樣了,但是出生的地方永遠不會忘記。」對於緬甸街的居民而言,阿薇這碗魚湯麵也成為大家懷念家鄉的最佳滋味。

緬南料理

魚湯麵獨特的香氣與口感,讓它稱霸緬甸國民料理多年不衰的殿堂寶座。當你細嚼魚湯麵時,你會發現這湯頭裡幾乎蘊含了緬甸南方料理的精髓,常見的薑黃、魚露、蝦醬、香茅都在裡面。來到華新街緬甸南部料理的小吃店,除了魚湯麵,還有兩道經典菜餚,也值得你一嘗究竟。

  • 緬式印度香米飯

緬式印度香米飯

緬式印度香米飯

緬甸與印度的邊界長約1600公里,英國殖民緬甸時曾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的一省,人口的來往移動帶來了生活、文化、飲食上的融合,在緬甸南部能品嘗到各式印度料理,其中以印度香米飯廣受緬甸人喜愛。以薑黃、辣椒粉、荳蔻、茴香、紅洋蔥、蒜頭等香料烹煮,每種香料的比例都考驗著主廚的功力,每個店家都有獨特比例的秘方,搭配燉煮入味的咖哩類肉品,非常有飽足感。

緬甸街哪裡可以吃到?

  • 旺旺來亞洲咖哩屋(中和區華新街23號)
  • 金鑽亞洲美食(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83號)
  • 緬甸乾式咖哩

緬甸乾式咖哩

緬甸乾式咖哩

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的咖哩,緬甸咖哩的口味相對溫和,使用咖哩粉、魚露、蝦醬、薑黃、薑、蒜、洋蔥與紅椒調味,以緬式油封「ဆီပြန် (s’pyan)」的方式烹煮,將食材在油鍋中爆香炒過,加入辛香料調味後,再煨煮到水份蒸發剩下油脂包覆食材。煮出來的料理除了口感、香氣獨特之外,接近油封的方式更隔絕了空氣與水份,方便常溫保存食物。一口白飯一口咖哩雞肉,滿嘴的咖哩香氣,讓你一不小心就會光盤。

緬甸街哪裡可以吃到?

  • 三季 Sanji Teahouse(中和區興南路二段22-1號)
  • 母親的恩情(中和區華新街60號)
  • 金孔雀緬甸小吃(中和區華新街63號)

餐飲消息

來自緬甸北部的老鄉們若說起最想念的家鄉料理,十之八九都會回答「稀豆粉粑粑絲」。稀豆粉粑粑絲是一種以豌豆製成的濃稠食品,搭配以米製成的麵條-粑粑絲,是緬甸北部華人們早點的最佳選擇。吃法非常多元,除了搭配粑粑絲,也能搭配米線或米干,不論搭配什麼樣的主食,滑糯的稀豆粉都能讓口腔充滿豆香,吃完齒頰留香,飽足感十足。

為什麼這碗稀豆粉粑粑絲能讓這麼多緬華魂牽夢縈呢?

稀豆粉秘訣 考驗主廚的攪拌功力

追本溯源得從中國雲南說起,稀豆粉是雲南著名的美食,尤其是在「騰衝」及「會澤」的飲食歷史及生活當中,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既經典也家常。來自騰衝的緬北華人,把稀豆粉帶進了緬甸,後來又從緬甸帶來台灣,在復刻美食的同時也記錄了這段移動歷史。

稀豆粉製作的步驟極考驗主廚的手藝。得先將乾的豌豆浸泡一晚,後研磨成漿,經過濾後不斷攪拌成糊。其中攪拌豌豆漿時,火候以及攪拌的速度最為關鍵。火太烈容易焦,火太小容易凝固。而攪拌速度太快容易出水,攪太慢也會產生焦味,很可能會毀掉整鍋味道。

攪好的稀豆粉得在 十五分鐘內吃完,熱呼呼的豆糊加上粑粑絲以及草果油、大蒜油、花椒油、芝麻花生粒、以及香菜,一碗讓所有離開緬甸的雲南人魂牽夢縈的稀豆粉粑粑絲就完成了!

沿著綿延的豆香 尋找家鄉味道

華新街販賣稀豆粉粑粑絲的店家眾多,各家攪稀豆粉的資歷都超過十年以上,像「異鄉小吃」的老闆「三妹」,原本跟著丈夫跑工地開發財車販賣泰式料理,接著再到華新街擺攤,最後順利租上自己的店面,生意絡繹不絕。為了讓客人吃到道地的家鄉口味,備料時三妹總是親力親為。「我完全都是自己摸索、自己調味,邊做邊改進,到現在才有了自己的味道。」

寫到這裡,想起了念書時期的我,因為半工半讀,每天回到華新街時多半已經是晚上十一點過後了,大多數的店面都已鐵門深鎖,唯有三妹的店面,拉下一半的鐵門背後,還在燈火通明的忙碌著,攪著一鍋又一鍋的稀豆粉。如今十多年過去,那鍋稀豆粉還在華新街飄著豆香,而作為來自緬甸的雲南華人,能在早上來碗稀豆粉粑粑絲,是生活在台灣最美好的幸福之一。(作者為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緬北料理

「稀豆粉的多變,也許來自於生活的不變。」雲南地理環境由群山環繞,在緬甸北部也是一樣的。多山的環境也許交通不便,讓早期社會裡聚落之間聯繫、交流困難,但也是因為這樣造就了緬北族群的多樣,人們在平凡的日子裡,像雲南人一樣,不斷賦予稀豆粉以新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尋找新的可能。稀豆粉攪成糊狀後,除了熱騰騰搭配著粑粑絲或米線一起吃,還有多樣的美味變化。(作者楊萬利為鳴個喇叭緬甸街共同創辦人)

  • 豌豆粉

豌豆粉

豌豆粉

稀豆粉延伸吃法多元,其中以豌豆粉最受歡迎,將製作完成的稀豆粉倒入容器中,靜置放涼,凝固後的稀豆粉,搖身一變,成為了豌豆粉。豌豆粉可煎、可炒、可涼拌,尤其是涼拌的吃法最對味。切片後的豌豆粉裡頭,加入蒜酥油、芝麻油、花椒油、醬油、花生碎、米醋、香菜均勻攪拌之後,就成了雲南餐桌上最經典的涼拌菜。

緬甸街哪裡可以吃到?

  • 緬甸異鄉小吃(中和區華新街42號)
  • 金龍小吃店(中和區華新街40號)
  • 傣族姑娘(中和區華新街38號)
  • 滇城雲南美食(中和區華新街78號)
  • 雲南口味(中和區華新街48號)
  • 炸豆粉

炸豆粉

炸豆粉

炸豆粉也是延續豌豆粉的另一種吃。油炸後的炸豆粉,外酥內嫩,不論是當零嘴單吃,還是當做配菜沾上酸酸辣辣的羅望醬汁來吃都非常「涮嘴」。緬北的早餐中,糯米飯配炸豆粉,更是一種經典,就像台灣的飯糰與油條一樣是最佳組合。

緬甸街哪裡可以吃到?

  • 傣族姑娘前炸物攤(中和區華新街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