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也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基因改造食品的原料為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而基因改造生物是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改變遺傳物質的生物。基因(gene)是攜帶遺傳訊息的遺傳物質,決定生物之特質,例如植物花色、高度及動物產仔數或產乳量等。將甲生物某個基因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轉殖入乙生物,乙生物獲得甲生物該基因的遺傳特性,成為基因改造生物。基因改造食品就是以基因改造生物所製造、加工、調配之食品,依原料來源可分為基因改造微生物食品、基因改造植物食品及基因改造動物食品等三大類。

  目前獲准上市的基因改造微生物食品皆為發酵菌元,包括製造麵包、葡萄酒、啤酒及清酒用的酵母菌發酵菌元,以及製造白脫酸乳 (buttermilk) 用之乳酸菌發酵菌元。基因改造植物食品是現今發展最成功的基因改造食品,研發及上市的作物種類也多,其中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為國際上大量生產販售之四大基因改造作物,2013年之種植面積已達1.75億公頃,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各佔全球基改作物面積的49%、33%、14%、5%。2013年六大生產基因改造作物國家分別為:
 
1.美國7010萬公頃 (主要為玉米、黃豆、棉花、油菜,另有小量種植之甜菜、紫苜蓿、木瓜、南瓜、馬鈴薯)
2.巴西4030萬公頃(種植黃豆、玉米、棉花)
3.阿根廷2440萬公頃(種植黃豆、玉米、棉花)
4.印度1100萬公頃(種植棉花)
5加拿大1080 萬公頃(主要為油菜,另有玉米、黃豆、甜菜)
6.大陸420萬公頃(主要為棉花,另有木瓜、番茄、甜椒)
 
  美國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研發之基因改造大西洋鮭 (Atlantic salmon) 是最接近上市之基因改造動物食品,基改後鮭魚之長度、重量為基改前同齡鮭魚之二至三倍,可大幅縮減養殖之時間及成本。加拿大環境部已批准基因改造鮭魚魚卵之商業化生產,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正針對是否核准基改鮭魚上市作最後考量,如核准將成為市面上首見的基改動物食品。
 
  我國是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管理基因改造食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設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 (原基因改造食品諮議會),全部由政府單位以外各領域專家組成,涵括分子生物、農藝學、農業化學、毒理學、免疫學、營養學、生物化學、生物統計、微生物學、醫學、藥學、生物技術及食品科學等,負責審議基因改造食品之安全性,審查基準為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評估方法。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評估

  基因改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是大眾矚目的焦點,首先我們必須有所認知,即食品並非先天就是安全的,傳統上食品都是依據長時間的經驗來判斷其安全性,以傳統方式生產及使用的食品被認為是安全的,無須經過實驗證明。原則上食品一般都被視為是安全的,除非它們具有明顯的危險性。基因改造食品1994年才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其安全有所爭議,在科學上是以「實質等同」的概念評估其安全性

  實質等同是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於1993年提出之安全評估概念,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1996年認可,是一種比較式之評估,即比較食品於基因改造前後之異同,比較分析之重點是營養、毒性及致敏性,如有差異,則對差異處進一步分析其是否有礙健康,另需考量加工及攝取量是否因基因改造而有所改變。實質等同的意涵是基因改造食品必須具有與傳統食品相當的特性,特性相當程度之判定是取決於下列比較:

    1. 遺傳表現型特性之比較:在植物方面,包括:形態、生長、產量等。微生物方面,包括:分類學特性、傳染性、抗生素抗性型式等。在動物方面,包括:形態、生長、生理機能、繁殖、產量等
    2.  組成分之比較:食品中的重要組成分含量之比較,包括:一般及微量營養素、抗營養素、內生性毒素及過敏原
    3. 安全性之比較:針對所轉殖之外源基因或其所表現之蛋白質或相關代謝物,評估其毒性及致敏性。安全的基因改造食品是所有預期的差異經評估後無安全疑慮,且無非預期差異,基因改造後之形態、生長正常,所有組成分的含量都在傳統食品正常的範圍內

基因改造食品所含的的外源轉殖基因是否會轉移至人體中是大家非常關切的問題。除高度加工的食品外,所有的食物都含有遺傳物質,遺傳物質由DNA組成,人類每天會從飲食中攝入0.1-1公克的DNA,吃牛肉就會攝入牛肉的DNA,吃蔬菜就會攝入蔬菜的DNA,DNA其實一直是人類飲食的一部分。為何人不會因為吃了牛肉或高麗菜就顯現牛或高麗菜的特性,因為牛肉或高麗菜的DNA在通過消化道時就會被分解破壞;此外,食物的調理過程,如烘焙、油炸、煮沸等,往往也會分解破壞食物的DNA。基因改造食品所含外源基因DNA的量僅占我們所攝食DNA的 0.00006~0.00009%,攝入後也如同其它飲食所攝入的DNA一樣會被分解破壞,因此外源基因完整轉移至人體的機會幾近於零。即使任一基因有辦法藉由微乎其微的機會經由消化道進入人體,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證實基因會轉移至細胞留在人體內,更不會轉移至生殖細胞而影響下一代。

基因改造食品問市迄今已將近二十年,它是人類有史以來經過最多科學安全性試驗的食品,截至2012年為止,有近千篇的相關研究文獻發表,其中更有數十篇研究是利用新技術進行組成分的全面分析,除傳統已知成分的分析外,尚可偵測未知的組成分,可直接瞭解基因改造是否產生未知的變異,而非間接之推估;此外,有數十篇研究是進行長期(遠超過90天)或多世代的動物餵養試驗,觀察長期食用基因改造食品是否有害動物的健康。所有研究都顯示基因改造食品實質等同於傳統食品。雖然有些廣為流傳的研究宣稱基因改造食品有危害動物健康的疑慮,但是這些研究不是有嚴重的實驗設計瑕疵,就是遭所發表的期刊撤除,並非可信賴的試驗結果。基於多年來科學安全性試驗的證實,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各國政府一致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估上市的基因改造食品皆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 

高麗菜為甘藍(Brassica oleraceae L.Var.Capitata)之俗名,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其野生種為不結球植物,經自然及人工選育,逐漸形成不同類型之甘藍,何時傳入臺灣已不可考,但日據時期才較普遍推廣成為新興蔬菜,為臺灣目前栽培面積最多之葉菜,年栽培面積約7,500公頃。甘藍性喜冷涼氣候,臺灣地處亞熱帶,夏季高溫冬季冷涼,使平地甘藍之生產受限於季節,為滿足全年市場消費需求,50年代在「上山下海」等經建計畫目標下,夏季於高冷地及秋冬季於平地栽培,已成臺灣甘藍周年生產之固定模式。平地產區主要集中於雲林縣及彰化縣,生產季節為11月至隔年4月;高冷地產區主要為宜蘭縣、南投縣及臺中市,生產季節為5月至11月,該5縣市甘藍生產面積佔全臺70%以上。由於甘藍為葉菜本身柔軟多汁,生產亦受天候影響,造成產量上極大差距,豐產時每公頃產量可達80公噸,失收時每公頃甚至不到20公噸,每公斤批發價高低價差可達10倍以上,造成甘藍售價「時而高貴時而平價」之產銷現象。

甘藍種類
 
  甘藍依葉片特徵可分為普通甘藍、紫甘藍及縐葉甘藍,臺灣甘藍栽培以普通甘藍為主,透過地區及品種選擇可周年栽培;紫甘藍僅於冬季生產,透過冷藏調節市場供需;縐葉甘藍則以家庭趣味栽培為主,幾無商業栽培。葉球則有尖球型、圓球型及扁圓型,一般以扁圓型栽培最多。
 
(一) 普通甘藍
  即為我們一般常吃之高麗菜,葉片表面平整,葉片呈綠色,通常外葉顏色較內葉為深,在臺灣依葉片柔軟度及葉球緊實度,分為軟種及硬種2大類:(1)軟種:葉球蓬鬆、葉片柔軟、水分含量高口感甜翠,最適合炒食但不耐貯放,購買後應儘速食用,以避免維它命C大量流失,栽培品種有初秋、高峰、夏峰及臺中1號等品種。(2)硬種:葉球緊實,葉片纖維含量高,味雖甜但口感較生硬,適合沙拉鮮食用,另由於含水量較低,適於水餃與包子加工用,栽培品種主要為大蕊。
 
(二)紫甘藍
  外葉平整綠中帶紅,因含花青素使葉球呈深紅色至紫色,煮食後轉呈藍色,故通常以沙拉鮮食用為主,料理時可添加白醋避免轉色,通常紫甘藍之葉球較普通甘藍小粒,但由於甜味較高,可加於湯中以提高甜味。另維它命C含量亦高於其它品種2倍以上,市售栽培品種有紫鋒及英鋒等品種。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