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也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基因改造食品的原料為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而基因改造生物是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改變遺傳物質的生物。基因(gene)是攜帶遺傳訊息的遺傳物質,決定生物之特質,例如植物花色、高度及動物產仔數或產乳量等。將甲生物某個基因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轉殖入乙生物,乙生物獲得甲生物該基因的遺傳特性,成為基因改造生物。基因改造食品就是以基因改造生物所製造、加工、調配之食品,依原料來源可分為基因改造微生物食品、基因改造植物食品及基因改造動物食品等三大類。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評估
基因改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是大眾矚目的焦點,首先我們必須有所認知,即食品並非先天就是安全的,傳統上食品都是依據長時間的經驗來判斷其安全性,以傳統方式生產及使用的食品被認為是安全的,無須經過實驗證明。原則上食品一般都被視為是安全的,除非它們具有明顯的危險性。基因改造食品1994年才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其安全有所爭議,在科學上是以「實質等同」的概念評估其安全性。
實質等同是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於1993年提出之安全評估概念,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1996年認可,是一種比較式之評估,即比較食品於基因改造前後之異同,比較分析之重點是營養、毒性及致敏性,如有差異,則對差異處進一步分析其是否有礙健康,另需考量加工及攝取量是否因基因改造而有所改變。實質等同的意涵是基因改造食品必須具有與傳統食品相當的特性,特性相當程度之判定是取決於下列比較:
-
- 遺傳表現型特性之比較:在植物方面,包括:形態、生長、產量等。微生物方面,包括:分類學特性、傳染性、抗生素抗性型式等。在動物方面,包括:形態、生長、生理機能、繁殖、產量等
- 組成分之比較:食品中的重要組成分含量之比較,包括:一般及微量營養素、抗營養素、內生性毒素及過敏原
- 安全性之比較:針對所轉殖之外源基因或其所表現之蛋白質或相關代謝物,評估其毒性及致敏性。安全的基因改造食品是所有預期的差異經評估後無安全疑慮,且無非預期差異,基因改造後之形態、生長正常,所有組成分的含量都在傳統食品正常的範圍內
基因改造食品所含的的外源轉殖基因是否會轉移至人體中是大家非常關切的問題。除高度加工的食品外,所有的食物都含有遺傳物質,遺傳物質由DNA組成,人類每天會從飲食中攝入0.1-1公克的DNA,吃牛肉就會攝入牛肉的DNA,吃蔬菜就會攝入蔬菜的DNA,DNA其實一直是人類飲食的一部分。為何人不會因為吃了牛肉或高麗菜就顯現牛或高麗菜的特性,因為牛肉或高麗菜的DNA在通過消化道時就會被分解破壞;此外,食物的調理過程,如烘焙、油炸、煮沸等,往往也會分解破壞食物的DNA。基因改造食品所含外源基因DNA的量僅占我們所攝食DNA的 0.00006~0.00009%,攝入後也如同其它飲食所攝入的DNA一樣會被分解破壞,因此外源基因完整轉移至人體的機會幾近於零。即使任一基因有辦法藉由微乎其微的機會經由消化道進入人體,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證實基因會轉移至細胞留在人體內,更不會轉移至生殖細胞而影響下一代。
基因改造食品問市迄今已將近二十年,它是人類有史以來經過最多科學安全性試驗的食品,截至2012年為止,有近千篇的相關研究文獻發表,其中更有數十篇研究是利用新技術進行組成分的全面分析,除傳統已知成分的分析外,尚可偵測未知的組成分,可直接瞭解基因改造是否產生未知的變異,而非間接之推估;此外,有數十篇研究是進行長期(遠超過90天)或多世代的動物餵養試驗,觀察長期食用基因改造食品是否有害動物的健康。所有研究都顯示基因改造食品實質等同於傳統食品。雖然有些廣為流傳的研究宣稱基因改造食品有危害動物健康的疑慮,但是這些研究不是有嚴重的實驗設計瑕疵,就是遭所發表的期刊撤除,並非可信賴的試驗結果。基於多年來科學安全性試驗的證實,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各國政府一致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估上市的基因改造食品皆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