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科技的進化,使得第一線工作被許多自動化設備取代。國立高雄餐飲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的吳美宜所長,所學背景為美國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深諳科學又跨足餐飲創新的她,看著這兩年科技技術進步的速度實在驚人,她開玩笑著說,「有時不免懷疑終結者的時代,是不是要來了?」
科技演進,餐飲業無論是就業人口數、工作方法或是職能的轉變,都走向不可逆的方向。而技職體系的學生,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與考驗,究竟該做好哪些準備?
吳美宜坦言,在研究所內針對目前科技「技術」,並無太多相關的課程開設,但研究所首重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畢竟技術日新月異,學都學不完,但吳美宜強調,無論是工作者或學生,都還是必須知道箇中道理。時代進步,而你想要不被淘汰的關鍵因素,仍舊是「能力、知識,與態度」。
遇到困難時 自問三件事
吳美宜舉例,近期台灣面對的「蛋荒」,其實反映的是糧食的穩定性,常常出現生產缺乏或過剩的問題,其實單靠人的智慧是很徹底掌握的,此時就是應該要導入科技,掌握更多數據與變因,讓糧食供應穩定。
這些問題,在課堂裡都不會教解決方法,但你該學會的是拆解問題的思維,以及你能夠善用科技工具的能力與程度,吳美宜建議,現在你可以試著想一想,無論是在就學或工作,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不會自問以下三個問題:
「你有沒有想要用AI(人工智慧)或科技工具幫你解決問題?」
「你知不知道AI或科技工具可以幫你做到什麼程度?」
「你會用那些工具來幫助你?」
用這樣的思維與自問,應對科技變化與趨勢浪潮,才有機會在下一波餐飲業變革時站穩腳步。更積極一點的想像,其實應用科技改善餐飲工作流程的場景,早已出現在各大連鎖餐飲集團之中。
吳美宜舉例,像瓦城這樣SOP明確的連鎖餐飲企業,能夠將每一道菜的製作步驟切分到最細,甚至會追溯到生產上游,從挑選食材的大小開始規範。
舉例來說,炒一道蝦醬高麗菜,可以切分需要多少食材、食材的大小、狀態;而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下,採購選擇的高麗菜大小,就會非常明確,「不是愈大顆愈好,反而可能是四刀切完的葉片大小,剛好可入口的大小,最適合。」
所有一切的選擇與規範,都指向同一目標-「最有效率的生產,品質均一的餐點」,讓餐廳的廚房現場,拿到半成品,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最多份數的料理,將利益最大化,就是從業人員應該要思考跟學習的know-how。
而這些能不能夠靠科技或AI來幫助你達成?當然可以!「最佳化一直都是人工智慧的強項,讓人工智慧檢視你的工序,讓流程標準化,在某些流程讓機器替代掉人力,你才能夠發揮更多的創意。」
創業時針對樂齡族群的需求,開發綜合果乾米香。
創業者更需要靈活運用科技 讓消費者看見你
吳美宜也提到,現在的趨勢是,也有許多學生會選擇自己創業,不在連鎖餐飲體系下工作,這樣的個體經營,其實更需要仰賴科技工具的應用,讓自己的事業走得更穩、更好。
她點出,過去我們會透過Google 搜尋尋找評價高、評分多的餐廳,看看別人的用餐經驗與心得,最終再歸納出自己的答案;但未來消費者可能會直接利用自己的AI助理,鍵入需求,請AI助理直接提供答案,「屆時你餐廳需要的,可能 不只是消費者的用餐心得,還有你要掌握消費者搜尋產品時,他會用哪些關鍵字描述、會有什麼樣的期待,而你要適時地在產品行銷的文案裡,把這些關鍵字都放進去。」
吳美宜建議,個體餐廳的營運者,要先盤點自己的優勢,包括會怎麼形容自我的特色,用不同的關鍵字、圖片或是其他關鍵素材,讓你可以被消費者找到。
她用日本學者Mitsuo Nagamachi的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來解釋,感性(Kansei)指的是對於某個產品的心理感覺或意象,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一定是因為對於某個產品產生某些「感覺」。而Nagamachi認為,銷售方必須掌握這些「感覺」進一步轉化成設計要素,「你應該回頭去想,消費者會想要哪些餐廳,而你又想要開哪種餐廳?包含環境、氛圍,一直到菜單的設計,都可以透過科技工具幫你整理,」吳美宜強調。
試著去蒐集消費者選擇餐廳的感性語彙,例如「這家餐廳讓我感覺很溫暖」,進一步追問消費者,「是什麼讓你感覺溫暖?」可能是菜單裡,一張冒著煙、看起來熱騰騰的包子照片,也可能是昏黃的燈光與家庭聚會舉杯的場景,這些都可以是你進一步思考,在行銷素材裡必須放進去的關鍵因素。
新結合中藥補帖包特色來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