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的故事
桐花客家創意料理迄今僅二代,三十多年,歷史不長,卻充滿相當傳奇性的色彩。
第一代詹永裕、陳秀廷(1950~)是一對帶有客家血緣的夫婦。先生為彰化永靖人,屬福佬客;太太苗栗大湖人,是道地客家妹。婚後育有一子二女。秀廷說,那時在新店租屋,一家五口靠一份薪水無法生活,加上房東頻頻催租,祇好找些副業來補貼家用,例如代工縫雨傘、幫人家洗頭。後來先生與朋友到台北橋下吃了鹹粥,覺得味道獨特,便帶回一份試吃並開始研究。每天煮的鹹粥分送左右鄰居吃,大家反應不錯,增加不少信心。1979年,就在新店寶橋路惠國市場一處三角窗擺攤。
開始是與先生同事的太太合夥,因為炸蚵仔、炸雞捲,伴夥懷孕聞油煙會反胃,半個月就退出了。接著找來合夥的對象是位千金小姐,根本幫不上忙。最後找到妹妹,合租一棟樓下,騎樓擺攤,賣水餃、陽春麵、餛飩麵與滷味,從此練就烹飪好手藝。
1979年,全家搬到內湖東湖區,跟一位地主買了一棟四樓,經地主的同意,在一樓牆壁邊搭起簡單攤棚,專賣切仔麵。三年後,搬到附近租下一樓,店名「詹記小吃店」,麵食、滷味為他們打響知名度。後來與人合夥頂下「家圓餐廳」,改名為「新家圓餐廳」,主打川菜、湘菜,同時推出一些客家菜,包括:福菜肉片湯、薑絲大腸、梅干扣肉、客家小炒與鹽焗雞。
2003年對「新家圓餐廳」而言,可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第二代詹喬棻(1975~)接棒,並在台北市民生東路推出「桐花客家創意料理」,為客家美食掀起新風潮。
詹喬棻是父親替他命的名,東湖國小畢業後,遊學於三民、南港與內湖三所國中,最後以國二肆業收場。他自白:「個性放任叛逆,不愛讀書,也不受制式拘束。」對於血氣方剛的少年,餐飲內場熱氣騰騰與外場親切服務,並不適合的,因此他打算另謀出路。他曾是位狂飆少年,刺青、飆車、玩跑車樣樣來,離家後、獨立自主,過著流浪的生涯。
十八歲那年,「大頭」浪子回家,父親建議他提早入伍。他二十歲退伍,在餐廳幫忙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實在不適合廚房的工作。「又到外面鬼混了三、四年,飽覽社會問題,也看到一些人的悲慘遭遇─坐牢或傷害,於是靜觀自我,內心彷彿有了明確的決定。這時,正好交上黃靜芬小姐(1978~),為孤絕的心靈帶來幾許的溫暖。」他沉思、自白。
不過,還有一個讓他回家幫忙的主要因素是,餐廳生意走下坡,媽媽懇求他幫忙。那時五家「新家圓餐廳」生意平淡。經過深入觀察後,他歸納出︰作法過於傳統保守,應該與時俱進,在視覺、感受上謀求改進,於現代、傳統之間注入人文元素,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他發覺一個人無法改變大家的習慣。於是決定重新出發,先在外場幫忙,「後來覺得要真正了解餐廳,必須進入廚房,動手實作。」他說那年二十六歲,投入父親的第一間餐廳(東湖路「新家圓餐廳」),逐漸摸索出竅門與癥結之所在。
桐花的時代
2003年,母子兩人與一位廚師合夥,找到民生東路這個點,據說前身是四、五家餐廳,包括「蘇杭小館」都做不起來,所以頂讓的金額較為便宜。
他全心整頓外場、內場,甚至化解母子之間的歧見。經過三年的磨合,才出現新契機。倍增的收入報表不僅證明他的堅持,也讓媽媽放心、放手由兒子獨當一面去經營。桐花,有如一座實驗劇場,讓個性好強、心思細密的「大頭」實現了夢想。
油桐是大戟科中的一種落葉樹,原產地為中國。俗名或稱油桐樹、桐油樹、桐子樹、光桐、三年桐、罌子桐、中國木油樹等。現代,油桐是它的正式名稱。每年四、五月開花、結子,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油桐可以生產珍貴的桐油,因此日治時期,台灣山坡地普遍種植。
台灣「桐花」意象的出現是1997年的事。那年台北縣全國文藝季在土城市舉辦,活動名稱是「土城桐花祭」,承天寺列為展場,上山道路兩旁桐樹落英繽紛,宛如五月積雪,令人印象深刻。2002年行政院客委會舉辦客家桐花祭,是新興的節慶,結合客家文化、旅遊、生態與產業,引領大家欣賞油桐花。從此桐花與客家有了密切的聯結。
喬棻洞見先機,以「桐花」登記店名,推出純正的客家菜。在文宣上,早上七點、中午十二點,派人到松江路、建國路、復興路口發DM;後場則與主廚從傳統客家菜,研發一系列的菜餚,例如:客家鹽焗雞(2003);酸菜炆鮮魚、燜筍滷大腸、芙蓉鮮蝦玉柱、白玉過貓、客家團圓盅(菜尾鍋)(2006);客家玉元寶(2007);福菜豆腐釀、清燉牛腩煲(2008);山藥燉雞鍋(2009);桐花三寶(2010)以及米粉湯……等等。
喬棻得意的說:「粿條蒜蓉蝦是桐花所研發的。以前的餐廳,蒜蓉蝦下面鋪的是豆腐,我們加入客家元素,改鋪粄條,大受歡迎,後來大家競相模倣,成為婚宴中的一道菜餚,且蔚為風氣。」他認為原創有原味,在扎實的底子裡煉味,覓尋創新。而一般模倣者沒有靈活的精神,不明究裡,有樣學樣徒具形似,當然就不會有好的滋味。可見他多麼的自信。
桐花的譜系
桐花逐年累積資源,建構多元的食譜,包括:桐花三寶、桐花雙拼、四方封肉、梅干扣肉、客家鹽焗雞(閹雞)、荷香蔥燒魚、酸菜炆鮮魚、粿條蒜蓉蝦、福菜豆腐釀、蒜香燒豆腐、客家福菜鍋、客家菜尾鍋、排骨酥米粉湯、芋頭米粉盅……等菜餚,這裡特別探索幾道風味獨特的菜餚於下︰
1 白玉過貓
一般的料理方式是燙好過貓,冷卻切段,擺放盤裡,配合美乃滋或沙拉、海苔,即可端上桌食用。但老闆認為這與路邊攤、小吃店大同小異,看不出其特色。他聯想日本料理壽司一粒一粒的形象,突然有所悟覺,便與主廚討論,以束狀過貓切段,鋪上柴魚片、鮭魚卵、佐以特調塔塔醬或和風醋,再配合芥末、蒟蒻(白玉)便是一道深具附加價值的創意菜──「白玉過貓」。這是他反覆思考,如何結合西式、日式手法,以展現台菜活力與魅力的成功案例。
2006年,全國客家美食嘉年華,桐花主廚以「白玉過貓」參加比賽,其創意的組合,清爽的滋味,受到評審的青睞,共推為冠軍。從此成為桐花的招牌菜。但老闆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與時俱進抱持精進的態度,追求完美,目前「白玉過貓」已進入第六代,具體而微地詮釋「桐花」精神。
老闆特別提醒,「白玉過貓」盤面一邊鋪上特調芥末與天然蒟蒻(白玉),可別忘了品嚐,那可是桐花細心又體貼的一份美意。
2 客家鹽焗雞(閹雞)
在傳統客家菜有關雞的料理方式,大概有封雞、白斬雞、鹽焗雞……等。店家掌握傳統的元素,經多次改良,終於研發出別樹一幟的「客家鹽焗雞」。老闆說,他們的食材為閹雞,與一般土雞大異其趣,這是基於食材肉質上的考慮。不過,一般用的閹雞,約八、九斤重,肉質甜,但較硬;桐家選擇五斤左右,肉質扎實,卻不失軟嫩,且比土雞更有嚼勁。
開始時雞隻來自花蓮、台東,但由於交通不便,走蘇花運送,耗損不少,加上東部氣候悶熱(沒有西南氣流),雞不吃飼料,比較難養,造成雞源不穩定的情形。現在改由台南關仔嶺養雞場提供。
鹽焗雞是客家流傳相當久遠的菜餚。桐花烹飪有別於傳統方式,將處理後的雞隻蒸熟,由於油汁已部分逼出,所以爽口不油膩,搭配客家桔醬、辣椒醬,能展現不同的風味。
3 桐花三寶
顧名思義,是由三種食材搭配成的菜餚。2010年,某一天,老闆看到媽媽在廚房做菜,有一道好像大湖外婆私房菜的作法,當下追問材料與烹飪方式。其實那道菜的材料包括:滷肉(黑豬肉)、玉蘭筍片、蘿蔔與醬油(金味王),將上述食材加以調和,便是一道洋溢視覺、嗅覺的料理。老闆解密:玉蘭筍片是由自家手工處理的,因筍片與蘿蔔能吸收滷肉的油汁,變得軟嫩不油膩,芳香又好吃,深受老饕的喜愛,加上冠之以桐花意象,儼然是一道招牌菜。
4 酸菜炆鮮魚
這是一道客家傳統風味菜。2006年,有天在因緣際會下,老闆巧遇一對賣酸菜的小販,老夫婦表示他們賣的酸菜純手工製作,絕無添加防腐劑。為了將這失傳已久的老手藝、好味道能與大家分享,於是以此一元素為基底,不斷嘗試、研發,把天然發酵的酸菜,結合桂竹筍、蒜頭、胡椒與鮮魚(鱸魚)一同煨燒,使之入味,便是一道「酸菜炆鮮魚」了。
其味道酸、香、甘、甜,辣而不膩,深受好評。
老闆表示,目前桐花用的酸菜是跟龍潭進貨的,廠方是認識多年的朋友,自己種的芥菜,經過醃漬,手工塞進小罐的瓶子裡,與用腳踩,裝入大甕倒擺的「伏菜」,自是不同。
5 荷香蔥燒魚
這道是「酸菜炆鮮魚」的另一種表現,是從傳統客家菜轉化出來的料理。老闆回憶起外婆、媽媽煮的「紅燒魚」,是以河鮮,配合筍子、辣椒、蒜頭、醬油綜合烹飪的,味濃也偏鹹。經過改良後,「酸菜炆鮮魚」已成為鎮店之寶。
老闆解析︰我們進一步研發新菜「荷香蔥燒魚」,主要食材是:鱸魚、蔥、蒜、辣椒、竹筍與洋菇。新鮮鱸魚背腹橫切幾刀、油炸成金黃色,再煨燒,於橫切處塞入筍片、香菇,與炒過的蔥蒜辣椒,放置荷葉上,因為荷葉既可吸收油汁又能釋放淡淡的香味,成為一道乾爽可口、酥香兼具的菜餚。
6 芋頭米粉盅,或稱米粉湯、芋香米食盅。
客家人向來以米飯為主食,並以米為食材發展出各種食品與點心。2006年,喬棻把傳統台菜的米粉湯加以改進,涵納各地食材,並與自製湯底(以雞骨熬成的高湯),和油蔥等配料熬煮,烹調出一鍋充滿創意的料理,砂鍋裝滿多層次的色香,與鮮美的滋味,往往讓初嚐者為之驚艷、讚嘆不已。因此推出後即獲得大眾認定,口口相傳,成為招牌菜,老闆說:「這道菜既呷巧又呷飽,絕對讓客人稱心滿意。」
芋香米食盅的食材,包括:
米粉:新竹尖山百年米粉廠製作的手工米粉,其特色是久煮不爛。
芋頭:精選苗栗公館芋頭,口感鬆軟,香氣洋溢。
魚丸:來自大溪漁港的手工魚丸,是結合新鮮虱目魚與吻仔魚攪拌製成,咬勁十足。
魚片:採用海鱺魚,去刺後切片,肉質鮮嫩且富彈性。
油蔥:採用自製豬油、屏東紅蔥頭、蝦皮、蒜頭等精製而成,香味濃郁。
胡椒:以祖傳祕方精心調配,滋味香濃。
還有一種不能被忽略的要素──高湯,它是由雞骨經過幾小時熬成的,滋味清甜,與上述食材相配,美上加美,為整鍋米粉平添不少的魅力。
結語
「桐花」在短短幾年之間,為客家飲食掀起新風潮,其成功有目共睹,但並非偶然的。
在經營策略上,喬棻強調「桐花」予人的印象是客家創意料理,其實是轉俗為雅而不失原味。他們扎根傳統客家飲食文化,守住味道,又能斟酌雅俗,研發創意菜餚,成為「桐花」精神。之外,他注意的面向還包括:一、固定的食材來源,注重品質管制;二、掌握內場外場的運作,廚師發揮長才,服務提升品質;三、營造「桐花」的人文內涵,成為舒服又可親的休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