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5 期
 
桐花客家創意料理
作者:林明德
  文章瀏覽次數:3656

桐花的故事

 
    桐花客家創意料理迄今僅二代,三十多年,歷史不長,卻充滿相當傳奇性的色彩。
    第一代詹永裕、陳秀廷(1950~)是一對帶有客家血緣的夫婦。先生為彰化永靖人,屬福佬客;太太苗栗大湖人,是道地客家妹。婚後育有一子二女。秀廷說,那時在新店租屋,一家五口靠一份薪水無法生活,加上房東頻頻催租,祇好找些副業來補貼家用,例如代工縫雨傘、幫人家洗頭。後來先生與朋友到台北橋下吃了鹹粥,覺得味道獨特,便帶回一份試吃並開始研究。每天煮的鹹粥分送左右鄰居吃,大家反應不錯,增加不少信心。1979年,就在新店寶橋路惠國市場一處三角窗擺攤。
  開始是與先生同事的太太合夥,因為炸蚵仔、炸雞捲,伴夥懷孕聞油煙會反胃,半個月就退出了。接著找來合夥的對象是位千金小姐,根本幫不上忙。最後找到妹妹,合租一棟樓下,騎樓擺攤,賣水餃、陽春麵、餛飩麵與滷味,從此練就烹飪好手藝。
    1979年,全家搬到內湖東湖區,跟一位地主買了一棟四樓,經地主的同意,在一樓牆壁邊搭起簡單攤棚,專賣切仔麵。三年後,搬到附近租下一樓,店名「詹記小吃店」,麵食、滷味為他們打響知名度。後來與人合夥頂下「家圓餐廳」,改名為「新家圓餐廳」,主打川菜、湘菜,同時推出一些客家菜,包括:福菜肉片湯、薑絲大腸、梅干扣肉、客家小炒與鹽焗雞。
  2003年對「新家圓餐廳」而言,可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第二代詹喬棻(1975~)接棒,並在台北市民生東路推出「桐花客家創意料理」,為客家美食掀起新風潮。
  詹喬棻是父親替他命的名,東湖國小畢業後,遊學於三民、南港與內湖三所國中,最後以國二肆業收場。他自白:「個性放任叛逆,不愛讀書,也不受制式拘束。」對於血氣方剛的少年,餐飲內場熱氣騰騰與外場親切服務,並不適合的,因此他打算另謀出路。他曾是位狂飆少年,刺青、飆車、玩跑車樣樣來,離家後、獨立自主,過著流浪的生涯。
    十八歲那年,「大頭」浪子回家,父親建議他提早入伍。他二十歲退伍,在餐廳幫忙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實在不適合廚房的工作。「又到外面鬼混了三、四年,飽覽社會問題,也看到一些人的悲慘遭遇─坐牢或傷害,於是靜觀自我,內心彷彿有了明確的決定。這時,正好交上黃靜芬小姐(1978~),為孤絕的心靈帶來幾許的溫暖。」他沉思、自白。
    不過,還有一個讓他回家幫忙的主要因素是,餐廳生意走下坡,媽媽懇求他幫忙。那時五家「新家圓餐廳」生意平淡。經過深入觀察後,他歸納出︰作法過於傳統保守,應該與時俱進,在視覺、感受上謀求改進,於現代、傳統之間注入人文元素,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他發覺一個人無法改變大家的習慣。於是決定重新出發,先在外場幫忙,「後來覺得要真正了解餐廳,必須進入廚房,動手實作。」他說那年二十六歲,投入父親的第一間餐廳(東湖路「新家圓餐廳」),逐漸摸索出竅門與癥結之所在。
 
 
 
桐花的時代
 
    2003年,母子兩人與一位廚師合夥,找到民生東路這個點,據說前身是四、五家餐廳,包括「蘇杭小館」都做不起來,所以頂讓的金額較為便宜。
    他全心整頓外場、內場,甚至化解母子之間的歧見。經過三年的磨合,才出現新契機。倍增的收入報表不僅證明他的堅持,也讓媽媽放心、放手由兒子獨當一面去經營。桐花,有如一座實驗劇場,讓個性好強、心思細密的「大頭」實現了夢想。
    油桐是大戟科中的一種落葉樹,原產地為中國。俗名或稱油桐樹、桐油樹、桐子樹、光桐、三年桐、罌子桐、中國木油樹等。現代,油桐是它的正式名稱。每年四、五月開花、結子,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油桐可以生產珍貴的桐油,因此日治時期,台灣山坡地普遍種植。
    台灣「桐花」意象的出現是1997年的事。那年台北縣全國文藝季在土城市舉辦,活動名稱是「土城桐花祭」,承天寺列為展場,上山道路兩旁桐樹落英繽紛,宛如五月積雪,令人印象深刻。2002年行政院客委會舉辦客家桐花祭,是新興的節慶,結合客家文化、旅遊、生態與產業,引領大家欣賞油桐花。從此桐花與客家有了密切的聯結。
    喬棻洞見先機,以「桐花」登記店名,推出純正的客家菜。在文宣上,早上七點、中午十二點,派人到松江路、建國路、復興路口發DM;後場則與主廚從傳統客家菜,研發一系列的菜餚,例如:客家鹽焗雞(2003);酸菜炆鮮魚、燜筍滷大腸、芙蓉鮮蝦玉柱、白玉過貓、客家團圓盅(菜尾鍋)(2006);客家玉元寶(2007);福菜豆腐釀、清燉牛腩煲(2008);山藥燉雞鍋(2009);桐花三寶(2010)以及米粉湯……等等。
    喬棻得意的說:「粿條蒜蓉蝦是桐花所研發的。以前的餐廳,蒜蓉蝦下面鋪的是豆腐,我們加入客家元素,改鋪粄條,大受歡迎,後來大家競相模倣,成為婚宴中的一道菜餚,且蔚為風氣。」他認為原創有原味,在扎實的底子裡煉味,覓尋創新。而一般模倣者沒有靈活的精神,不明究裡,有樣學樣徒具形似,當然就不會有好的滋味。可見他多麼的自信。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